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掀起的暗潮
深秋的青石镇浸在冷雨里,书源缩着肩膀走过泥泞的街道,怀中用粗布裹着的山货早己湿透。街角茶馆的竹帘突然掀开,王掌柜探出头时,脸上带着少见的惊惶:“快回家躲着,县衙又发新公文了!”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铜锣声。几名衙役举着油布包裹的告示匆匆而过,朱红印章在雨幕中泛着刺目的光。书源挤到人群中,看着湿漉漉的宣纸上墨迹未干的字迹:“奉知府大人令,即日起征收‘秋收感恩税’,凡镇民须上缴半数收成,逾期未缴者,田产充公。”
“这不是要人命吗?”人群中爆发出惊呼。老佃户陈阿伯踉跄着扶住墙,浑浊的眼中满是绝望:“我家的稻谷还没收完,缴了税,一家老小拿什么过冬?”书源攥紧拳头,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他家的稻田本就贫瘠,今年又遭了虫灾,若真要上缴半数收成,母亲和小妹怕是撑不过这个寒冬。
夜幕降临时,书源翻墙潜入县衙库房。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堆积如山的公文上,他在最底层翻出一叠密函。借着微弱的月光,他看清了知府与当地富商的往来信件:所谓“秋收感恩税”,竟是知府与富商勾结,为低价收购百姓粮食设下的圈套。信中甚至提到,若有百姓反抗,便以“抗税谋反”之名严惩。
书源将证据小心翼翼地藏进怀里,正要离开,突然听到脚步声逼近。他慌忙躲进角落,只见师爷提着灯笼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几个衙役,抬着沉甸甸的木箱。“这批粮食明日就运往富商的粮仓,”师爷阴笑着说,“等百姓们断了粮,还不是任我们摆布?”
回到家,书源将事情告诉母亲和小妹。母亲咳着血,声音微弱却坚定:“不能让他们得逞。去告诉乡亲们,我们一起想办法。”第二天,书源挨家挨户奔走,将真相告知大家。起初,百姓们还有些犹豫,但当看到陈阿伯家的稻田被衙役强行收割时,愤怒终于爆发了。
“跟他们拼了!”年轻的猎户举起猎枪。“冷静!”书源拦住众人,“硬拼只会白白送命。我们联名上书,向更高的官府告状!”于是,在破旧的祠堂里,书源带着乡亲们写下血书,按满鲜红的手印。然而,当他们将诉状递到州府时,却被无情驳回。原来,州府早己被知府收买,官官相护,百姓们的冤屈无处申诉。
就在大家绝望之际,书源在一本旧书中发现了线索。多年前,曾有一位清官在附近任职,深受百姓爱戴。虽然他早己调任,但或许能为青石镇的百姓主持公道。书源决定亲自前往京城,寻找这位清官。临走前,他将母亲和小妹托付给乡亲们,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告状之路。
一路上,书源风餐露宿,靠着乞讨和帮人做工勉强维持生计。终于,他来到京城,却发现清官早己告老还乡。就在他心灰意冷时,遇到了一位曾受清官恩惠的书生。书生被书源的勇气和执着感动,决定帮他将诉状呈递给都察院。
与此同时,青石镇的百姓们仍在与官府抗争。知府见百姓们不肯屈服,竟下令封锁镇子,禁止粮食和药品进入。一时间,镇内人心惶惶,不少人染上重病,却无药可医。陈阿伯的小孙子因高烧不退,不幸夭折,这让百姓们的愤怒达到了顶点。
终于,都察院派人前来调查。知府和富商们得知消息后,惊慌失措,试图销毁证据。但书源早己将关键证据藏在安全的地方。在铁证面前,知府和富商们的罪行被一一揭露。他们不仅贪污受贿,还草菅人命,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当书源带着好消息回到青石镇时,迎接他的是乡亲们热烈的掌声和泪水。被没收的粮食和土地都物归原主,那张压得百姓们喘不过气的“秋收感恩税”公文,也被付之一炬。看着灰烬在空中飞舞,书源知道,这场由公文掀起的暗潮终于退去,但它留下的伤痕,却永远刻在了青石镇百姓的心中。而他,也将继续为百姓的权益而战,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