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铭小心翼翼地搀扶着王昀嵩,从医务室一步一步缓缓走出。王昀嵩每挪动一小步,都忍不住微微颤抖一下,嘴里轻轻吸气,屁股上那火辣辣的疼痛如影随形,让他的动作显得格外迟缓与谨慎。
“钊铭啊,今天这事儿,我算是把脸都丢尽了,以后在这书院里,我可怎么抬头见人呐。”王昀嵩满脸懊恼,眉头紧紧拧在一起,嘴里小声嘟囔着,声音里满是沮丧与不甘。
刘钊铭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安慰道:“昀嵩,别老是纠结这事儿了。虽说这次确实闹得有点大,但换个角度想,这也算是给你提了个醒,吃一堑长一智嘛。以后咱们多注意,别再犯这种错就是了。”
两人一边说着,一边慢慢朝着广场的方向走去。等他们终于来到现场时,眼前的景象与之前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只见原本嘈杂喧闹的人群此刻己整齐有序地排列着,新生们都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置上,神色庄重。
主席台上,蒋司业和其他几位老师早己各就各位,正准备宣布新生大会正式开始。
广场上,彩旗随风飘扬,发出“猎猎”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场大会欢呼。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一丝清爽宜人的气息,轻轻抚摸着每个人的脸庞。
周围的树木在微风中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低声吟唱,为这场庄重的大会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氛围。
王昀嵩和刘钊铭赶忙在人群中找了个空位坐下。王昀嵩刚一挨着椅子,屁股上的刺痛瞬间袭来,他忍不住“嘶”了一声,五官因疼痛而微微扭曲,脸上露出痛苦不堪的表情。刘钊铭见状,立刻投来关切的目光,小声问道:“昀嵩,你怎么样?要不我帮你跟老师说一声,让你先回去休息?”
王昀嵩咬了咬牙,摆了摆手,说道:“没事儿,钊铭。都走到这一步了,我怎么着也得把这新生大会听完。再说了,我得好好听听,记住书院的规矩,不能再像今天这样莽撞行事了。”
就在这时,蒋司业缓缓站起身来,她轻轻清了清嗓子,目光扫视了一圈台下的新生,随后高声说道:“各位朝气蓬勃的新同学,热烈欢迎大家来到知源书院这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大家庭。今天,我们齐聚于此,举行隆重的新生大会。希望从这一刻起,大家能够迅速融入书院的生活,严格遵守书院的规章制度,勤奋刻苦地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在知源书院这片广袤的天地里,绽放出属于你们的光彩。”
蒋司业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如同洪钟一般,在广场上清晰地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深深烙印在每一位新生的心中。
台下的新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书院生活的憧憬与期待。
王昀嵩也一改之前的玩世不恭,坐得笔首,一脸认真地聆听着蒋司业的话语,似乎在经历了这场风波之后,他真的从心底领悟到了一些东西,决心以全新的态度去面对即将到来的书院生活。
蒋司业结束讲话,台下顿时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待掌声渐渐平息,一位气质出众的女夫子迈着轻盈而优雅的步伐走上台来。她身着一袭淡蓝色的儒袍,面料上隐隐泛着柔和的光泽,犹如波光粼粼的湖面。
那儒袍的袖口和下摆处,绣着精致的云纹,随着她的走动,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
她的青丝整齐地束在脑后,用一根温润的玉簪固定,露出光洁的额头,眉眼间透着一股既柔和又坚毅的独特气质,正是之前帮助陈嘤嘤和罗梦馨的韩夫子。
韩夫子从容地站定在台前,面带微笑,她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瞬间让台下的新生们感到如沐春风。
她先是微微欠身,向台下的新生们行了一个礼,而后抬起头,目光温柔地扫视着全场,清脆悦耳的声音如同山间潺潺的清泉,在广场上缓缓流淌开来:“亲爱的同学们,接下来,就由我为大家揭开知源书院那厚重而光辉的历史篇章。”
台下的新生们原本还带着些许交头接耳的细碎声音,此刻立刻安静下来,一双双充满好奇与期待的眼睛纷纷望向台上,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知源书院,这西个字,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远而深刻的意义。‘知源’,取自‘饮水知源’这一古老而智慧的理念。”韩夫子微微顿了顿,目光变得愈发深邃,仿佛透过时光的长河,看到了书院创立之初的场景。
“大家想一想,当我们口渴时,畅饮清泉,可曾想过这清泉的源头?它或许来自遥远的山脉,历经无数曲折,才来到我们面前。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这里学习知识,享受着良好的教育资源,可不能忘记这些背后的根源啊。”
“我们所处的大雍王朝,是我们安居乐业的坚实依靠。它为我们营造了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能够安心求学;它为我们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平台,让我们有机会汲取知识的养分。
而书院,自创立之日起,就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愿景,那就是希望每一位从这里走出的学子,都能如同那始终铭记源头的清泉一般,不仅要铭记所学知识的根源,更要深深铭记社会与王朝给予我们的悉心培育之恩。”韩夫子的声音逐渐激昂起来,她微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同学们,大雍王朝给予了我们一切,当你们将来长大,学有所成之时,应当以自己所学,回报社会,回馈大雍王朝。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知源书院代代相传、从未改变的神圣使命!”韩夫子握紧拳头,语气铿锵有力。
接着,韩夫子开始娓娓道来,讲述着书院在漫长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在过去的岁月中,知源书院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学子。他们,是书院的骄傲,更是大雍王朝的栋梁。
有的学子入朝为官,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才华,为大雍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的发展、百姓的福祉,据理力争,鞠躬尽瘁。有的学子则选择悬壶济世,他们心怀仁爱,奔走于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用自己精湛的医术,拯救百姓于病痛之中,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杏林圣手。
还有的学子,钟情于教育事业,他们投身三尺讲台,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就像一盏盏明灯,将知识的火种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
随着韩夫子那生动而饱含情感的讲述,知源书院的历史画卷仿佛在新生们眼前徐徐展开,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让大家对这个即将学习生活数年的地方,有了更深的敬意与认同。
台下的王昀嵩,原本还因为屁股的疼痛时不时扭动一下,此刻却听得全神贯注,入迷得连疼痛都仿佛减轻了几分。
他的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暗暗发誓,将来定要不负书院的期望,为大雍王朝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像那些杰出学长学姐们一样的人。
“所以,同学们,从现在起,你们踏入了知源书院的大门,便肩负起了这份责任与使命。希望你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勤奋学习,努力成长,为书院增光,为大雍添彩!”韩夫子的话语落下,台下再次响起如雷般的掌声,这掌声中,饱含着新生们对书院历史的敬畏,对未来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