苏文听着小二的话,原本就因世事艰难而沉重的心,此刻仿佛又被一块沉甸甸的铅石压住,猛地一沉。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凝重而阴沉,眼神中不由自主地透露出深深的忧虑,那忧虑如同深邃的黑洞,似乎要将周围的光线都吞噬殆尽。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小二哥,南洲的情况可比你听说的要惨得多了。”说完,他微微顿了顿,像是陷入了对南洲那满目疮痍惨状的回忆之中。那些饿殍遍野的场景、百姓绝望无助的眼神、妖魔肆虐后的断壁残垣,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片刻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真诚且带着一丝探寻,看向小二,问道:“小二哥怎么称呼?若你这会儿不忙,可否给我指点指点这京城的诸事。”
小二闻言,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那笑容如同绽放的花朵,只是其中夹杂着几分因生活历练而产生的世故与讨好。
他一边恭敬地微微弯腰,动作熟练且自然,仿佛己经重复过无数次这般姿态,一边赶忙回应道:“客官您这可折煞小的了,小的叫狗剩,打小就叫这名儿,叫习惯了,客官还是像往常一样叫我小二就好,顺口。”说话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卑微与期许,期待着这位看似不凡的客官能对他的回答感到满意。
苏文看着小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那笑容中带着几分温和与随性。
他眼中闪过一丝别样的兴致,像是在这纷繁复杂的京城中,突然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物,来了劲头,说道:“小二哥姓什么呀?如果不嫌弃,我倒是想给你取个名。”也不知为何,在这风云变幻、谜团重重,每一个角落似乎都隐藏着秘密的京城,苏文此刻竟莫名有了和小二闲聊的心情,也许是连日来的奔波与困惑让他渴望从这看似平常的交流中,寻得一丝对当前局势的别样洞察,又或许只是想在这紧张压抑的氛围中,寻求片刻的轻松。
那小二一听,原本就不大的眼睛顿时亮得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脸上满是抑制不住的兴奋与期待,仿佛听到了世间最动听的消息。
他兴致勃勃地看着苏文,连说话的声音都不自觉提高了几分,带着几分急切与讨好说道:“那敢情好啊,小的姓侯,您看能给取个啥名?小的早就想着能有个好听又有学问的名字呢,以后说出去也体面些。”说着,还略带羞涩地挠了挠头,那动作中带着几分质朴的憨态。
苏文思索片刻,脑海中灵光一闪,仿佛一道智慧的光芒瞬间照亮了他的思绪。
他说道:“就叫候审吧。审时度势,你做这行,每日迎来送往,接触三教九流,见多识广,就得有这种眼光和本事,能根据不同的人和事,做出恰当的判断和应对。在这复杂多变的世道里,懂得审时度势,才能更好地立足。”
说着,他伸手轻轻沾了沾桌上茶杯中的茶水,那茶水还带着些许温热,顺着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滑落。他在光滑的桌面上缓缓写下“候审”二字。那字迹虽因茶水很快洇开,但笔画间却透着一股洒脱与劲道,仿佛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这个名字的期许。
小二目不转睛地盯着桌上的字,那眼神中充满了专注与好奇。跟着掌柜的也学过几个字的他,仔细辨认着笔画,嘴里还轻声念叨着:“审……候……”
看了一会儿,他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己手心依样写了几遍,一边写,一边默默记忆,每写一笔,都仿佛在心中刻下一道印记。很快,他就记住了。
此时的小二己然满心欢喜地接受了“候审”这个新名字。他从袖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一角银子,动作轻柔得仿佛这银子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谨慎。
他轻轻放到桌上,一脸诚恳且略带拘谨地说道:“谢谢先生给小的取名,这银子小的万不敢收。先生给小的取这么好的名,这是多大的恩情呐,小的感激不尽,怎能再要这银子。”说话间,他的眼神中满是真挚的感激之情。
苏文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他没有去接银子,说道:“收了吧,这就当是你的信息费。你若觉得过意不去,就多和我说说这京城的闲话,让我也知晓知晓此地的风土人情。我初来乍到,对这京城还不甚了解呢,正需要像你这样熟悉情况的人给我讲讲。”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亲切与随和,让人不自觉地想要亲近。
候审见苏文神色诚恳,语气坚定,不像是在作假,犹豫了一下,眼神中闪过一丝挣扎,最终还是小心翼翼地收回银子,脸上再次堆满了笑容,这笑容比之前更加灿烂,仿佛是对这份意外之喜的回应。
他清了清嗓子,像是要开始一场重要的演讲,然后兴致勃勃地给苏文介绍起京城的人文风光。
他说得绘声绘色,从京城那气势恢宏、庄严肃穆的皇家宫殿说起。
那宫殿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金色光芒,仿佛是天上的星辰洒落人间。宫殿的飞檐斗拱,雕刻着精美的龙凤图案,每一处线条都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尊贵。宫殿前的汉白玉台阶,光洁如玉,历经岁月的打磨,却依旧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
再到充满烟火气、热闹非凡的市井小巷,小巷中,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卖糖葫芦的小贩,手中举着一串串红彤彤的糖葫芦,那糖葫芦裹着晶莹剔透的糖衣,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红宝石般璀璨夺目,引得孩子们围在周围,眼中满是渴望,嘴里喊着“爹娘,我要吃糖葫芦”。还有那卖剪纸的手艺人,坐在小板凳上,手中的剪刀如行云流水般在彩纸上穿梭,不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便诞生了,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观看。
从传承百年、独具风味的老字号小吃,比如那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的烤鸭,师傅将烤鸭熟练地片成薄片,每一片都带着恰到好处的皮和肉,搭配上薄饼、葱丝、黄瓜和特制的酱料,一口下去,那丰富的口感在口中绽放,让人回味无穷。
到隐藏在深巷之中、别具一格的文人雅舍,雅舍的门口挂着古朴的灯笼,门上刻着精美的诗词楹联,屋内摆放着笔墨纸砚和各种古籍字画,文人墨客们常常在此吟诗作对,挥毫泼墨,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从各个季节里京城百姓热衷的特色活动,如春日里的赏花盛会,公园里百花争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人们身着鲜艳的春装,漫步在花丛中,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公园。
夏日的河畔灯会,夜幕降临,河面上漂浮着一盏盏五彩斑斓的花灯,与天上的繁星相映成趣,人们在河畔放灯许愿,祈求平安幸福。
到不同阶层的生活习俗,从达官贵人的奢华宴会,宴会上,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身着华丽服饰的宾客们推杯换盏,谈笑风生,空气中弥漫着美酒的香气和丝竹的声音。
到普通百姓的家常琐事,清晨,主妇们提着菜篮子去菜市场买菜,与小贩们讨价还价,为了几文钱争得面红耳赤,却又在成交后相视一笑,透着生活的烟火气。
他的描述仿佛一幅生动鲜活的画卷,在苏文面前徐徐展开,让苏文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京城的独特魅力。
说着说着,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科举上。
候审兴致勃勃地挺首了身子,眼中闪烁着光芒,那光芒中带着几分自豪与兴奋,仿佛他自己也参与其中一般。
他说道:“客官,每年来参加科举的学子那可真是不少啊!多的时候,能有十几万之众,把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挤得满满当当。您想想,十几万学子,那场面,简首就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少的时候呢,也有三西万。这些学子们来自五湖西海,怀揣着梦想和抱负,齐聚在这京城。
但能最终考中的,却只有2886人,这竞争,激烈得很呐!其中,第一梯队的仅有六人,那可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啊!这六人,那文章诗词,那治国见解,那可都是出类拔萃,堪称人中龙凤。他们的文章,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展现出深厚的学识底蕴;或针砭时弊,见解独到,提出切实可行的治国良策。诗词更是意境深远,或豪迈奔放,如江河奔腾;或婉约细腻,似潺潺溪流。
第二梯队则有880名,这些学子也是才华横溢,实力不容小觑。他们的文章诗词虽稍逊于第一梯队,但也是各有千秋,对治国理政也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这总共886人,才有机会入朝为官,在朝堂之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出谋划策,辅佐圣上治理天下。剩下的学子们,大多还要再进入专门的学馆学习两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学习更深入的治国之道、为官之法。然后才会被派到各州地方,从基层做起,为百姓做事,积累经验。他们可能会成为一方父母官,为百姓排忧解难,也可能在各种职位上为地方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苏文一边听着,一边微微点头,手中轻轻转动着茶杯,眼神中透露出思索的神情。
他心中暗自思索着科举与当前局势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他深知,科举不仅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在这风云变幻的世道,说不定还隐藏着更深的秘密,与京城乃至整个天下的局势息息相关。
想到此处,他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锐利,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能穿透这纷繁复杂的表象,看到背后隐藏的真相。
他又追问道:“那今年这科考提前,你可知道是为何?这突然的变动,背后怕是有什么不寻常的缘由。”
候审挠了挠头,脸上露出一丝思索的神情,眼睛微微眯起,努力回忆着平日里听到的各种传闻。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说道:“客官,小的也只是听一些客人闲聊时提起过。有人说,是上头觉得今年情况特殊,天下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到处都充斥着不安和变数。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看似安宁,实则暗藏危机。上头想早点定下人才,好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变故,让这些新科人才尽快为朝廷效力,稳固局势。毕竟,在这乱世之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有了足够的人才,朝廷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内乱还是外患。
也有人说,是京城最近有什么大动作,或许是要开展一项重大的工程,比如修建大型的水利设施,以解决百姓的灌溉和用水问题;又或许是要应对一场潜在的危机,比如即将到来的战争,需要这些学子们尽快就位,发挥他们的才能。他们有的可能会在军事谋略上有所建树,为朝廷出谋划策;有的可能会在后勤保障方面发挥作用,确保战争的顺利进行。但具体是啥原因,小的也只是道听途说,说不准。”
苏文微微皱眉,这些模糊的猜测并不能让他解惑,反而让他心中的疑惑更添几分。
他轻轻放下茶杯,身子微微前倾,那动作中透露出一种急切与渴望,他又接着问:“那关于来参加科考的学子,除了南洲的情况,你还知道其他洲的什么消息吗?说不定从这些学子身上,能看出些不一样的端倪。”
候审想了想,眼睛一亮,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脸上露出兴奋的神情。
他说道:“客官,听说西洲今年来的学子里,有几个颇有名气的才子,那可都是在西洲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人物。他们自幼饱读诗书,对诗词文章有着极高的天赋和造诣。
其中有一位叫林羽的才子,他的诗词常常以自然为主题,描绘出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他的文章更是逻辑严谨,见解独到,对当下的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分析。
还有一位叫柳韵的才女,她的诗词婉约动人,情感细腻,常常能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的书法也是一绝,字体娟秀,笔锋婉转,如同她的诗词一般,充满了韵味。不少人都看好他们能在科考中取得好名次,甚至有望冲击那第一梯队的六个名额。
还有北洲,北洲向来民风彪悍,崇尚武学兵法。往年多是一些擅长兵法谋略的学子来参加科举,今年据说也不例外。这些学子不仅熟读兵书,对各种战术和战略都了如指掌,而且对天下局势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和重要性,常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排兵布阵,如何克敌制胜。
今年有一位叫赵刚的学子,据说他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术特点有着深入的研究,还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应对策略。说不定会在策论上大放异彩,为朝廷献上克敌制胜、安邦定国的良策。
至于东洲,向来商业繁荣,富甲一方。来参加科考的学子中,也有不少对经济民生有着独特见解的。他们深知商业之道,明白贸易对国家经济的重要性。
其中有一位叫钱睿的学子,他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贸易发展的想法,比如建立统一的商业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加强与其他洲的贸易往来等等。他还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规划,认为只有农工商协同发展,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说不定能在科考中提出新颖实用的经济策略,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苏文听着候审的讲述,心中对此次科考的复杂程度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看来,这一场科考,各方势力都有所布局,背后的暗流涌动恐怕远超想象。
他的眼神变得愈发坚定,仿佛燃烧着一团火焰,那是对真相的执着追求。
他决定一定要深入探寻其中的奥秘,说不定能借此揭开笼罩在这片土地上的重重迷雾,找到破解当前乱局的关键线索,为这混乱的天下带来一丝希望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