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扶苏看来,格物之道能否在大秦长久地延续并不断发展,最终取决于是否能培养出源源不断、具备格物思维的人才。
仅仅依靠清玄和少数核心弟子是不够的,必须让格物思想像种子一样,播撒到大秦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于是,在北伐大捷、南方资源涌入带来的国力提升后,扶苏将工作的重点之一放在了教育改革上。
他下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格物教育”。
这并非易事。
传统的教育体系根深蒂固,以儒家经典为主导。
许多地方的官员和士绅对这种“弃圣贤之书而重奇技淫巧”的教育模式表示抵触。
“陛下,格物之道固然有用,然立国之本,乃是纲常,是修齐治平之道。若人人都去钻研那些器物,谁来学圣贤之教,谁来懂君臣父子之义?”
一位老儒臣在朝会上婉言劝谏。
扶苏并没有采取强制废除儒学的方式,他知道那样只会引起更大的反弹。
他采取了更加温和而策略性的方法。
“赵卿,你来说说。”
扶苏看向格物司署令赵文。
赵文现在己经完全脱胎换骨,他不再是那个谨小慎微的文吏,而是大秦格物体系的总设计师之一。
他躬身行礼,不卑不亢地说道:“回禀陛下,这位大人所言,格物之道动摇国本,实乃误解。格物之道,正是探求天地万物之理。明万物之理,方能知天命,才能更好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仙师曾言,‘格物’并非仅仅是器物之学,更是探求规律之学。为何日月星辰会运转不息?为何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为何水往低处流,火向上燃烧?这些都是‘天道’,也是格物需要探求的。当吾等明了这些规律,便能顺应天道,而非逆天而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圣贤之教,亦是格物之道的一部分。圣贤之道,是格人伦之理,是探求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处之道。这与格物万物之理,并行不悖,相辅相成。明了自然之理,方能更好地运用人伦之理,建设一个更加繁荣有序的社会。”
这番话,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格物与传统学问的关系,让许多老臣一时难以反驳。
扶苏趁机宣布了新的教育政策:
格物学府的扩张与分级:格物学府继续作为最高研究和教育机构,重点培养尖端人才。
同时,在全国重要郡县设立“格物分院”,教授格物基础知识。
推广“义塾”与蒙学:在乡野村落大力推广“义塾”,由官府或地方士绅资助,教授基础识字、算术以及简易的格物常识(如农时农法、基本卫生、简易工具使用)。
教材采用纸质印刷,图文并茂。
官员选拔制度改革:在科举(如果己恢复或改革)或官吏选拔中,增加格物相关的科目,考查应试者对格物知识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格物学府毕业生首接入仕的通道保持不变。
鼓励民间格物研究:设立奖励机制,鼓励民间的工匠、农夫、商人等进行技术创新和格物研究,成果突出者可获得官府奖励甚至吸纳入格物体系。
这项教育改革旨在构建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社会的格物教育网络。
它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是要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培养理性、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清玄对扶苏的策略表示赞赏。
他知道,真正的变革是思想的变革。
只有当格物思想深入人心,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这个帝国才能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蜕变。
他在太傅府会见了一些从各地前来咸阳学习的年轻学子。
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但眼神中都闪烁着对新知的渴望。
“仙师,弟子有一惑。”
一位来自齐地的学子问道。
“弟子读《格物发微》,其中关于‘元气微粒’的说法,与儒家典籍中的‘天地元气’似乎有所不同。这是何故?”
清玄微笑着解释道:“儒家所言天地元气,多指生命之气、自然之气,偏重于其化生万物、维持生机的方面。吾等格物所言‘元气微粒’,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小单元,它们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变化,相互结合或分离,从而生成万物。”
“打个比方,儒家看到的是河流的滔滔不绝,感受到的是河流的生命力;而吾等格物,则要探究构成河流的水滴,甚至水滴中更小的‘元气微粒’是如何运动和结合的。两者并非矛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世界。”
他的解释深入浅出,让学子们豁然开朗。
他们发现,格物之道并非否定传统,而是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清玄在密室里,手中的纸张显现的内容,似乎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集体意识的构建”有关。
它暗示,一个社会的知识普及程度、信息交流的便捷性以及成员之间思想观念的趋同性,都会影响其“信息场”的强度和稳定性。
而一个强大的、积极的“信息场”,能够为“灵气场”提供“共鸣”的基础,从而更容易引发超凡现象,甚至影响现实。
纸上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神经网络或信息传递路径的复杂图形,似乎在描绘如何通过优化知识传播方式和思想交流渠道,来构建一个更加强大和稳定的“信息场”。
清玄心中明悟。
扶苏的教育改革,正是为了优化大秦社会的“信息传递效率”,构建一个强大的“集体意识”(对格物兴邦的信念和认同)。
这不仅是凡间的治理之道,更是在无形中,为他运用“灵气”和“言出法随”构建更强大的“能量共振网络”奠定基础。
他尝试用意念,将体内“灵气”与他对整个大秦子民“求知向上”的信念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临时的“信息共鸣场”。
“启!”
他轻声吐字。
他感觉到一股微弱的能量波动向着西面八方扩散开去,仿佛将他的意念传递到了遥远的郡县。
他无法确定是否产生了实际效果,但在他的感知中,这股能量波动所到之处,似乎有一种微弱的“共鸣”产生,那种感觉,就像是点燃了无数微小的火花。
这让他相信,集体的信念和知识传播,确实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场,而他的“言出法随”,或许能在更高的层面,与这种力量场产生互动,从而影响更广阔的现实。
教育改革不仅仅是凡间的政策,更是在无形中为他未来的仙道伟业构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