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的“美食探险”:宫廷御膳房的奇妙实验
元至元十三年,大都皇宫的琉璃瓦在烈日下泛着刺目的光。御膳房内蒸腾的热气裹挟着羊肉膻味,七十二口青铜大锅同时沸腾,三十六个厨子赤着膀子,将整羊架在熊熊燃烧的枣木柴上。然而这令人震撼的烹饪场面,却引来了忽必烈的不满。
“又是这些?”忽必烈将银质匕首重重拍在镶金嵌玉的餐桌上,面前摆放的烤全羊还在滋滋冒油,“朕征战西方,吃的是一样的,住的是一样的,连这御膳房的菜色都十年如一日!”
大帐内鸦雀无声,怯薛军统领博尔忽偷偷抹了把额头上的汗。忽必烈素来对饮食讲究,可这草原风味的菜肴再美味,日日食用也难免生厌。就在气氛凝固时,忽必烈突然眼睛一亮:“听闻江南有清蒸鲈鱼,西域有蜜渍葡萄,朕要尝遍天下美食!”
这道旨意如同惊雷,炸得御膳房总管王有德差点瘫倒在地。他掌管御膳房十余年,手下厨子皆是蒙古、色目人,擅长的不过是烤、煮、炖几样。如今大汗要尝遍天下美食,这可如何是好?
三日后,大都城贴出皇榜,悬赏天下厨艺高手。不出半月,御膳房迎来三位奇人。
第一位是个拄着枣木拐杖的跛脚老者,自称“江南一勺鲜”,腰间挂着个黄铜酒壶,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声称自己曾是临安城最大酒楼“醉仙居”的主厨,只因得罪权贵,被打断一条腿,流落江湖。
第二位是头戴尖顶帽的波斯商人,蓝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操着生硬的汉语,说自己带来了西域最神奇的烹饪秘术,能让食物自己跳舞。
最后一位是个满脸络腮胡的中原汉子,扛着一根比人还高的枣木擀面杖,自称“面无双”。他说自己能将面团拉成头发丝般细,且下锅不烂,入口筋道。
王有德看着这三个形迹可疑的人,心里首打鼓。但皇命难违,他只能安排三人各自掌灶,限期七日研制出新菜。
“江南一勺鲜”进了御膳房,先命人在院子里挖了个水池,将从江南运来的活鱼养在里面。他每日清晨天不亮就起床,对着水池喃喃自语,不知在念叨些什么。有人偷偷瞧见,他往鱼嘴里塞了些绿色粉末,然后用黄酒灌顶。
波斯商人则在御膳房角落支起一口铁锅,倒入羊奶、蜂蜜和不知名的香料,一边用木勺搅动,一边念念有词。奇怪的是,每当他念到某个音节,锅中的液体就会泛起奇异的光芒。
面无双最是简单粗暴,他将面团摔打得震天响,整个御膳房都能听见“砰砰”的声音。他揉面的手法堪称一绝,双手翻飞间,面团如同活物般在案板上跳跃。
七日之期转眼即至。忽必烈坐在镶金龙椅上,饶有兴致地看着御膳房众人忙忙碌碌。不一会儿,三道菜肴呈了上来。
“江南一勺鲜”献上的是“醉仙鲈鱼”。只见那鱼躺在青瓷盘中,鱼身完整,鱼皮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凑近一闻,酒香混合着鱼鲜,令人食指大动。忽必烈尝了一口,鱼肉入口即化,甜中带鲜,鲜中透香,不禁连连点头。
波斯商人的菜肴最是神奇,名曰“会跳舞的沙漠明珠”。盘中是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裹着琥珀色的糖浆。神奇的是,这些葡萄竟会随着波斯商人的拍手声,在盘中扭动起舞。忽必烈看得目瞪口呆,伸手去抓,谁知葡萄一触即碎,化作满嘴香甜。
面无双的“银丝乾坤面”也不遑多让。一碗清汤面,面条细如发丝,却根根分明,在汤中沉浮。忽必烈尝了一口,面条劲道爽滑,汤汁鲜美异常,连喝三碗仍意犹未尽。
龙颜大悦的忽必烈当即重赏三人,还下旨成立“天下百味局”,由三人共同掌管,专门研制天下美食。然而,好景不长,半月后的一天清晨,王有德慌慌张张地冲进御书房。
“大汗!大事不好!百味局三位主厨连同库房里的珍稀食材,一夜之间全都消失了!”
忽必烈手中的狼毫笔“啪”地掉在宣纸上,墨迹迅速晕染开来。他眉头紧皱,下令彻查此事。原来,这三人并非什么厨艺高手,而是各怀鬼胎的江湖骗子。
“江南一勺鲜”本是太湖上的水盗头目,因抢劫漕运粮食被官府通缉。他腰间的酒壶里装的不是酒,而是。他在鱼身上做的手脚,实则是为了掩盖鱼不新鲜的事实。
波斯商人是个幻术师,他带来的所谓西域秘术,不过是利用光影和机关制造的障眼法。他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盗取皇宫中的西域进贡的奇珍异宝。
面无双则是个江洋大盗,他那根巨大的擀面杖,实则是中空的,里面藏着各种开锁工具。他日夜敲打面团,实则是在传递暗号,与外面的同伙联络。
三人密谋己久,趁着夜色,用迷晕了看守,盗走了库房里的珍贵食材和宝物,翻墙逃走。然而,他们万万没想到,忽必烈早有防备。
原来,忽必烈虽然喜爱美食,但并非昏君。他早己派人暗中调查三人的底细,发现他们形迹可疑后,便将计就计。库房里的宝物都是赝品,真正的宝贝早己转移。而那些珍贵食材,也都做了标记。
在暗卫的追踪下,三人很快被抓获。“江南一勺鲜”的酒壶被没收,波斯商人的幻术道具被焚毁,面无双的擀面杖也被劈开。三人被关进大牢,等待他们的将是严酷的刑罚。
这场闹剧虽然以喜剧收场,但却给忽必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意识到,想要尝遍天下美食,不能依靠这些江湖骗子,而要真正培养一批厨艺人才。
于是,忽必烈下旨设立“御膳学院”,从全国各地选拔优秀厨子,学习各地烹饪技艺。同时,他还派人到各国交流,引进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
几年后,大都皇宫的御膳房焕然一新。这里不仅有传统的蒙古美食,还有江南的清蒸鱼、西域的烤馕、中原的面食,甚至还有来自海外的新奇菜肴。
而关于那三位骗子的故事,也在大都城流传开来。有人说他们在牢中仍念念不忘烹饪,还在讨论如何做出更好吃的菜肴;也有人说他们被流放边疆,在那里开了一家小饭馆,生意火爆。
忽必烈的“美食探险”虽然以闹剧开始,却以美食文化的繁荣结束。这段被遗忘的风流野史,不仅为元朝宫廷增添了一段传奇色彩,也促进了各地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每当人们在大都城的酒楼中品尝美食时,总会想起那段有趣的往事,想起那位热爱美食的皇帝,和他那场奇妙的“美食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