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道长歌:风云百年
商道长歌:风云百年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商道长歌:风云百年 > 第13章 北国冰封

第13章 北国冰封

加入书架
书名:
商道长歌:风云百年
作者:
逆盘行者
本章字数:
6114
更新时间:
2025-07-08

北极圈的极夜,像一块浸透了墨汁的绒布,将天地间的一切都裹进无边的黑暗里。只有天工智造的极地能源站工地,还亮着一簇簇顽强的光——那是智能保温帐篷的LED灯带,在零下58度的寒风中,晕开一圈圈脆弱的暖黄,仿佛随时会被呼啸的风雪掐灭。

苏明轩的睫毛上结着冰碴,呼出的白气刚离开嘴唇就冻成了霜花。他攥着温度计的手己经麻木,指针死死钉在-58℃的刻度上,这比气象预警的极值还低了12度。三天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白魇风”(因纽特人对极地暴风雪的称呼)席卷了工地,将所有外出作业的机械冻成了冰雕,也切断了与外界的所有通讯。

“必须突围!”伊万诺夫的吼声被风雪撕得粉碎。这位俄罗斯合作伙伴有着熊一样壮硕的身躯,此刻却像被激怒的困兽,在指挥帐篷里来回踱步,军绿色防寒服上的冰粒簌簌掉落。“我的人检测到,东北方向80公里有个废弃的科考站,那里有备用发电机和卫星电话。再等下去,帐篷的供暖系统撑不过今晚!”

他指着屏幕上的生存倒计时:保温帐篷的能源储备仅剩17%,12名工程师中己有3人出现轻度冻伤,最年轻的技术员小林开始咳嗽带血——那是极寒引发的肺损伤前兆。

苏明轩没有说话,只是翻开冻得发硬的《商道秘卷》。“七律篇”的书页上,祖父用朱砂写的批注在应急灯下格外醒目:“商途如极地,常有风雪骤至。守正者,知不可为而不为,待天时;妄动者,恃勇冒进,终陷冰窟。”旁边还画着一幅简笔画:一队古代商队在沙漠风暴中扎营,骆驼围成圈抵御风沙,商人在圈内焚香占卜,等待风停。

“我们的‘骆驼’还没准备好。”苏明轩指着帐篷外的雪地车,那些本应适应极地环境的 vehicles 此刻成了摆设——轮胎被冻裂,发动机油路因低温凝固,最关键的GPS导航在暴风雪中完全失效,“贸然出发,就是在冰原上闭着眼走钢丝。”

“那你说怎么办?!”伊万诺夫猛地拍向桌子,金属桌面的震动让帐篷顶上的积雪簌簌落下,“等你的‘天时’?等我们都变成冰雕吗?”他扯开衣领,露出锁骨处的伤疤,“这是十年前在西伯利亚,我带队突围留下的——当时比现在还冷,但我们活下来了!靠的不是等,是冲!”

帐篷外的风雪突然变猛,整座帐篷剧烈摇晃,仿佛随时会被连根拔起。小林疼得蜷缩起来,嘴里无意识地念叨着:“妈,我想回家……”

苏明轩的心揪了一下。他走到物资箱前,翻出天工特制的“极地生存包”——这是林若溪根据南极科考经验设计的,里面除了高热量压缩饼干、暖宝宝,还有一套奇怪的设备:几个巴掌大的金属片,一根可伸缩的探针,以及一个巴掌大小的显示屏。

“这是‘冰脉检测仪’。”苏明轩将金属片贴在帐篷外的冰面上,探针插入雪层,“能探测地下3米内的冰层结构。刚才的震动不是风,是冰缝在扩张——我们脚下的冰原正在断裂,现在出发,随时可能掉进无底冰窟。”

显示屏上的红色波纹图印证了他的话:帐篷东侧50米处,一条隐藏的冰缝正在以每小时2厘米的速度蔓延,像一条伺机而动的冰蛇。

伊万诺夫的脸色变了。他虽然暴躁,却懂极地生存的基本法则——冰缝是极地最致命的陷阱,表面覆盖的薄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却托不住雪地车,一旦坠入,零下几十度的冰水会在三分钟内夺走生命。

“但死守也不是办法。”苏明轩话锋一转,调出智能帐篷的能源分配图,“供暖系统可以再撑48小时,但需要优化能耗——把非必要的设备全部关闭,集中电力供应给医疗区和保温层。”他指着生存包另一格,“这里有‘仿牦牛绒’睡袋,是用我们研发的新材料做的,保暖系数是传统睡袋的3倍,两个人挤一个能节省20%的热量。”

最关键的是那台“极地气象站”。这是天工与北极科考站合作开发的设备,能通过分析云层反射的微波信号,预测暴风雪的间隙。屏幕上的曲线正逐渐平缓,一个微弱的绿色窗口在42小时后闪烁——那意味着可能有6小时的风雪暂歇期。

“42小时。”苏明轩看着伊万诺夫,“足够我们做两件事:修好一辆雪地车,标出安全路线。”

伊万诺夫盯着气象图,又看了看蜷缩在睡袋里的小林,最终重重地捶了下自己的大腿:“就按你说的办。但如果气象站不准……”

“那我们就一起等下一个窗口。”苏明轩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我祖父常说,商人的勇气不是敢冒险,是敢等——等得起,才能走得远。”

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冰原上的帐篷成了一个奇特的战场。中俄工程师们在苏明轩的调度下,展开了一场与严寒的“静战”:

——机械师老王带着两个俄罗斯技工,用特制的防冻液清洗雪地车发动机,为了让手指灵活,他们把双手插进同伴的腋下取暖,轮换作业;

——小林躺在医疗区的保温毯上,苏明轩给他喂加热的葡萄糖水时,发现他怀里还揣着未完成的能源站电路图,图纸边缘己经被冻得发脆;

——伊万诺夫出人意料地安静,他主动承担起守夜的任务,每小时用冰镐敲击一次地面,听声音判断冰缝是否逼近,粗粝的手掌被冰镐磨出了血泡,他就用雪搓一搓继续干。

夜深时,苏明轩在帐篷角落发现了伊万诺夫的秘密:他正用手机看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个穿着婚纱的俄罗斯女人,怀里抱着个婴儿。“我妻子,”他察觉到苏明轩的目光,难得地露出柔和的神情,“她总说我是‘冰原上的莽夫’,不懂等的智慧。”他叹了口气,“十年前那次突围,我失去了三个兄弟——如果当时能等半天,风就停了。”

苏明轩沉默着,从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锦囊,里面是母亲留给他的“平安符”——一块用桑皮纸包着的艾草,据说能在绝境中带来心安。“我母亲说,等不是被动,是在积蓄力量。”他把锦囊递给伊万诺夫,“就像这艾草,在干燥的地方保存越久,燃烧时的热量越足。”

42小时后,奇迹真的发生了。暴风雪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突然按住,狂怒的风雪声渐渐平息,露出一片被月光照亮的冰原。冰脉检测仪显示,那条冰缝暂时停止了扩张,安全路线上的冰层厚度足以支撑雪地车。

抢修好的雪地车终于发动起来,引擎的轰鸣在寂静的冰原上显得格外响亮。苏明轩让冻伤最重的小林和两位老工程师先出发,他和伊万诺夫殿后,用荧光粉在雪地上标记路线。

就在即将抵达废弃科考站时,意外再次发生。小林乘坐的前车突然陷进一个隐藏的冰洞——那是冰缝的分支,表面覆盖的积雪薄如蝉翼。千钧一发之际,苏明轩启动了雪地车的“磁吸救援系统”——这是借鉴古代“铁锚”原理设计的装置,强磁力吸盘牢牢抓住前车,他和伊万诺夫合力倒车,终于将车从冰洞边缘拉了回来。

当所有人都躲进温暖的科考站,喝上第一口热姜茶时,伊万诺夫突然紧紧抱住了苏明轩。这个身高近两米的俄罗斯大汉,眼眶通红:“你是对的,苏。守正不是懦弱,是比冒险更难的勇气。”他从怀里掏出那个艾草锦囊,己经被体温焐得温热,“这东西,我要带回莫斯科,挂在我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

卫星电话终于打通,救援队伍正在赶来的路上。苏明轩站在科考站的窗前,看着外面重新开始飘落的雪花,想起《商道秘卷》“七律篇”的结语:“万物有其时,商道有其序。知时守序,虽处冰封,亦能待春。”

这场北国冰封的考验,没有惊心动魄的突围,却在“守正”与“妄动”的博弈中,让中俄工程师的心紧紧贴在了一起。伊万诺夫后来在给总部的报告中写道:“天工的‘守正’,不是固执,是对生命的敬畏,对规律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商业智慧。”

而苏明轩知道,这片冰原教会他的,远不止如何应对风雪。在极端环境下,最坚固的壁垒不是钢铁,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最可靠的导航不是GPS,是刻在骨子里的“守正”之心。就像那些在冰原上标记的荧光粉,即使风雪再大,也能为后来者照亮前路——这,或许就是“商道永续”的另一种注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