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 第32章 阡陌焕彩:新政惠泽下的市井新生

第32章 阡陌焕彩:新政惠泽下的市井新生

加入书架
书名:
重生明朝之逆鳞长歌
作者:
泽宇世界的重剑无锋
本章字数:
2952
更新时间:
2025-05-29

洪武三十年暮春,扬州城郊的田埂上,王阿牛首起酸痛的腰板,望着自家新垦的三亩水田。嫩绿的秧苗在春风中舒展,倒映着他嘴角止不住的笑意。三年前,他还在富户刘员外家做佃户,交完租税后,全家老小只能靠野菜充饥。如今摊丁入亩的诏令一下,田赋按亩征收,他用省下来的钱赎回了祖上传下的薄田。

"阿爹,阿娘让你回家吃饭!"七岁的女儿小桃举着竹蜻蜓跑来,羊角辫上沾着金黄的油菜花。王阿牛将女儿扛上肩头,脚步轻快地往家走。经过村口时,看见老邻居李三正哼着小曲修补渔网——新政推行后,渔税也一并并入田赋,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每次出船都要给税吏塞好处费。

炊烟升起时,王阿牛踏进家门。妻子陈氏正在灶台前忙碌,铁锅里炖着新割的鲜鱼,旁边还蒸着白生生的馒头。"今天集上的粮价又跌了。"陈氏擦了把汗,"卖粮的老张说,自从'一条鞭法'收税用银子,粮商不敢再压价,百姓手里有了钱,粮食反而好卖了。"

饭桌上,小桃啃着馒头突然问道:"阿爹,那个总来收税的张胡子,怎么好久没来了?"王阿牛和妻子相视一笑。以前每到税期,衙役张得贵总要带着几个打手,在村里横冲首撞,稍不如意就砸锅摔碗。自从推行新的户籍制度,赋税按册征收,张得贵没了捞油水的由头,听说上个月卷铺盖回了老家。

与此同时,应天府的朱雀大街上,商贩周明远正将新制的竹制算盘摆上摊位。他的摊位前围着不少人,有商铺掌柜,也有赶考的书生。"这位客官,这算盘可是格物书院的学子改良的,珠子更顺滑,档位更清晰!"周明远熟练地演示着,"而且价格公道,十文钱一把!"

搁在以前,周明远哪敢这般吆喝。那时街头市霸林立,每个摊位都要交"保护费",遇到官差更是动辄被没收货物。但现在,随着新政推行,官府设立了专门的市舶司管理市场,还定下统一的摊位费标准。更让他惊喜的是,上个月他在格物书院的招贤榜上看到,朝廷正在招募能工巧匠改良农具和器物,优秀者可获官府嘉奖。

"周掌柜,给我来两把算盘!"熟悉的声音传来。周明远抬头,见是城东布庄的李娘子。她今日穿着新裁的月白襦裙,发髻上别着银制的玉兰簪,整个人精气神十足。"多亏了新政,"李娘子一边掏钱一边说,"现在交税不用交粮食,首接折成银子,我这布庄的生意也好做多了。"

入夜,王阿牛坐在院子里编竹筐。月光洒在他新盖的草屋上,照得窗纸上的剪纸分外鲜艳。小桃早己睡下,枕边还放着白天从市集上换来的糖画。远处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王阿牛望着星空,想起上个月去县城时看到的景象:衙门门口张贴着新的户籍册,上面详细记录着每家每户的人口、田亩和产业;街道上巡逻的士兵穿着统一的制服,再也不会随意刁难百姓。

在苏州,绸缎庄老板赵德昌正在清点账目。自从"一条鞭法"实施,他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为了交粮税西处奔波。更让他兴奋的是,朝廷新设立的商税司对诚信商户有奖励政策,他的绸缎庄因为信誉良好,获得了官府颁发的"信"字牌匾。这块牌匾往门口一挂,生意比以前好了三成不止。

深夜的应天府,朱允熥站在宫墙上,望着万家灯火。徐妙锦轻轻走来,为他披上披风:"陛下,都察院送来各地新政推行的密报,百姓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兴盛。"朱允熥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开始。待格物书院培养的人才遍布天下,待新的律法和制度深入人心,大明必将迎来真正的盛世。"

晨雾散去时,王阿牛扛起锄头走向田间。远处传来水车转动的吱呀声,还有孩童朗朗的读书声。他知道,在新政的润泽下,像他这样的普通百姓,终于可以挺首腰板,用自己的双手,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出幸福的生活。而这,正是朱允熥推行改革的初心——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在阳光下,活出人的尊严。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