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这部小说作为陈忠实老先生的巅峰之作,反映了上个世纪新旧思想交替下,几代人的纷争。这部小说对于近百年来的文坛,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更是几代人的内心共鸣。
《白鹿原》这部小说的真正魅力更是在于,通过对封建腐朽思想的展现,以及对底层百姓遭遇苦难的揭露,道尽了世间丑恶的嘴脸,写尽世间百态,看完足以让人反思,同时又让人看完能重获新生的勇气,对美好未来的希冀。
而《白鹿原》里,为了展现人性,陈忠实描写了不少大尺度的情节,但为了过审,陈忠实不得不删减掉这些情节,可对此,陈忠实痛心表示:这些删减的情节,正是小说精髓所在,实在是很大的一个遗憾!
比如,《白鹿原》不得不删减的一段情节:新媳妇嫁到原上,半夜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公婆房间的灯却还亮着。于是趴到墙角偷听,没想到听到的一番话,让她双腿发软,瘫坐在地上!
新媳妇来到原上,却发现原上更加的贫穷,这里的人们在旧社会的压迫之下,连饭都吃不饱。可既然嫁到了原上,只能接受现实。
而在忙碌了一天后,新媳妇很快睡着,却在半夜迷迷糊糊醒来,发现丈夫不在身边,而公婆房间的灯却还亮着,于是心想:他们肯定偷偷吃好吃的东西了。
于是她就想去偷听,然后抓他们个现形,可是偷听到的内容却差点把她给吓死。
“先把她吃了,这样才能保住命。“
公公说:“你放心,爸再给你娶一房,要不咱们都得饿死,别说媳妇,连香火都断了!”
媳妇吓得软瘫,于是她赶紧跑到了娘家,跟自已的爸妈说了这一切,可是她的父母居然反应平平,没有怒火朝天,反而是劝她不要多想,快去睡觉。
媳妇被母亲哄慰睡下,又从梦中惊醒,听见父亲和母亲正在说话:“与其让人家杀了,不如咱自家杀了吃!”
这女人吓得从炕上跳下来就疯了……
这个情节听起来是不是有些骇人听闻?其实在《白鹿原》里还有这么一段描述:“饿死人并不会引起恐慌,甚至如果是老人的话,还会庆祝,因为这样就意味着有的吃了。”
这样骇人听闻的故事,在《白鹿原》里可不止一个。
因此,很多读者看完表示:陈忠实写得太夸张了,实在吓人。
但陈忠实回应:真实的封建社会,远比小说来得可怕。
《白鹿原》以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令人震撼的真实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出版三十年间长销不衰,不断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者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白鹿原下的蒋村,可以说他对于白鹿原这片土地是非常熟悉的。
陈忠实为了写《白鹿原》,他用两年时间收集资料素材,奔走在西安周边多个县区,住在老旧的小旅馆,整晚抄写借来的县志,记录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因为故事的需要,很多情节进行了删减和修改。《白鹿原》的电影版和电视剧版不错,但是看过的都说原著才是最好的,原著更像一部史诗巨作,承载整个时代的兴衰,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
著名学者范曾称《白鹿原》:"一代奇书也,放之欧西,虽巴尔扎克、斯坦达尔,未肯轻让"。
这部洋洋洒洒50万字的作品,写尽了中国亲缘关系里的暧昧和纠葛,写尽了复杂的人性和难以启齿的情与欲,更写尽了我们民族厚重的秘密和隐痛!
读着读着,你会完全进入情境之中,书里的人物,也会一个一个变得无比鲜活,你甚至能看见他们来来去去走动的身影,听见他们各种各样谈话的声音,你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近得似乎鼻息可
1914年,31岁的阎锡山,纳了14岁的小妾。洞房花烛夜之际,阎锡山却对貌美的小妾说:“躺下吧,你只负责传宗接代,我是不会喜欢你的!”事后,他便溜进了徐竹青的房间。
阎锡山曾是一位权倾一方的军阀,他骁勇善战,统领一支庞大的军队。他在政治和军事领域都取得了显赫的成就,但在感情生活中,他却有着让人瞠目结舌的故事。
阎锡山年轻时曾娶了一位名叫徐竹青的妻子,两人是青梅竹马,婚后两人恩爱非常,每天阎锡山出去做生意时,徐竹青都会在家中等候他归来。
然而好景不长,阎家在阎锡山接手不久后就失去了家业,一贫如洗。在这场劫难中,徐竹青尽心照顾公婆,并拿出自已的嫁妆来帮助阎家渡过难关。阎锡山对妻子的贤惠更加倾心,两人感情日益深厚。
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两人发现徐竹青无法生育。阎锡山却说:“孩子都是命中的缘,有无都是天意,就算没有孩子,我永远对你不离不弃。”
听到阎锡山的这番话,徐竹青心里稍微踏实了些。
1914年,阎锡山的爷爷去世,而徐竹青不能生育的事情再也瞒不住了,终于被阎锡山的父母知道了。
公婆就逼着阎锡山纳妾生子,阎锡山坚决不同意,阎母就只好去找到亲家徐一敬,徐一敬虽然疼爱女儿,但他是一个懂分寸、明事理的人。
徐一敬对女儿说,“竹青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的身体状况已成事实,但阎锡山不能没有后啊,否则阎家人会记恨你一辈子的。”
听完父亲的话,徐竹青难过到不想说话。晚上,徐竹青对阎锡山说:“为了阎家香火,你就再娶一房吧,我愿意独守空房。”
阎锡山看到父母以死相逼,妻子又善解人意的替自已张罗,也就答应了纳妾。
但阎锡山对徐竹青说:“娶了小妾后,家里的事都由你来决定,将来小妾生的孩子叫你为妈妈,叫生母为姨。
徐竹青听后,感动不已。
徐一敬为了让阎锡山纳的小妾,能跟自已的女儿融洽一些,徐一敬还亲自为女婿挑选了一个14岁的女孩,并认这个女孩为干女儿,把她改名为徐兰森。
婚礼当晚,阎锡山对徐姑娘说:“你的任务是传宗接代,我只有徐竹青一人。”新娘听了之后点点头,表示明白。
婚礼前徐竹青忙前忙后张罗着,婚礼后也对这个小自已十几岁的妹妹照顾有加。
因为年纪小离开父母,不太适应,没多久生了一场大病,徐竹青十分心疼。
于是,徐竹青安排下人去她娘家一趟,临行前她叮嘱下人:“二太太想家了,你去她娘家带一件她以前用过的物件来,另外把这200块钱带去交给她父母,说是二太太寄来的!”
徐兰森得知,激动得跪倒在地向徐竹青磕头致谢,并保证自已绝不越界,好好伺候姐姐。
刚进门的徐兰森,孝顺公婆、宽待下人,对徐竹青也是十分恭顺,阎锡山很是满意。
然后,随着徐兰森的生的孩子越生越多,她逐渐有了可以跟徐竹青抗衡的筹码。
在阎家人眼里,她是个大功臣,眼看着阎锡山对她是越发的宠爱,公公婆婆也是事事以她为重。
而徐竹青,却在阎家越来越没有存在感,更可怕的是,阎锡山与她越来越生分了,甚至开始与她分居。
1930年,阎锡山兵败,匆忙出逃到大连,只带了徐兰森和孩子们在身边,留下徐竹青在家照顾公婆。
不料等他们回来后却再也回不到从前的家庭和睦。
当时阎父病了,于是阎锡山便带着徐兰森和孩子们回到山西。
一大家子回来后,徐竹青发现,徐兰森和阎锡山俨然已成了恩爱夫妻,孩子们也都改口叫徐兰森“妈”。她突然意识到,享受的是他们,照看病人的却是她,她实际上是阎府里的一个高级女佣人!
徐竹青找到阎锡山,越说越伤心,越说越生气。最后,情绪失控的她挥动着鸡毛掸,喊着:“我让他叫!我让他叫!”
大抵阎锡山的心也变了,他早就把当初的誓言忘记了,和徐竹青吵了一顿。
徐竹青把和阎锡山的合影照片摔在地上,她的心早就碎成了碎片了。徐竹青离开了,决定和阎锡山分居。
在之后的岁月里,这两个人一直保持着夫妻的名分,却过着分居的生活。直到1970年,徐竹青不幸病逝,她的遗体与阎锡山合葬在阳明山上。这对彼此守候,却又老死不相往来的孽缘,随着他们同穴而居,深埋在阳明山上而消失无踪。
不知道徐竹青是否后悔过,后悔自已如此大度、答应阎锡山纳妾;后悔自已那么傻,对徐兰森那么好……但一切都过去了。
徐竹青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很难避免。但幸好的是现在很多事情、很多观念都改变了,女性要学会在爱别人之前,更爱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