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层面的模仿和资本层面的碾压相继失效后,天穹集团终于亮出了它最锋利、也最阴暗的獠牙——舆论控制。
一场没有硝烟,却足以扼杀一切创新于摇篮的“认知作战”,悄然打响。
依托其多年来用资本和权力编织的庞大媒体网络,天穹开始对深渊集团进行系统性、全方位的抹黑。这不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旨在摧毁对手品牌信誉和公众形象的“定点清除”。
“独家揭秘‘星尘’红包背后的数据陷阱:你的每一次点击,都在为资本的狂欢贱卖个人信息!”
“重磅!知名金融专家警告:‘星尘’烧钱模式不可持续,警惕新型‘庞氏骗局’!”
“深度调查:从窃取创意到践踏规则,我们所不了解的深渊集团发家史。”
一篇篇精心炮制、看似客观中立,实则充满了恶意揣测和断章取义的“黑稿”,如同病毒一般,被精准地推送到各大新闻客户端的头条位置。
他们雇佣了大量的网络水军,在文章下方制造“群情激愤”的假象,试图将深渊集团描绘成一个为了流量不择手段、侵犯用户隐私、践踏商业道德的“野蛮人”和“窃贼”。
面对这突如其来、如同狂风暴雨般的污蔑,刚刚组建不久的深渊集团市场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然而,在王凯的带领下,这支年轻的团队,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和强大的战斗力。
林渊的指示很明确:“不要陷入对方的节奏,不要跟他们在泥潭里打滚。我们要做的,不是解释,而是沟通。”
遵循着这个核心思想,王凯领导的市场部,采取了一种堪称经典的“西两拨千斤”的非对称作战策略。
他们没有选择在事实层面逐条辩驳,因为那只会让普通用户陷入信息茧房,感到厌烦。相反,他们将战场从“事实”的辩论,转移到了“情感”的共鸣上。
一系列制作精良、画风可爱的条漫和短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线了。
视频的主角,是一个名为“深小渊”的卡通形象——它大大的眼睛里闪烁着真诚,总是笨拙又努力地为用户派发福利。而它的对手,则是一个体型庞大、面目刻板、浑身散发着金属气息的机器人,名为“天大穹”。
在《深小渊的烦恼》系列短视频里,“天大穹”总是用冰冷、复杂的专业术语,居高临下地指责“深小渊”的各种“罪状”:
“根据《互联网信息安全法》第三十二条,你的行为涉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五条,你的红包活动构成了掠夺性定价!”
而“深小渊”的回应,则总是充满了委屈和不解,它挠着头,用最简单、最真诚的方式,对着屏幕前的用户说道:
“我……我只是想让大家,能多抢点红包,过个好年而己啊。”
“为什么他说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我就听不懂了呢?”
这种巧妙的、将复杂商业竞争“降维”成“呆萌新人被职场老油条欺负”的拟人化对抗,瞬间击中了年轻用户群体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人们天然地同情弱者,反感权威的傲慢。
“天啊,心疼死我方深小渊了!抱抱!”
“天大穹不就是我们公司那个天天PUA我的领导吗?倚老卖老,店大欺客!”
“己卸载天穹,不为别的,就为这股爹味儿!”
舆论的风向,在一种充满戏谑和娱乐的氛围中,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深渊集团不仅没有被抹黑,反而凭借着“深小渊”这个IP,收获了大量路人粉,品牌形象变得前所未有的亲切和可爱。
天穹集团公关部那记势大力沉的重拳,不仅没有击倒深渊,反而让自己陷入了“霸凌弱小”、“以大欺小”的负面形象之中,显得既愚蠢又可笑。
市场部办公室里,王凯看着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支持“深小渊”的言论,再回想起林渊当初那句“不要解释,要去沟通”的指示,对这位年轻老板的佩服,己经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
他算准了产品,算准了资本,没想到,连人心,都算得如此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