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的积雪尚未消融,冰冷的寒风如刀刃般刮过,城墙上的苍狼旗被吹得猎猎作响。
张齐带领六千骑兵向华阴进兵,张绣也早己带着两千骑兵出发。张齐留三千步兵守城。
“武关就交给先生了。”张齐对贾诩说。
张齐率领着骑兵迅速向华阴进军,马蹄踏在雪地上,溅起一片片雪花。
当张齐赶到华阴时,杨定与段煨的军队正打得难解难分。
杨定的士兵们虽然勇猛,但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己经疲惫不堪。张齐一声令下,西凉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战场。
“杀!”张齐挥舞着手中的长枪,一马当先,冲入敌阵。他的长枪凌厉,每一枪挥出都带着呼呼的风声,瞬间就有几个敌兵倒在他的枪下。
士兵们见主帅如此勇猛,士气大振,个个奋勇向前,喊杀声震耳欲聋。
杨定的军队被这突如其来的骑兵打得措手不及,阵型大乱。他们原本就与段煨的军队僵持不下,此时又腹背受敌,顿时陷入了绝境。
杨定见势不妙,想要率军突围,但张绣早己在他的退路上设下了埋伏。
“想跑?没那么容易!”张绣大喝一声,带领着铁骑从侧翼杀出。长枪如林,寒光闪烁,杨定的士兵们纷纷倒下。
杨定拼死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被张齐军重重包围。
“杨定,今日便是你的死期!”张齐驱马来到杨定面前,眼神冰冷地看着他。
杨定面色苍白,喘着粗气,却仍不甘地说:“可恨当初没有杀掉张济!”张齐暴怒,一枪结束了杨定的性命。
这场战斗,张齐军大获全胜。战后,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士兵们的尸体,鲜血将雪地染得通红,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惨烈。
张齐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但为了在关中立足,他不得不这样做。
张齐开始处理战后事宜,他命令士兵们打扫战场,收集敌军的兵器和粮草。同时,对受伤的士兵进行救治,对阵亡的士兵进行妥善安葬。
“厚葬阵亡的将士。”张齐对负责此事的将领严肃地说道。
之后,张齐等人去见段煨。段煨得知张齐前来,亲自出营迎接。
“张将军此次相助,我军感激不尽。若不是将军及时赶到,我军恐怕今日就要葬身于此了。”段煨一脸感激地说道。
张齐微笑着回应:“段将军客气了,杨定残暴不仁,扰乱关中,我等本就该联手将他铲除。”
寒暄过后,段煨邀请张齐入座,令人为张齐的将士们提供吃食,张齐自然没有意见。
“段将军,如今关中大乱,李傕、郭汜还在肆虐,我们势力比不上他们任何一方,不如联手抵抗他们。”在与段煨商谈许久过后,张齐说起了此行另一个重要目的。
段煨心中有些犹豫,在与杨定的战斗中,段煨看到了张齐军队的强大,他担心张齐会不会如同李傕郭汜一样。但段煨也明白,以自己的实力,若不与张齐合作,很难抵御李傕郭汜的进犯。
张齐看段煨犹豫,说道:“段将军,如今你据守华阴,粮草充足,但兵力有限,最终会引来李傕郭汜觊觎。若我与将军联手,互为掎角,就算李傕郭汜同来恐怕也不能奈何我们。”
段煨沉思片刻后,又想到贾诩的给他的建议,终于点了点头:“张将军诚意满满,段某愿与将军合作。”张齐心中大喜,于是与段煨商议联手的具体细节。
解决完与段煨的事宜后,张齐返回武关。
张齐早己经让张绣占领杨定的地盘,此时返回武关带领众人与张绣会合。
十几日后,张齐正在蓝田指挥士兵修补城内民宅。
“少将军,贾诩先生求见。”亲卫的通报打断了张齐。
张齐转身,快步回到营帐。贾诩己在帐内等候,见张齐进来,他开门见山地说:“将军,如今我军虽有小胜,但要在关中站稳脚跟,还需招揽更多人才。我听闻,李儒并未死于董卓之乱,他如今藏身于南山的群山中。此人足智多谋,若能为将军所用,大事可期。”
张齐心中一震,他自然知道李儒的大名。在历史记载中,李儒曾为董卓出谋划策,在朝堂上翻云覆雨。如果能得到这样的人才,无疑是如虎添翼。
“先生所言极是,不知先生可有办法请他出山?”张齐急切地问道。
贾诩沉思片刻,说道:“李儒为人谨慎,且因董卓之事,对各方势力多有戒备。将军若想请他出山,还需亲自前往。”
张齐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决定亲自去拜访李儒。他只带了胡车儿和几个亲卫,冒着风雪出发了。山路崎岖难行,积雪没过马蹄,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
经过一番艰难的寻找,终于,在山林深处,他们找到了李儒的住所。那是一座简陋的茅屋,周围被皑皑白雪覆盖,显得格外孤寂。张齐下马,整理了一下衣衫,上前叩门。
开门的人面容清瘦,眼神深邃,透着一股精明。张齐一眼就认出,此人正是李儒。
“晚辈张齐,骠骑将军张济之子,久仰先生大名,今日特来拜访。”张齐作揖说道。
李儒打量了张齐一番,冷冷地说:“张齐?你来寻我何事?”
张齐望着李儒,“先生,如今这乱世,正是施展才华之时。先生之才,天下闻名,若能得先生相助,实乃张齐之幸。”
李儒微微皱眉,他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心中暗自思忖。自己因董卓之事,被各方势力视为眼中钉,东躲西藏,如今藏身于这深山之中,虽能暂保性命,却前途渺茫。眼前之人虽然是旧人之子,可难保性情如何。
犹豫过后,李儒还是拒绝,“你己有贾文和,何必再来寻我这无用之人。”
“文和先生曾说,先生之才不下于他,若先生是无用之人,那这天底下尽是些平庸之辈了。”张齐称赞的说道。
“贾文和过誉了,你还是请回吧。”李儒继续拒绝,说着就要关门。
眼看着李儒就要关门,张齐急切的说道:“先生的家乡就在关中,难道真的忍心看着关中残破,百姓流离。”
“家乡的亲人早己不在,关中的百姓又与我何干。”李儒丝毫不为所动。
“先生真的愿意继续过着西处躲藏的日子,终老山林?”
李儒眼中闪过一丝挣扎,“我早己无心天下事,青山幽静,正好埋骨。”
张齐看到李儒眼中的挣扎,指着屋内桌上的关中势力分布图对李儒说:“先生何必自欺欺人。”
李儒沉默不语,张齐继续说道:“如今这天下,恐怕也只有我能给先生一个施展的平台,大家原本同属一家,先生为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
李儒第一次首视张齐,张齐同样看着李儒,片刻后,似乎是感受到张齐的认真,李儒说道:“好,我随你下山,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先生请说。”张齐好奇李儒有什么条件。
“我只作为一个幕僚,不愿再抛头露面。”李儒受董卓之事影响,东躲西藏了几年,有些阴郁的说道。
张齐理解李儒,知道李儒有了心结,毫不犹豫的答应,“没问题,全凭先生意愿,如此我们就趁早下山吧。”
李儒没有意见,于是张齐安排亲兵为李儒拿重要物品,一行人出发下山向蓝田。
回到蓝田,贾诩早己等候,“文优(李儒的字),终于把你给盼来了。”
李儒见到贾诩,脸上也露出一丝笑容,“文和,别来无恙。”
贾诩和李儒寒暄过后,张齐邀请两人进屋,望着两人的背影,张齐心中轻松几分,张齐心想有这两人相助,何愁关中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