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政殿。
一名宫女来报,“皇后娘娘,陛下请您去甘露殿。”
“本宫知道了。”
长孙皇后放下茶杯,走出立政殿。
李忠正在殿外等待,见到长孙皇后便赶忙行礼。
“皇后娘娘,事情紧急,是这样的……”
长孙皇后听完顿时满脸惊讶,承乾这是疯了不成?
不觉间长孙皇后加快了步伐。
她一进甘露殿,李世民便急忙招手,“观音婢。”
长孙皇后走到近前,李世民附在她耳边轻声说道:“这孩子不会是疯了吧?”
长孙皇后杏眼一瞪,赶忙上前拉起李承乾,“承乾,你这是要做什么?”
“母后,儿臣不孝,恳请父皇赐死儿臣。”
长孙皇后轻轻揽着李承乾的肩膀说道:“承乾,不许这样说,你告诉母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从儿臣担任太子之位开始,就没让父皇轻松过。
教导儿臣的夫子,朝中的大臣,还有自家兄弟,无时无刻不在父皇面前状告儿臣,父皇处理朝政己经很累了,却还要时时替儿臣操心。
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儿臣不愿父皇受罚,所以请父皇赐死儿臣,从此就没有这些糟心的事了。”
长孙皇后转头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思索片刻道:“承乾,现在就你母后和朕在此,你不就是埋怨朕吗?”
“儿臣不敢埋怨父皇,更不能埋怨父皇。
儿臣今日的一切都是父皇赐予的,父皇说儿臣几句怎么了? 只是儿臣心忧……”
说到这儿,李承乾早就酝酿好的情绪便上来了,眼泪滑落脸颊,带着哭腔继续说道:“儿臣心忧大唐,大唐初立,内忧外患,父皇没日没夜,甘露殿的灯火从未断过。
儿臣作为太子,不能为君父分忧不说,且每时每刻不在添乱,儿臣该死。”
李世民望着一脸认真的李承乾,缓缓说道:“承乾,你不必如此。
父皇虽时常训斥你,但那是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储君,至于添乱,谈不上。”
“父皇,在如今的局势下儿臣成不了合格的储君,既然父皇不愿赐死儿臣,那就请父皇容许儿臣辞去太子之位,让给二弟青雀。”
长孙皇后闻言急忙道:“承乾,不可胡言乱语。”
李承乾首接跪伏在地,“父皇,母后,儿臣无一句虚言。”
李世民此时认真的打量着李承乾,他从8岁成为太子,两年多了,他合格吗?
从心底来说是合格的,听话,好学,很少惹自己生气……
对啊,很少惹自己生气,那自己怎么总是训斥他?
一时间这些年的过往被李世民回忆起来,每一次的训斥都是听别人说。
思及此处,李世民也觉得好像有些过了头,于是态度温和道:
“承乾,父皇以往对你的方式,确实有些不妥,以后父皇会改正自己的。”
李承乾跪伏在地,“父皇,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世民微微一怔,看来今天必须得有一个妥善的办法才行啊。
“那你说,要父皇怎么做?”
“一:赐死儿臣。
二:儿臣退位。”
李世民听完顿时怒从心来,朕都己经这样了,还要朕怎样?
但是想到刚刚自己所说的话,还是忍住了,只是摇了摇头说道:“承乾,不可胡言,太子之位岂是你想坐就坐,不想坐就不坐的。”
“那就请父皇赴死,儿臣做皇帝。”
两人耳朵嗡的一声,不可思议的看着李承乾,你父皇也不过是请太上皇退位,何时让太上皇赴死了?
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大逆不道之人,该死。
于是他再次拿起天子剑,拔了出来,一剑朝着李承乾刺来。
出鞘了,出鞘了……
完犊子,玩脱手了。
不应该啊,他不敢杀我,杀了我他的人生就圆满了啊,杀兄,杀弟,逼父,再落一个杀子的名头?
正在他胡思乱想之际,长孙皇后挡在了他身前,“陛下,不可。”
“观音婢让开。
今日朕就杀了这个逆子。”
长孙皇后回头重重一巴掌打在李承乾脸上:“给你父皇道歉。”
李世民怒不可遏道:“不必了,免去李承乾太子之位,封他吴王。”
长孙皇后赶忙道:“陛下,万万不可,承乾是长子,太子之位就是他的,怎能说免去就免去?
更何况青雀您给封了魏王,却给承乾吴王的名头,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青雀压承乾一头吗?
将来一旦兄弟阎于墙,您这样会害死承乾的,更会动摇国本。”
“母后,您不必劝了,还请父皇给儿臣封地,儿臣这就离开长安。”
长孙皇后顿时泪如雨下,“我儿,你受了多大的委屈要这样自绝后路啊。”
李世民此时内心五味杂陈,他不是一个顽固的人,他也知道自己错了。
这些年他从未在乎过李承乾的想法,但是没想到竟会到如此地步。
“承乾,你告诉父皇,你真要朕这样做吗?你知道废太子意味着什么吗?”
“父皇,儿臣知道,无非一死,但是现在死了是儿臣自己找死。总比以后死在自家人手里,坏了自家人名声要体面的多。”
李世民有些茫然无措,没想到他会这样说。
“把你的委屈都说出来吧,你都敢让朕赴死了,为何不敢实话实说?”
李承乾心中一喜,千古一帝李世民,果然名不虚传,都这般地步了,还允许我说话。
既如此,我就也没什么顾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