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政十三年,腊月之望,六日矣。
四海同欢,皆因秦王政立新后,将行册封大典!
礼部筹备此典,已逾半年。
自咸阳城王宫东门始,百官依品秩次第而入。
司仪九千九百,仪仗九列,华服九袭,行九礼,答九问,敬拜先祖,告慰天地人三才。
嬴政登极王座,百官朝拜。
司仪出班高唱:“王后册封大典启!”
王令声声,传至宫外。
民间代表九百九十九人,男多其一,自东门鱼贯而入,至武工殿外以待。
西门司仪奏乐,徐徐入宫。
秦国婚曲直抒胸臆,乐器激越,人声鼎沸。
行至文曲殿外,稍待片时,仪仗分二列,左右开弓,至秦王宫外十九步许,列队奏乐。
“当~”
“当当!”
“当当当!当当当!”
“当!~当!~”
乐声悠扬,如泣如诉。
秦王宫之内,大典朝臣依次登场。
文武百官列队主道两侧,文臣居左,武将居右。
民间代表亦开始入场。
领首者男,玄衣金纹,背绣七只玄鸟。
一男一女为组,二组并行而立,同出同进。
至文臣武将之后站定,男执战戟为仪仗,女捧花篮为仪仗。
王宫南门处,文宫代表鱼贯而入。
主十家大祭酒前行,诸子百家祭酒随后,各学派学子断后。
大祭酒持文册画卷,百家祭酒捧学派经典,学子们则持考校答卷。
至王宫下阶站定,分主十家而立,左五右五。
北门处,各国使臣鱼贯进宫。
三人一组,仪仗为贺礼。
牛、马、羊、鹿等兽车满载而来。
礼品琳琅满目:水晶、金银器皿、玉雕矿石、真木山精、海宝地藏等物应有尽有。
既有生灵之物,亦有死寂之宝。
使臣们持仪仗行至王宫文武朝臣下侧站立。
“行!大典!”礼官高声呼喊。
乐队奏响乐章,旋律悠扬。
“当!”一声钟响,器乐曲调回荡在空中。
司仪手捧册典,立于大殿正门之外。
一者,祝贺秦国,子民各行各业,在外文武人臣,愿国家兴旺,百姓安康。
二者,祈愿大秦子民,多子多福,家庭和睦美满。
三者至九者,各有祝愿,不一而足。
礼毕,大典告成。
此时,后宫之主王后驾到。
司仪九十九人,宫人男女各九十九人,手持玄色大旗,身着武装仪甲,手持木制战戟,更有鹿只作为坐骑,队伍人数达九百九十九人,女多出一人。
队伍排列有序,女五人居中,男四人两侧而立。
王后身着玄金、日、月、星辰、天、地、人、兽之服,工艺繁复精湛。
脚踏玄色翻海靴,此靴乃赢氏王室典型款式,国师、大公子、大公主皆着此靴,男女通用。
头戴九玄鸟四圣兽冠冕,彰显王室之至高无上。
王后乘坐月车,伴随二花熊而来。
行至秦南宫主道,月车独自前行,仪仗随后跟随。
至秦王宫大殿外,嬴政离王座而起,立于上方。
王后下月车,行至王前,行妻礼。
王还礼以邀后上前,后初时不愿,王再三邀请,后终左上至王左侧,薛师则立于右侧。
礼毕。
王与王后离主道而行至日车、月车旁。
后请王上日车,王上日车后,王再请后上月车,后亦上月车。
王与王后共同答谢日月之神,车行向祖宗祠堂。
礼部侍郎宣读祭词:大秦十三年腊月十六,岁次丁卯。
秦王政携妻芈氏,慰告先祖,祭拜成礼。
礼毕。
王与王后下车后,王牵王后手同行。
大公子立于祭奠排位之下侧。
王与王后接公子所献香火。
王一拜、二拜、三拜,王后亦随之拜三次。
礼毕。
王与王后各持册典,共同奉告慰台。
公子点燃册典后,祭奠大典宣告完成。
王与王后离祖庙而出时,朝臣礼拜,以谢恩。
司仪接过礼部尚书所捧册典宣读诏令:
“奉秦王令:
寡人承祖遗命,统御万方,日夜勤勉,以安社稷,今有贤德之女,芈贞,秉性温良,才德兼备,内助本王,外抚黎庶,实为家国之楷模,其德行昭昭,仁心广被,足以母仪天下,表率六宫。
兹,特册封芈贞,为秦懿德王后。
正位中宫,统领后宫。
辅佐本王,治理天下。
自今日始,尔为本王之贤内助。
共承秦国,同享太平。
望尔继续,秉持仁德,广施恩泽。
助我秦国,安邦定国,福泽苍生。
令止!”
朝臣拜见王后。
王后答礼,致谢。
祝愿王与秦国永昌。
礼部尚书手持金册宣读诏令:
“大秦十三年腊月十六,岁次丁卯。
秦王政,御极十三载,四海升平,万邦咸宁。
今有楚氏芈氏,芈贞,秉性贤淑,德容兼备,温恭俭让,仁惠慈和。其德足以配天地,其行足以表四方。内助王躬,协理六宫,母仪天下,泽被苍生。
王承先祖之命,统御万方,念其贤德,特行册封大典,正位中宫,以彰其德,以显其荣。
兹册封芈贞为秦懿德王后,赐金册宝印,享万民之尊,受四海之敬。
令止!”
礼部尚书楚殷,率百官,谨奉诏命,恭行大典。
“礼成!”
礼部尚书楚殷,率百官,恭奉诏命,谨行大典。
“礼成!”
朝臣谒见,使臣谒见,民间代表谒见,文宫众人谒见。
典礼既毕,百官俯首,三呼秦国大兴,声震九霄。
册封大典既毕,大王,王后携手小扶苏,莅临薛不凡前,行拜谢之礼,言辞客套,互致敬意。
半刻之后,秦王宫之主道两旁,已筑起华盖,其形制颇似乡间婚礼之所设,虽简朴而不失庄重。
防风之帘,特选三层织锦缝制,彼时石油化工初露端倪,塑料尚未普及,然已有降落伞之制,以丝绸为材,其质较今日之伞,更胜一筹,至少五倍有余。
宾客陆续就座,三省六部之要员相继前来敬酒。
大王开怀畅饮,王后亦是英姿勃发,尽显巾帼不让须眉之气概。
而大公子扶苏,因年未满十八,被薛不凡拦下,未得饮酒之趣。
众人见此情景,亦不敢再行劝酒之礼。
宴毕,薛不凡怀抱扶苏,步入桃源七村之境。
“离叔驾临,有失远迎。”薛不凡笑语盈盈。
“离叔安好!”扶苏童声稚嫩,悦耳动听。
村长见此盛况,连忙起身还礼,满面欣喜。
三娘见状,戏谑道:“离叔真乃洪福齐天,国师与大公子皆以叔相称。”
“你这丫头,怎如此口无遮拦。”村长嗔怪道。
村民们在村长号令之下,纷纷向薛不凡与扶苏行礼致敬。
二人回礼之后,简短交谈数语,便让扶苏重返主桌。
薛不凡则转身前往六国使臣之席位,继续其外交应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