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董以后王允将其点了天灯,董卓体肥烧了几日夜才烧干净,王允为了庆祝便召集幸存在长安的诸名士大臣。
吕布等人不时的辱骂几句董贼不时的夸赞几句王司徒,王允飘飘然道:“诸位谬赞了,董贼无道,天下人皆恨不得生啖其肉,老夫此番所为不过是替诸位先行一步罢了,如今有世祖之风的陛下为君,相信天下在陛下与我等的治理下必能重现明章二帝时的盛景。”
诸人皆纷纷附和,只有蔡邕在叹息,王允见此不满道:“蔡中郎为何叹息?是怜惜那董贼?还是说当今陛下不能在我等的辅佐下中兴大汉?”蔡邕赶忙起身行礼,回道:“司徒误会了,邕虽痛恨董贼乱政,但念及昔日受其知遇之恩,不禁伤感,实无袒护之意。”众人听闻,皆是侧目。
王允冷哼一声,“蔡中郎这是公私不分呐,董贼罪恶滔天,人人得而诛之,你受朝廷俸禄多年,怎可为一己私恩忘却大义?”蔡邕面露惶恐,“司徒,邕愿领罪受罚,只是恳请司徒看在邕编撰汉史尚未完成的份上,从轻发落,许邕黥首刖足以成史书。”
然而王允却不为所动,“哼,若留你性命,岂不是再出一个污改历史的司马迁?来人呐,将蔡邕收押入狱,明日交由廷尉定罪。”
几名侍卫将不断求饶的蔡邕拖出去,但蔡邕毕竟是大世大儒不少人为他求情此时,有一大臣站出身来,恳切说道:“司徒大人,蔡邕之才,天下罕有。其编撰汉史,乃功在千秋。司徒胸怀宽广怎么会容不下他的一家之言?若因其一时感念旧恩便严惩至死,恐失天下士子之心。”王允面色稍缓,但仍坚决道:“他既己心怀异念,难保日后不会歪曲史实以美化董贼。”又有几位老臣相继跪下,齐声道:“大人可派人监管蔡邕编写之事,若有不当之处,再加惩处也不迟。蔡邕于史学一道造诣极深,若就此夭折,实乃大汉之损失。”
王允坚决道:“不行就是不行,老夫还未处置西凉余党,本意是多给他们些活日罢了,这蔡邕受董卓厚恩一日多次迁职,此时又为了董卓扰了我等雅兴,谁能保证他心向大汉?”
“子师,老夫在洛阳时因侄儿响应袁本初举兵,因而获罪董卓,若非伯喈相救恐怕就不会有今日与诸位在此安然畅谈了,老夫愿担保伯喈绝无二心,请子师看在当初张让之事的份上放了他吧。”
王允正恼怒是谁敢如此拆他台,视之,乃是藏在蔡邕府,如今己经恢复名爵官位的太尉李霓。
李霓所说的张让旧事是指当初黄巾起义时,王允意外得到了张让与张角联系的书信,便报告给了汉灵帝,张让因此怀恨在心,找借口将王允下了大狱,太尉袁隗、司空杨赐、司徒李霓联名上上书求情下才被释放。
王允不免有些唏嘘当初三人:杨赐于中平二年去世,袁隗为董卓所杀,李霓险些患难。
如此王允道:“既然是太尉出面,也好,我卖太尉个面子,来人啊将蔡邕放出来即可罢官还乡。”
李霓笑道:“多谢子师兄。”“哪里哪里,若非太尉当初相救,允哪里的今日。”
……
众人又扯皮了一阵便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