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走廊比记忆中明亮许多。苏晚站在护士站前,看着墙上崭新的标识牌——"妇产科"三个字下面多了一行小字:"晚星基金会特别合作病区"。三年前那场噩梦发生的地方,如今己经焕然一新,消毒水的气味被淡淡的花香取代,惨白的灯光换成了柔和的暖色调。
"苏主席!"护士长李姐快步走来,胸前的名牌显示她己升任科室主任,"您来得比预约时间早,张医生还在查房。"
苏晚微笑着与她握手:"没关系,我可以等。顺便看看基金会的援助项目落实情况。"
李姐引着她穿过走廊,介绍着各项改进:墙上挂着温馨的育儿知识海报,候诊区增设了哺乳室和儿童游乐角,每个病房都配备了独立的心理辅导手册...走到当年那间手术室门口时,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现在这里改造成了"家庭产房",门上贴着可爱的卡通贴纸。
"变化很大。"苏晚轻声说。
李姐的目光中带着了然:"您捐建的新设备救了很多高危产妇。上周还有个姑娘大出血,放在以前可能就...但现在,她和孩子都很健康。"
她们继续向前走,路过一间半开着门的病房。里面传来轻柔的哭声,苏晚不经意间瞥见一个年轻女子独自坐在病床上,怀里抱着新生儿,脸上却没有喜悦,只有茫然和疲惫。床头卡上写着"产后抑郁筛查高危"。
"23岁,未婚,男友听说怀孕就消失了。"李姐压低声音,"家里嫌丢人,不肯来看她。"
苏晚的脚步停了下来。透过门缝,她看到女孩颤抖的手指轻抚婴儿的脸颊,泪水滴在那张小脸上。这一幕像一把钝刀,缓慢而精准地刺入她的记忆——三年前,她也曾躺在类似的病床上,只不过怀里空空如也。
"我能和她聊聊吗?"
病房门轻轻推开时,女孩惊慌地抬头,本能地把孩子搂得更紧。苏晚注意到她手腕上有几道浅浅的疤痕,像是自残的痕迹。
"你好,我是苏晚。"她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没有靠得太近,"可以看看你的宝宝吗?"
女孩迟疑了一下,还是将襁褓稍稍转过来。新生儿红扑扑的小脸上还带着泪痕,睫毛湿漉漉的,小手紧握成拳。
"很漂亮。"苏晚真诚地说,"像你。"
"漂亮有什么用?"女孩的声音嘶哑,"我连尿布钱都..."
苏晚从包里取出一张名片:"晚星基金会有一个'新芽计划',专门帮助单亲妈妈。如果你愿意,明天会有社工来详细解释——包括住房、育儿补助和职业技能培训。"
女孩盯着名片,眼中的怀疑渐渐被微弱的希望取代:"为什么...帮我?"
"因为有人曾经也需要帮助。"苏晚轻声回答,"而我现在有能力提供。"
离开病房前,她回头看了一眼。女孩正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名片,像对待什么珍宝。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她和婴儿身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宛如命运给予的一线生机。
张医生的办公室挂满了感谢锦旗,其中一面特别醒目:"致晚星基金会——绝望中的星光"。这位年轻的女医生热情地迎上来:"苏主席,检查室己经准备好了。不过首先,我想请您看看这个。"
电脑屏幕上显示着一组数据图表:"自从基金会资助我们引进新设备和培训计划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下降了43%,抑郁症筛查覆盖率达到了100%。最重要的是..."她点开一个视频,"看看这些妈妈们怎么说。"
画面中,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女性抱着健康的孩子,对着镜头表达感谢。最后出现的是一位苏晚熟悉的面孔——三年前和她同一天住院的产妇,当时在走廊里欢声笑语的那位。如今她牵着一个小女孩的手,眼里含着泪水:"如果不是基金会提供的心理援助,我可能永远走不出流产的阴影...谢谢你们让我有勇气再次怀孕。"
检查床比记忆中舒适得多。当冰冷的超声探头贴上小腹时,苏晚不由自主地绷紧了肌肉。张医生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紧张:"放轻松,只是常规检查。顾先生很担心您上次说的隐痛。"
屏幕上显示出模糊的黑白图像,脏器健康的轮廓。张医生仔细检查着每一个细节:"没有异常...等等。"她突然凑近屏幕,"这里有个旧疤痕,非常细微...您曾经做过子宫手术?"
"流产。"苏晚平静地说,"三年前,大出血。"
张医生的表情变得严肃,继续深入检查。几分钟后,她放下探头:"好消息是,目前的疼痛与妇科无关,可能是肌肉神经问题。但..."她犹豫了一下,"坏消息是,当年的手术确实造成了永久性损伤。自然受孕的几率...很低。"
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在检查床上投下一道明亮的界线,仿佛将苏晚分成两半——一半沐浴在光明中,一半仍留在阴影里。她缓缓坐起身,整理好衣服:"顾衍知道这个可能性。"
"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张医生急忙补充,"试管婴儿,代孕,或者..."
"或者接受现实。"苏晚接过话头,嘴角浮现一丝微笑,"我有基金会,有即将成为我丈夫的爱人,还有无数需要帮助的女性。生命的意义不只有一种形式。"
走出检查室时,顾衍己经在等候区站起身。他什么都没问,只是握住苏晚的手,从她的表情中读出了结果。"没关系,"他轻声说,"我们有彼此,还有那么多等着被爱的孩子。"
苏晚突然想起刚才那个独自哭泣的年轻母亲和她的小婴儿。一个念头在她心中成形:"顾衍,如果...如果我们资助一个母婴之家?专门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单身母亲和孩子?"
顾衍的眼睛亮了起来:"就像星光中心的延伸?我们可以叫它'星辰之家'。"
他们并肩走出医院大门,阳光洒在肩头。停车场对面,一辆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推着担架匆匆而过。苏晚下意识地让开道路,却在瞥见担架上那张苍白的年轻面孔时僵住了——是刚才病房里的女孩,现在双目紧闭,手腕上缠着渗血的绷带。
"自杀未遂!让一让!"护士高喊着推车冲进急诊室。
苏晚的手紧紧抓住顾衍的手臂,指甲几乎陷进他的皮肤。三年前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也曾站在悬崖边缘,只是幸运地被秦薇及时拉回。而现在,那个女孩选择了跳下去。
"我们得帮她。"苏晚的声音颤抖却坚定,"不只是物质上的帮助。"
顾衍理解地点头,己经拿出手机:"我联系基金会最好的心理咨询师。"
接下来的三小时,他们守在急诊室外。当医生终于出来宣布"脱离危险"时,苏晚长舒一口气。透过ICU的玻璃窗,她看到女孩苍白的手被固定在床边,点滴瓶里的液体一滴一滴落下,像是生命的倒计时。婴儿暂时由护士照看,在育婴室里安静地睡着。
"她会好起来的。"一位年长的护士对苏晚说,"有了你们的帮助,至少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不只有生存,"苏晚注视着窗内的女孩,"她需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离开医院前,苏晚特意绕道去了当年的手术室——现在的家庭产房。门开着,里面一对夫妻正抱着新生儿,脸上洋溢着纯粹的喜悦。丈夫小心翼翼地搂着妻子,两人一起低头看着怀中的小生命,仿佛那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宝藏。
苏晚轻轻关上门,没有打扰这温馨的一幕。走廊墙上挂着一面镜子,她停下来,看着镜中的自己——三十二岁,眼角己经有了细纹,但眼神比二十多岁时更加清明。胸前的星形胸针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她从废墟中重生的证明。
"走吧。"顾衍牵起她的手,"'星辰之家'需要很多准备工作。"
走出医院大门时,夕阳正好照在"晚星基金会合作病区"的牌匾上,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苏晚最后回望了一眼三楼的窗户,那个女孩应该己经醒了,或许正茫然地盯着天花板,不知道未来何去何从。
但很快,她会知道。会有社工坐在她床边,告诉她关于"星辰之家"的计划;会有心理咨询师耐心倾听她的痛苦;会有其他单亲妈妈分享自己的故事...而她的小婴儿会在育婴室里得到最好的照顾,首到母亲足够坚强地拥抱他。
车子驶离医院时,苏晚摇下车窗,让晚风拂过面颊。手机里是施工负责人刚发来的照片:林宅改造接近尾声,工人们正在安装那颗巨大的星形灯饰,夜幕下熠熠生辉。她将照片转发给顾衍,附言:"第一所'星辰之家'的标识。"
顾衍的回复很快到来:"完美。就像你一样。"
路灯次第亮起,为归家的人指引方向。而在医院三楼的某个窗口,一个年轻的女孩正被护士扶起来,第一次认真看向育婴室的方向。她的手腕上缠着厚厚的绷带,但眼中己经有一丝微弱的光芒——那是绝望中萌生的希望,是漫长黑夜后的第一缕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