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百年风云录
中东百年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中东百年风云录 > 第48章 贝鲁特的教派裂痕:黎巴嫩武装崛起的血色序幕

第48章 贝鲁特的教派裂痕:黎巴嫩武装崛起的血色序幕

加入书架
书名:
中东百年风云录
作者:
黄小峰
本章字数:
3258
更新时间:
2025-07-07

1973年深秋,贝鲁特东区的马龙派聚居区"灰区"笼罩在柴油味与檀香混合的气息中。长枪党武装成员约瑟夫·汉纳蹲在教堂钟楼的阴影里,擦拭着新到手的以色列造乌兹冲锋枪,枪身的冷光映出他袖口绣着的马龙派十字徽章。不远处的叙利亚边境,黎巴嫩山脉的轮廓被走私武器的运输机尾焰划破,他耳畔回响起教官的嘶吼:"穆斯林兄弟会正在贝卡谷地囤积火箭弹,我们必须先下手为强。"

与此同时,贝鲁特西区的穆斯林聚居区"绿区",青年卡里姆·阿巴斯将一枚手榴弹塞进皮夹克暗袋,铜制拉环硌得他胸口生疼。墙上的海报用阿拉伯文写着:"推翻马龙派霸权!"当基督教民兵的巡逻车驶过街角时,他迅速将武器藏进馊面包篮,混入买菜的人群——篮子底层垫着的,是从叙利亚走私来的AK-47弹匣。

教派间的武装对抗如暗流般涌动。马龙派控制的"老虎部队"在街区入口浇筑混凝土工事,铁丝网缠绕的路障后架着勃朗宁重机枪;穆斯林武装"阿迈勒运动"则在地下室组装火箭弹,废弃的橄榄油罐被改造成简易爆炸装置。约瑟夫在工事里啃着发硬的面包,望着对面阳台上晾晒的穆斯林头巾,突然想起三年前与卡里姆在大学足球队并肩作战的时光——那时他们分享一瓶可乐,争论的只是比赛胜负。

1974年春,总统府的权力分配谈判破裂,成为武装崛起的催化剂。马龙派长枪党领袖皮埃尔·杰马耶勒在集会上挥舞十字权杖:"黎巴嫩是基督徒的黎巴嫩!"而穆斯林神职人员穆萨·萨德尔在清真寺宣讲:"真主的土地不容分裂!"双方的煽动让街头冲突从石块投掷升级为枪击,贝鲁特的海滨大道不再有情侣漫步,只有装甲车碾过碎玻璃的声响。

武器走私渠道全面打开。约瑟夫参与的运输队用渔船从以色列运进M16步枪,木箱上印着"建筑材料"的英文标识;卡里姆则跟着商队穿越叙利亚边境,骆驼背上的羊皮袋里塞满手榴弹。在贝卡谷地的训练营地,马龙派青年在以色列顾问指导下练习巷战,而山谷另一侧,穆斯林武装正接受叙利亚军官的迫击炮操作培训。

平民成为冲突的牺牲品。基督教徒不敢进入西区,穆斯林不敢踏足东区,曾经多元的贝鲁特被分割成武装割据的飞地。约瑟夫的妹妹在跨越教派分界线时被流弹击中,临死前还攥着未送出去的阿拉伯语课本;卡里姆的邻居阿巴斯大叔去东区卖蔬菜,被长枪党民兵误认为间谍吊死在电线杆上,尸体下方的石板路浸满鲜血。

国际社会的调解苍白无力。联合国观察员的白色车辆在检查点受阻,马龙派民兵用枪托砸烂摄像机,穆斯林武装则在车身上喷涂"滚出黎巴嫩"的标语。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呼吁克制,却悄悄向马龙派提供非致命性装备;叙利亚则以"保护穆斯林兄弟"为名,向贝卡谷地增派军队,实际控制了大片 territory。

1975年1月,决定性的暴力事件爆发。马龙派民兵袭击了一辆载有巴勒斯坦难民的巴士,27人死亡;作为报复,穆斯林武装炸毁了东区的基督教堂。约瑟夫在教堂废墟中找到母亲送的十字架吊坠,吊坠上的珐琅己被气浪灼化;卡里姆目睹巴士残骸时,发现死者中竟有他小学时的阿拉伯语老师。

贝鲁特的街道变成战场。约瑟夫守着路障,看着昔日的大学同学举着白旗试图穿越火线,却被双方同时射击;卡里姆在地下室组装炸弹时,听到楼上传来女人的尖叫——那是马龙派狙击手在猎杀平民。他们都曾是热爱这座城市的青年,如今却在教派仇恨中变成彼此的噩梦。

1975年4月13日,黎巴嫩内战正式爆发。当约瑟夫的乌兹冲锋枪射出第一发子弹时,他突然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我们守护的是家园,还是仇恨?"而卡里姆投掷出第一枚手榴弹时,望着爆炸腾起的黑烟,意识到自己再也回不到那个在海边踢足球的夏天。

贝鲁特的天空被硝烟染成灰色,圣乔治大教堂的钟声与清真寺的宣礼声不再和谐共鸣,而是被枪炮声撕裂。在这片曾被誉为"中东巴黎"的土地上,教派武装的崛起如同毒藤,缠绕着黎巴嫩的心脏,将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拖入长达十五年的血腥内战。而约瑟夫和卡里姆,这两个曾经的朋友,如今成了彼此枪口下的目标,他们的故事,只是黎巴嫩分裂悲剧中无数缩影的一幕。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