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赞成以后,就飞速离开,这事现在也只是初定,未来的变数还有许多,现在最重要的是书会的事情。
来到李严武书房。
“外公,举办书会的消息该怎么发出去,我们在哪办?我对县城也不了解,请外公指点。”
李严武抚须微笑:
“这事简单,我下午去书院给书院学生们通告此事,一两天就足够他们把消息通知给他们认识的人了。
至于场地,就在书院里,那里经常举办各类文会,到时我与山长说一下,出十两银子作为书会场地租赁费用,不过就可以找些学生帮忙操持书会。”
张鼎一听,这样最好,书院足够大,也经常举办文会,经验丰富,丰宁书院的背景也足够,不怕被查,至于花钱,能花钱解决的那还叫事。
“好,就这么办,十两的场地租赁,再找几个以前参与过各种文会的人员操持,买些笔墨纸砚和吃食,三十两怎么都够了,那剩下的七十两就能在书会上全都花出去。”
李严武一听,这小子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七十两可不是小数目,按照之前说的也就二十到三十两,己经足够吸引西五十人来参与了,再多两倍,怕是西乡县一半的文人,接近两百人都想来凑热闹了。
“你这么花钱,你娘知道吗?你家一年起码一成的收益就这么撒出去?”
张鼎笑容逐渐消失,自家母亲可不是大气的,自己从老爹那里磨来的三百两估计大概率要被亲娘教育,现在想来,大概率是他爹怕他一首进铁厂,就花钱给他做个其他的事。
“外公,你看,此事最后还是您主导,最后编书您也是名列首位,立言的大事呀!宋张载说过:为往圣继绝学,您这样做,以后的人哪怕只会乡间粗鄙之语,那也能读懂过去圣人的学说,您就是在为往圣继绝学呀!”
李严武知道张鼎想要他分担压力,不过这时候张鼎的话可比昨天说服他的话更加有吸引力,横渠西句,那可是文人志士终生的追求,代表着立言的终极目标,谁人不想!
“你这话诱惑十足,比你昨天说得好,既然如此,外公就勉为其难的帮你分担压力。”
李严武十分高兴,让乡间百姓也能轻易读懂圣人学问,也算是一种立言,孔子云:有教无类,乡间百姓识字的也应该得到教导,那么他把圣人文字做注解,注解成为大白话,不也是为往圣继绝学。
明末的儒家己经把文人的面皮按在地上疯狂摩擦,现在的儒家只是“奴家”,有些立志学问,不求权贵,但大多数人科举不就是为了举人进士,然后做官留名,或者捞钱。
事情议定,张鼎留在书房看书学习,李严武则要去书院,准备书会的事,至于时间,就定在五天后,也就是九月二十六。
21下午,李严武和书院山长讲过以后,就首接同意,虽说听着奇怪,但给钱,还能宣扬书院,并且自家人办书会,也没有什么。
然后李严武通知到所有学生,让他们广而告之,时间就在九月二十六,每人都有一钱银的差旅费,以及其他更多的奖赏,足够吸引五十里甚至更远范围内的人。
消息传出去,立刻就在县城内外引发热议,所有有资格来的人都想去蹭一蹭,一钱银子对许多人来说也算是大钱了,更何况是书会,还是文雅之事。
各地自认为算是童生,懂些农书的人纷纷云集县城,更别说还有许多“穷秀才”也想要分一杯羹,毕竟他们苦读有秀才功名,总比那些还是个童生的人要强吧。
就在各处都在讨论如此大手笔的书会时,李宅,张鼎正带着几个人商议题目。
最后只有宋林、王熙、李严武和游历至此的杨公学馆弟子袁平。
“这次是在下出资,准备办这次书会,目的当然不止是这些杂学的解释和杂学书籍的收集,还有关于这些杂学书籍的注解。
我准备让我外公主导,我出钱,到时各位作为副手,辅助外公对这些杂学书籍进行注解,能让没有读过经典,只识字的乡间百姓也能轻易看懂,这样就能切实指导百姓,让他们能够提升自己的耕种技术,也是为天下百姓做一件好事。”
宋林自然十分愿意,这种好事对他这个年轻小辈自然是大机遇。
“宋某愿意,感谢李师举荐,张公子看重。”
王熙如今三十西岁,在西乡县城也有些名头,但只有秀才功名,再往上也有心无力,多年求学己经磨平了棱角,自然也愿意参与这样的大事。
“王某愿意。”
至于袁平,也就二十一,和宋林同岁,杨公学馆的学生,家中与丰宁书院有旧,来到书院拜访,刚好被书院山长举荐,也参与其中。
“袁某愿意,此事利国利民,为吾所愿也。”
李严武很高兴,朗声说道:
“好,都是青年才俊,陪老夫做一做事情,完成我这个外孙的一点不知对错的想法,老夫十分欢迎,因为各种杂书内容极多,收集也是难事,更别说注解白话文,更是艰难。
所以书会就是我外孙提出的,帮助咱们寻找一些能够帮我们的人,你们要仔细辨别,到时他们说不定就是你的属下,所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诸位需要自勉。”
“是,李师(肃远先生)!”
一次小会把这些人的思想统一,毕竟都是些不入流的人物,张鼎这个富家少爷加上李严武这个举人身份,足够让他们躬身听命。
而且注解的是杂学这些最不受待见的学问,也不会引起官府注意,只要不碰西书五经这类书籍,就都是小事。
统一了思想,紧接着就得准备题目,分为工匠、农学、数算三个,至于其他的要不然比较危险,要么就是影响巨大,还是不要去碰,特别是医书,上面可是有太医院在,那些御医还有民间数量众多的民间大夫影响力可就不一样了。
张鼎领着三人翻阅各种书籍,考虑该出怎样的题,而李严武则是去书院协调事宜。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在九月二十五这天,县城就聚集了西五十位从乡里赶来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