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必遭雷劈:我在大宋当教主
穿越必遭雷劈:我在大宋当教主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必遭雷劈:我在大宋当教主 > 第93章 鸾亭相会,阿云“奇”案

第93章 鸾亭相会,阿云“奇”案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必遭雷劈:我在大宋当教主
作者:
顺手
本章字数:
4432
更新时间:
2025-07-09

这时,下人递来两艘白烛花船——给赵无悔的,自然是顶级的九塔宝船。

王萃主动打下手,摊开白帛小帕,为其研墨;怂恿的赵无悔写上两句。

赵无悔提笔挥毫,写道: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此诗一出,王萃当场跪地:“师傅!请教弟子诗词之道吧!”

“滚!”赵无悔没好气的说,“接下来该如何做?”

王萃将白帛小帕藏入花船,点燃白烛;宝船顺着溪流,向白色布帘内缓缓飘去。

布帘内时不时传来妙龄少女的欢笑声,气氛显得格外热闹,引来不少文人雅士眺望。

……

布帘外,三五成群的文人雅士,信手捞起相应的红烛花船,低声与好友一起讨论题笺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一艘艘花船从王萃眼前飘过,他越来越显得焦急。

“没回来就算了,着急什么?”

“不是!师傅!为什么就没一艘,合适弟子的花船呢?”

“没有就没有呗。”赵无悔淡淡一笑,“《西园》才建,汝才多大?日后机会有的是。”

“我都十五啦!”王萃急得跺脚,“按《宋刑统》: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并听婚嫁。弟子科举无望,不如趁着家境殷实,早早把亲事订了,还能捞一大笔嫁妆。”

瞧王萃那副没志气的样子,赵无悔一阵无语:

“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缰之马,飘荡奔逸,无所底止。”

“嘿!师傅!船来了!”显然王萃没听进去。

只见赵无悔那艘白烛宝船,火烛己灭,从白帘内缓缓驶来。

王萃忙命人捞起,取出一块白帛香巾,递给赵无悔。

只见上面娟娟秀字写道: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首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落款写着:鸾亭一见。

“哈!有门!”王萃偷看道,“师傅快走!看看是谁家娘子,能接下您的宝船!哈哈哈!”

……

鸾亭位于另一座岛,通往该岛有两条廊桥。

王萃推着赵无悔走上左侧廊桥,先一步抵达鸾亭。

点燃两根白烛,摆上茶点、酒菜,便退了出去。

鸾亭中间设有一道白色帷幕,将男女分隔两侧;帷幕尽头,摆放着三面铜镜。

男女双方可在亭中,隔着帷幕饮酒品茗;若有意更进一步,便可立于铜镜前,让对方窥见真容。

不多时,帷幕对面点起两根红烛,两名妙龄女子的身影浮现。

准备停当后,其中一人向赵无悔一福:“小女子家住西湖,姓曹,名文姬,年芳二十。”

“不知公子如何称呼?”

赵无悔心中一震:我去!比我大六岁?该不会是曹国舅的闺女吧?

他回礼道:“祖上乃大宋宰相王旦,暂居《西园》。”

“小生姓王,名二,是大名府王家庶子。今龄十五。”赵无悔自报15岁也没毛病,古人一般计算虚岁年龄。

“呵呵呵!小郎君年少就如此才华横溢,想必是来颍州参加恩科的吧?”

“家中己安排恩荫补官,就不与其余学子抢这独木桥了。”

“家祖曾举荐范文正,家姐又嫁与范文正之子范纯仁,和这《西湖书院》颇有渊源;都说如今的《西湖书院》是文兴之地,特来见识一番。”

“小郎君,就不想那‘榜下捉婿’的美事?”

“呵呵!那是落魄寒门才有的福气,与吾无关。”

别看二人言语温和,聊得平平无奇;字里行间处处都是试探——不同地位和家世之人,看待科举的态度截然不同。

士大夫集团瞧不起寒门进士,他们更愿意通过联姻,将其纳入家族附庸,吸收新兴力量,成为朝中代言人。

(宰相王旦嫁女状元冯京,便是典型例子。)

把酒言欢之间,二人并未急于铜镜相见,而是交换了礼物:赵无悔送上一瓶《桂花露》,曹文姬回赠一枚,刻有“曹”字的雕龙凤纹玉佩。

……

随后,王萃带着赵无悔,玩了会富家子女间的雅趣游戏:

双陆棋:以女子罗帕为赌注,掷骰行棋;

打马牌:讲究运气与策略;

掷铜钱扑卖:猜正反面,赌对方身上的小物件,如香囊、玉佩。

游了一圈,王萃请教道:“感觉如何?是否还有改进之处?”

赵无悔指着左右水面:“少了两处戏台。文人这边安排诗词歌舞;大家闺秀那边,上演《榜下捉婿》等戏曲。”

话音刚落,就被迎面而来的司马光与欧阳辩,拉去宴会厅。

宴会厅内,此时吵得不可开交——司马光的《涑水学派》,正舌战众儒生!

争论焦点,正是北宋第一血案:阿云案。

别小看这起13岁女子的杀夫案,可是影响大宋朝廷17年的律敕之争。

怎么回事呢。

【阿云案始末】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山东登州,13岁少女阿云;父母双亡,服丧期间,被叔父强嫁与同村老光棍韦大。

韦大此人家徒西壁,相貌奇丑;阿云誓死不从。

(也不知这个叔父到底图啥?)

就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阿云趁韦大熟睡,连捅十余刀。

天亮后,韦大负伤报官;县官审讯阿云;她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

依《宋刑统·名律例》,阿云案属“十恶”中的“恶逆”,亦触《贼盗律》谋杀罪,横竖都是死刑。

案件层层上报,争议也就出来了。

一方坚持认为阿云行凶杀人致死,当依法处决;

一方主张怜其遭遇,应按“自首减刑”,改判十八脊杖,配役一年。

案件一首递到御前。宋神宗赵顼亲自下场,动用皇权,免其死罪,改判流放他郡,为官府作役。

此举引发轩然大波,一下把此案升级为皇权与司法之争。

好死不死的许遵,竞向宋神宗建议:由翰林学士司马光和王安石共审此案!

于是乎——一场关于皇权与司法、儒家与法家、旧党与新党的终极较量,正式拉开序幕,一案折腾了17年……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