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国26年(1937)12月中旬当上溧水县维持会会长,到次年3月被王松泉处决,短短4个月时间,施德奎的好日子便到了头。经过这场战斗,大刀会和游击队武装名声大振。1939年初,周荣锦接任县长时,游击队己经有轻机枪1挺、步枪70多支、战士115人,实力大为扩充⒀。
①《溧水古今》第二辑 溧水县抗日斗争概况 博凯 第2页。
②《溧水古今》第六辑 抗战初期的溧水流亡政府 陈孝金 第21页。
②《溧水抗日斗争史》第一章第三节 第23页。
③《溧水古今》第六辑 抗战初期的溧水流亡政府 陈孝金 第22页。
④《溧水县志》(1990版)第二十二篇 军事 驻军 第474页。
⑤《溧水古今》第十辑 溧城“六门三关”旧址 李新培 第195页。
⑥《溧水古今》第十辑 日伪统治时期的溧水县城 夏华 第33页。
⑦《溧水古今》第十辑 日伪统治时期的溧水县城 夏华 第34页。
⑧《铁证如山——侵华日军溧水大轰炸实录》 铁蹄下的溧水 范敏 第84页。
⑨《溧水古今》第十辑 日伪统治时期的溧水县城 夏华 第33页。
⑩《溧水古今》第十辑 日伪统治时期的溧水县城 夏华 第34页
⑾《溧水古今》第六辑 抗战初期的溧水流亡政府 陈孝金 第23页。
⑿《溧水古今》第六辑 抗战初期的溧水流亡政府 陈孝金 第22页。
⒀《溧水古今》第二辑 溧水抗日斗争概况 博凯 第2页。
第三章 锤炼
民国27年(1838年)5月底,清晨,云鹤山农民赵启仁一向勤快,早早便出了村。他身背粪筐,手里提着一个筢子,当地人俗称狗屎筢子。半人来高一根细木棍,底下镶一块两指宽铁片。这个筢子有何作用?可以用它来拣拾猪狗牛羊拉在野外的粪便,当地土语称“捋狗屎”。20世纪70年代,溧水农村仍然可以见到老汉幼童,在乡道捋狗屎的情景。以前农村猪羊都不圈养,全在野外散放。这些牲畜在田边地头奔跑觅食,顺便将粪便到处抛撒。
城里人也许觉得恶心、不卫生,可是在乡下人眼里,它却是一个宝,是优质农家肥料。由于僧多粥少,必须起大早才能拣到这些宝贝。只有像赵启仁这样的勤快人,才能天天不落空。这天清晨,赵启仁像往常一样,沿着小路朝村外走。刚出村子,见二人站在田头,一个年纪大些,满脸络腮胡须;一个年纪轻些,圆圆一张脸。二人肩膀上扛一张锄,头上戴着斗笠,一身农民打扮。
云鹤山村地处深山,非常偏僻,村中几十户人家大都沾亲带故,便是难得来个把亲戚,也是附近村中的老亲戚、老面孔。不过,这二人却面生得紧,赵启仁没有见过。见赵启仁疑惑,年长者赶紧开口,老乡,我们是出来打零工的,我姓赵,他姓李,不晓得这附近有没有东家要雇人帮工?一听说来人姓赵,赵启仁忍不住咧开嘴,嘿呀,咱这村子差不多都姓赵。
老赵马上笑道,原来五百年前是一家,我该叫你一声老哥。
赵启仁道,乡下人,值不当,值不当。又问,这兵荒马乱的,可不敢到处跑呀?
老赵道,没法子,肩膀上扛一张嘴,一天不找活干,一天要饿肚皮。咱老家太穷,只能出来找活路。
山里人实诚,赵启仁热诚相邀,请二人家去坐坐,说出门在外,谁还能没个难处?先去家里吃口茶,歇歇脚。老赵和小李也不客气,跟着赵启仁进了村。云鹤山村在溧水东南角,与高淳、溧阳交界,附近有长山头和云鹤山。村子在云鹤山脚,几十户人家,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山里土地贫瘠,百姓在山脚和洼地种几分旱地,收成不多,生活贫困。老赵和小李,其实是新西军先遣支队侦察员。他们一边走一边打量,见村中都是草房,土坯砌墙,茅草苫顶,屋子里异常昏暗。进村只一条泥巴路,西周全是连绵丘陵和大小山头。老赵和小李暗记在心,他们很快向赵启仁表明身份,说新西军是来打鬼子的,让赵启仁找一些信得过的乡亲,一起聊聊心里话。
赵启仁一拍大腿,嗨,鬼子太坏了,年前鬼子轰炸县城,听讲炸死不少人。后来又听讲鬼子在城里天天杀人、抢东西、抢女人,闹得大伙都不敢进城了,你说这叫啥世道?
老赵道,老哥说得好呀,不把鬼子赶走,咱天天担惊受怕,日子过不安生,穷苦人就不会有出头日子。
山里农民平素较少出门,两个外乡人进村,自然稀奇。那些大道理只能听个一知半解,可又有谁不愿意把鬼子打跑、把庄户人的日子过好呀?听完侦察员一番话,大伙很兴奋,争着请他们去自己家里吃饭、做客。侦察员道,大伙日子过得不容易,再说我们还有任务,不能耽搁。他们在村里待了不到一天,到下晚时辰,便匆匆赶出村。赵启仁不放心,担心晚上走夜路,不熟悉道,赶紧叫来儿子赵忠清,嘱咐他给侦察员带路,一定要将他们带到大李巷,与其他侦察员会合①。
几天后,天尚未黑透,云层低垂,压在山梁上,细雨淅淅沥沥,西周山头上水汽迷蒙,山路湿滑泥泞,新桥乡王村村口走来一支队伍,他们身穿灰布军衣,头戴斗笠,有些人身上披着蓑衣。当村民看到这支队伍冒着小雨,在山间小道上行军时,便以为跟以前过兵一样,不会有啥好事,纷纷关紧大门。队伍进村后,连长低声命令,注意警戒!一切布置妥当,他们才来到屋檐下,轻轻敲门。老乡,老乡。村民从门缝里望去,见队伍站在雨地里,却反而又在里头加上一道顶门杠。这是为啥?原来,自打日本人打进县城,村子里隔三差五过兵,要吃要喝,征兵拉夫,老百姓实在受不了,不敢开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