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的“骗婚”套路:一封家书背后的文字游戏
大汉元光年间,长安街头说书声此起彼伏。说书人惊堂木一拍,压低嗓音:“各位看官,可知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佳话背后,藏着桩千古奇案?且听我细细道来——”
彼时,司马相如不过是蜀地一介落魄书生,空有满腹经纶却无人赏识。他听闻临邛首富卓王孙广结宾客,便心生一计。头戴破旧儒巾,身着洗得发白的长衫,怀揣一把断了两根弦的古琴,司马相如踏上了前往临邛的路。同行的友人劝他:“卓王孙眼高于顶,你这副寒酸模样,怕是连门都进不去。”司马相如却抚掌大笑:“世人皆道‘人靠衣装’,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以‘穷’做文章!”
卓府门前,门童见司马相如衣衫褴褛,正要驱赶。司马相如不慌不忙掏出一封书信,信上盖着“梁孝王印”。原来,早年他曾在梁孝王门下做过幕僚,虽未受重用,却得了这枚闲置的印章。门童见印章气派,不敢怠慢,忙将他请进府中。
卓府宴会上,宾朋满座,皆是临邛名流。卓王孙端坐主位,眼神中透着傲慢。司马相如故意坐在角落,低头拨弄断弦古琴,发出刺耳声响。众人纷纷侧目,嗤笑不止。卓王孙皱起眉头,正要让人将他赶出去,司马相如突然起身,朗声道:“听闻卓小姐精通音律,在下虽琴艺不精,却也想献丑一曲,还望卓小姐指点。”
此言一出,满座哗然。卓文君,临邛第一才女,因丧夫守寡在家,鲜少露面。卓王孙脸色铁青:“我儿足不出户,岂容你放肆!”司马相如却不卑不亢:“若卓小姐不愿当面指点,在下便将曲谱写于纸上,托人转交。只是这曲中深意,怕是只有卓小姐能懂。”说罢,提笔在纸上龙飞凤舞,写下一段古怪的曲谱。
曲谱很快被送到卓文君手中。她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画着歪歪扭扭的线条,还有些奇怪的符号,乍一看如同孩童涂鸦。正要将其丢弃,却发现纸的背面写着一行小字:“琴音虽乱,心却不乱;曲谱虽奇,意却不奇。”卓文君心中一动,好奇心大起,仔细研究起那曲谱来。
原来,司马相如在曲谱中暗藏玄机,将自己的身世、抱负写成了一首藏头诗。卓文君聪慧过人,很快便破译了其中奥秘,对这位与众不同的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偷偷来到宴会厅外,隔着帘子望去,只见司马相如虽衣着寒酸,却气质不凡,谈吐间尽显才华。
当夜,卓文君辗转难眠,满脑子都是司马相如的身影。正在这时,丫鬟送来一封信,正是司马相如所写。信中写道:“听闻小姐有‘凤求凰’之愿,在下虽无‘梧桐树’,却有‘赤诚心’。若小姐不嫌弃,愿与小姐共谱一曲‘长相守’。”言辞恳切,情意绵绵。卓文君心乱如麻,最终决定与司马相如私奔。
两人私奔至成都,司马相如家中徒西壁,只有一张破床、一张旧桌。卓文君看着家徒西壁的屋子,虽有一丝悔意,但木己成舟,也只能默默承受。司马相如却不着急,每日依旧吟诗作赋,好不快活。卓文君忍不住问道:“如今生活窘迫,你为何还如此悠闲?”司马相如神秘一笑:“夫人莫急,待时机成熟,自有办法。”
却说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暴跳如雷,发誓与卓文君断绝关系,一分钱也不会给她。然而,没过多久,长安传来消息,司马相如得到汉武帝赏识,因一篇《子虚赋》名动天下,被封为郎官。卓王孙得知后,肠子都悔青了,连忙派人给卓文君送去大量钱财、奴仆。
司马相如在长安站稳脚跟后,渐渐被繁华迷了眼。他开始嫌弃卓文君年老色衰,又看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茂陵女子。于是,他给卓文君写了一封家书,信中只有十三个数字:“一二三西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卓文君收到信后,泪如雨下。她明白,这十三个数字中,唯独少了“亿”,“无亿”即“无意”,司马相如这是暗示对她己无情意。悲痛之余,卓文君提笔回信。她先是写下《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西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将自己的哀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接着,卓文君又写下《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表明自己不愿委曲求全,若司马相如执意变心,她便毅然离去。
司马相如收到回信后,大吃一惊。他没想到卓文君竟如此聪慧,一眼就看穿了自己的心思,且回信文采斐然,字字诛心。再想起两人曾经的恩爱时光,心中愧疚不己。他放弃了娶茂陵女子的念头,亲自将卓文君接到长安,夫妻二人重归于好。
此事在长安传得沸沸扬扬,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司马相如的“骗婚”套路与卓文君的聪慧机智。有人编了顺口溜:“司马相如鬼点子,一封家书藏玄机;文君才女不一般,识破套路赢夫心。”更有好事者将此事改编成杂剧,在戏台上表演,每次演出都座无虚席。
而司马相如经此一事,彻底收心,与卓文君恩爱有加。他常常感慨:“夫人不仅是我的贤妻,更是我的知己。此生得妻如此,夫复何求!”此后,他潜心创作,又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只是每当有人问起他与卓文君的故事,他总是老脸一红,笑着摇头:“往事不堪回首,不提也罢,不提也罢!”惹得众人哄笑不止。这段充满搞笑与神秘色彩的风流野史,也成为了大汉王朝一段茶余饭后的趣谈,流传千年,经久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