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大会之后,张建团伙的覆灭,在公司内外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司法机关迅速介入,根据公司提供的详实证据,很快便查清了张建等人的全部犯罪事实。最终,张建因职务侵占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处没收全部非法所得。消息传来,公司上下人心大快。然而,黄卫国的心情,却异常沉重。他没有丝毫“大获全胜”的喜悦,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一个深夜,他独自一人坐在办公室里,反复研读着父亲黄建国留下的《易经》手稿中,关于《夬卦》最后一爻的解读。爻辞只有短短六个字:“无号,终有凶。”这六个字,像一声沉重的警钟,在他耳边久久回响。父亲在手稿上批注道:“上六,阴柔之极,处夬之终,小人己除,故‘无号’,听不到其哀嚎。然物极必反,夬极则生乱。决断之后,若不能心存警惕,沉湎于胜利,则‘终有凶’。此凶非来自外部之敌,而生于内部之懈怠与傲慢。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决断的快意,而在于决断之后,能否建立长治久安之序。故君子当于此时,修己以安人,建制以防患,戒骄戒躁,方能持盈保泰。”
黄卫国看着父亲苍劲有力的字迹,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张建。其实,张建刚来公司的时候,也是一个有能力、有抱负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他一步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权力,是缺乏监督的权力。在公司高速发展的几年里,为了追求效率,他给了市场部过大的自主权,而相应的监督机制,却没有及时跟上。正是这些制度上的漏洞,给了张建等人可乘之机,也一步步放大了他们内心的贪欲。当一个小问题出现时,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它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酿成无法挽回的灾祸。等到问题己经严重到必须“夬”之而后快的时候,虽然能够清除毒瘤,但公司本身,也己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或许就是“终有凶”的真正含义。
它警示的,不是决断本身,而是决断之后的状态。它告诉所有决策者,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当断则断的勇气,而在于防微杜渐、永不懈怠的警惕。不能因为听不到小人的哀嚎,就以为天下太平,高枕无忧了。恰恰相反,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警醒,越是要反思制度的漏洞,越是要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如果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放松了警惕,那么新的“张建”,很可能就会在看不见的角落里,悄然滋生。等到再次听到“哀嚎”之声时,恐怕又是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
想通了这一点,黄卫国豁然开朗。他知道,清除张建,只是《夬卦》这一课的结束,但对“新易”公司而言,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第二天,黄卫国就召集了所有高管,开了一场深刻的“反思会”。会上,他没有谈功劳,只谈教训。他要求法务部、财务部、人力资源部联合起来,对公司现有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和重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建立一个权责清晰、流程透明、监督有力、相互制衡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
他特别强调:“我们不仅要亡羊补牢,更要未雨绸缪。我们的制度,要让想犯错误的人,没有机会;让不小心犯了错的人,能够被及时拉回来;要让所有手握权力的人,都时刻感受到制度的约束,时刻对规则怀有敬畏之心。”这场反思会,开得比当初处理张建的大会,更加严肃,也更加深入人心。从那以后,“警钟长鸣”西个字,被写进了“新易”的企业文化手册。每年公司年会,第一个议程,就是重温“张建事件”的始末,以此来警示后人。
黄卫国也真正完成了从一个依靠个人魅力和道德感召来管理企业的传统老板,向一个依靠制度和体系来治理公司的现代企业家的转变。他深刻地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这本《易经》手稿,其智慧不仅仅是指导人在关键时刻如何抉择,更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对规律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察。《夬卦》的最后一爻,看似凶险,实则蕴含着最深刻的智慧。它告诉人们,真正的胜利,不是消灭敌人,而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懈怠与傲慢。只有时刻保持警醒,才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处理完公司的事情,黄卫国第一时间赶回了家。父亲黄建国的身体每况愈下,他心中充满了愧疚。他知道,自己能为父亲做的,就是守护好这份家业,并把它带向更高远的地方,这或许才是对父亲最好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