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秦做仙人
我在大秦做仙人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大秦做仙人 > 第36章 格物教材终审定,暗藏“私货”启民智?

第36章 格物教材终审定,暗藏“私货”启民智?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大秦做仙人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4796
更新时间:
2025-05-14

在始皇帝看似毫无保留的支持下,“格物学府”的建设和教材编撰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清玄提出的那个“以道为体,以术为用,融汇百家,朝廷主导”的教材编撰方案,也得到了李斯和相关部门的认可。

一个由清玄挂名“总纂修”,赵文实际负责,并吸纳了几位思想相对开明、学识渊博的学者(有扶苏推荐的儒生,也有李斯派来的法家官员,甚至还有一位对阴阳五行颇有研究的老博士)组成的教材编撰委员会正式成立。

编撰的过程,自然充满了各种争论和博弈。

那些儒家学者试图在教材中加入更多“仁义礼智信”的说教,强调“格物”必须服务于“德行”;

法家官员则希望突出“术”的实用性和服务于国家机器的功能,淡化那些在他们看来“虚无缥缈”的理论探讨;

那位阴阳家背景的老博士则对清玄理论中的“五行生克”、“气机流转”特别感兴趣,试图将其与传统的谶纬灾异学说联系起来。

清玄作为“总纂修”,大部分时间并不首接参与争论,而是扮演一个“仲裁者”和“把关者”的角色。

他表面上对各方的意见都表示尊重和“兼收并蓄”,但在关键的、涉及科学原理核心内容的章节上,却寸步不让。

他巧妙地运用各种话术和“仙师威严”:

面对儒家的“德行”说教:“圣人之道,亦需利器以为辅。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格物之学,正是为了厚民生,足衣食,从而使德行教化更易推行。此乃‘体用合一’,岂有本末之分?”

面对法家的“实用至上”:“徒有其术,不知其理,则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精进,更易被误用。探究天地至理,方能掌握万物规律,从而更好地‘驭术’为用。此乃‘道术并重’,方为长久之道。”

面对阴阳家的“玄学联想”:“五行流转,自有其常。然天地奥妙,非可以简单灾异附会。格物之学,重在观察实证,探求其‘所以然’,而非牵强附会,流于虚妄。若能明其理,或可‘顺天应时,趋吉避凶’,而非坐待天命。”

他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用更“高深”的理论(或者说更厉害的忽悠)来回应各种质疑,并将讨论引导回他预设的框架之内。

同时,他又允许在教材的引言、注释或者某些非核心章节中,适度加入一些各方能够接受的“思想点缀”(比如在强调实验精神时引用儒家的“知行合一”,在讲解机械效率时引用法家的“功利”思想),以示“融合”。

最终,在经过数月的反复讨论、修改和“融合”之后,第一套“大秦格物学府”的官方审定教材——《格物发微》(这个名字是李斯亲自取的,意为阐发格物学的精微奥妙)终于编撰完成。

这套教材,共分为《数理纲要》、《辨物篇》、《造化篇》、《自然篇》西册,主体内容仍然是清玄“仙师手札”中的核心知识,但在表述方式和义理阐释上,则更加“圆融”,也更符合秦代人的认知习惯。

《数理纲要》:系统介绍了阿拉伯数字、十进制、西则运算、基础几何和代数方程,但都冠以“上古河图洛书之秘数”、“九章算术之精要”等名头。

《辨物篇》:详细描述了常见矿物、金属、植物的性状、鉴别和初步应用,融入了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解释部分化学反应,但核心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得以保留。

《造化篇》:讲解了力学、机械、建筑、冶金、陶瓷、玻璃、造纸等工艺原理和改进方法,强调“顺应物性”、“利用工巧”,并加入了少量关于“机关术”(来自公输墨的贡献)的内容。

《自然篇》:重点介绍了“仙粮”种植技术、农田水利、卫生防疫等实用知识,天文地理部分则更加谨慎,只选取了一些相对“安全”且有据可考(或可以“附会”到古籍上)的内容。

最关键的是,清玄在其中巧妙地“暗藏”了一些私货:

强调“实证精神”:教材中反复强调“格物致知,首在实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手实践,方得真知”,鼓励学员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检验理论。

这与传统经学重思辨、轻实践的风气形成了鲜明对比。

引入“逻辑推演”:在讲解数学和物理原理时,他有意识地引入了简单的逻辑推理和演绎方法(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逻辑”二字),引导学员思考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

埋下“怀疑种子”:在解释某些自然现象(如燃烧、生锈、水的状态变化等)时,他虽然仍套用阴阳五行等传统理论框架,但会刻意留下一些“伏笔”或“疑问”,引导学员思考“其所以然”,鼓励他们不要满足于现有的解释,勇于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

推广“平等”观念:他在教材编写和学府管理中,有意淡化身份等级差异,强调“术业有专攻,能者为师”,让出身低微的工匠和有天赋的年轻人也能获得尊重和学习机会。

这些“私货”如同细雨润无声,隐藏在看似“合规”的教材内容之中。

它们或许不会立刻引发剧烈的思想变革,但却有可能在未来的学员心中,播下一颗颗理性、实证、怀疑和独立思考的种子。

当这套精心编撰的《格物发微》最终呈送到始皇帝面前时,这位帝王在仔细翻阅(主要是由李斯和赵文为其讲解)后,表示了认可。

教材既保留了“格物”的实用价值,又用“道”、“经典”等进行了包装,理论体系听起来也颇为“高深”,满足了他对“仙师智慧”的想象。

更重要的是,整个编撰过程都在朝廷掌控之下,教材最终也由官方审定,符合他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理念。

于是,始皇帝大笔一挥,准予将《格物发微》作为“大秦格物学府”的正式教典,并下令印刷(雕版印刷)一定数量,分发给相关官员和学府使用。

教材风波,至此告一段落。

清玄看着那几册散发着墨香(和纸张特殊气味)的教材,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这套教材远非完美,其中充满了妥协和伪装。

但他相信,只要迈出了这第一步,只要“格物学”能够以一种官方认可的形式存在和传播下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私货”,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

当然,他也清楚,教材的审定通过,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那些反对者不会就此罢休,他们会更加警惕地盯着“格物学府”的一举一动,寻找新的攻击借口。

而始皇帝对“格物学”的态度,也依然是利用大于信任。

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