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机械厂的“允升”之势,如同一台加足了马力的引擎,推动着整个企业高速运转。订单量的激增,带来了生产压力的陡然加大,也像一块精准的试金石,开始考验这台引擎内部每一个齿轮的咬合度。
在最初的兴奋和忙乱之后,一些潜在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一个深夜,黄卫国巡视车间时,亲眼看到热处理车间的主任老张,和质检科的新科长小刘吵得面红耳赤。老张认为小刘的质检标准过于严苛,完全是照本宣科,影响了生产进度;而小刘则坚持原则,认为降低标准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两人身后,围着一群各自车间的工人,气氛剑拔弩张。更让黄建国忧心的是,他从一些老员工的闲聊中听到,有人抱怨新来的大学生“眼高手低”,也有年轻技术员私下议论老师傅们“因循守旧”。为了抢任务,不同工序之间为了优先使用某台关键设备而互相推诿、暗中较劲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虽然看似细小,但黄建国深知,这正是企业快速发展期最容易出现的“内耗”。人心不齐,互不信任,足以像蚁穴一样,无声无息地侵蚀掉“大吉”的根基。他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扣罚或训斥,因为他明白,这并非单纯的对错问题,而是信任缺失和沟通不畅导致的必然结果。他需要一种更根本、也更耗费心力的方式来解决。
他想起了“升”卦的第二爻,九二,爻辞是:“孚乃利用禴,无咎。”
父亲在手稿中对这一爻的解读,黄建国记忆犹新。父亲写道:“孚者,信也。禴者,春祭也,其礼至简,其心至诚。以诚信为本,则最简单的管理,亦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可以无咎。”黄建国反复揣摩着这句话。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还在厂里当技术员时,有一次厂里为了一个技术革新项目,不同科室的工程师争论不休。父亲没有组织冗长的论证会,而是请所有人到他家里吃饭。饭桌上,父亲没谈工作,只是聊家常,聊各自的难处和理想。一顿饭下来,大家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第二天,合作方案就顺利出台了。父亲当时笑着对他说:“你看,有时候一顿饭比十次会议都管用。因为饭桌上,大家是朋友,是家人,彼此信任。有了‘孚’,再复杂的难题,解决起来也像‘禴’祭一样简单。”
“孚乃利用禴”,核心在一个“孚”字。黄建国豁然开朗,解决当前所有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制定更复杂的规章制度,而在于重建和巩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于是,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暂停了一天所有生产线的运转,召开全厂员工大会。
大会的地点,没有选在严肃的会议室,而是选在了工厂中心那片开阔的草坪上。工人们三三两两地席地而坐,黄建国和克劳斯、陈伯等管理层,也和大家坐在一起,没有主席台,没有等级之分。夏末的微风吹过,带来了青草的香气,也吹散了人们心中的壁垒。
“兄弟姐妹们,”黄建国拿着一个简单的扩音器,开场白朴实无华,“我知道,这段时间大家辛苦了。订单多,任务重,很多人连着一个月没好好休息。我代表工厂,谢谢大家!”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草坪上响起了一阵掌声,许多工人眼眶都有些。那个和质检科长吵架的热处理车间主任老张,也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今天请大家来,不是要批评谁,也不是要下达什么新任务。我只想和大家交交心,聊聊天。”黄建国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红星厂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不是靠我黄建国有多大本事,也不是靠哪几个领导,靠的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靠的是我们拧成一股绳的这股劲,靠的是我们对‘红星’这两个字的认同和信任!”
他话锋一转,提到了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我知道,老张觉得小刘太较真,耽误了进度;小刘觉得老张不守规矩,影响了质量。我也知道,老师傅们觉得年轻人没经验,年轻人觉得老师傅们太保守。这些,我都知道,也都理解。”
“但是,我想请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这么严格地抓质量?因为我们卖出去的每一个零件,都代表着‘中国制造’的脸面!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协同合作?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们为什么要加班加点?因为这是我们红星厂千载难逢的机会,抓住了,我们就能彻底翻身,让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
他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敲在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坎上。一位年轻的技术员站了起来,大声说:“黄总,我们不是怕辛苦,我们是怕我们的建议不被重视,怕我们的努力白费!”
黄建国对他点了点头,示意他坐下,然后伸出三根手指。“说得好!所以我黄建国在这里向大家保证三件事。第一,凡是参与加班的员工,加班费和奖金,一分都不会少,只会多!第二,工厂的利润,除了用于再生产,剩下的会拿出相当一部分,改善大家的福利待遇,建宿舍,办食堂,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向大家保证,我们绝不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去换取任何一张订单。同时,我宣布成立‘红星创新激励基金’,无论是老师傅的经验总结,还是年轻人的技术改进建议,只要被采纳并产生效益,都给予重奖!我们红星厂出去的东西,必须是响当当的,我们的智慧,也必须是闪闪发光的!”
没有复杂的理论,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最朴素的承诺和最真诚的态度。这就是黄建国的“孚”。他相信他的员工,也用行动让员工相信他。
大会结束后,工厂里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张主动找到了小刘,两人凑在一起研究起了新的质检流程,既保证效率又保证质量;年轻技术员们开始虚心向老师傅请教,而老师傅们也乐于将自己的绝活倾囊相授。质检员的腰杆更硬了,因为他们知道背后有黄总的支持;工序之间的协调更顺畅了,因为大家都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员工们的干劲更足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克劳斯私下里对黄建国竖起了大拇指:“黄,你真是个天生的领导者。在德国,我们可能需要制定上百页的管理手册,而你,用一次谈心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就是‘孚乃利用禴’的魔力吗?”
黄建国笑了笑,给他讲了父亲当年一顿饭解决技术争端的故事。他知道,这并非魔力,而是根植于中国文化深处的智慧。信任,是一切合作的基石。当信任建立起来,最简单的仪式(禴祭),也能沟通天地,达成目标,自然“无咎”。
随着内部问题的理顺,红星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再次提升,赢得了客户们的一致赞誉。黄建国也终于可以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中抽身,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父亲秘密的探索中。
一个周末的下午,他独自一人回到了父母留下的老宅。宅子虽然时常打扫,但依然弥漫着一股岁月的气息。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彻底整理一下父亲的书房,看看是否能找到更多关于“稀有矿产”的线索。
书房里,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文史哲和机械工程类的书籍。黄建国一本一本地翻阅着,希望能从书页的缝隙中,找到父亲留下的蛛丝马迹。然而,几个小时过去了,他一无所获。
正当他感到有些失望时,他的目光落在了书桌最底层的一个旧抽屉上。这个抽屉有些卡顿,他费了些力气才拉开。抽屉里,杂乱地放着一些旧钢笔、信纸和几个己经褪色的荣誉徽章。
在抽屉的最深处,他摸到了一个硬硬的、方方的东西。他拿出来一看,是一个牛皮纸信封,己经有些发黄变脆。他小心翼翼地打开信封,从里面倒出了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残缺的黑白照片,被撕掉了一半,只剩下半边。照片上,似乎是几个人的合影,背景像是一个大型港口的码头,可以看到龙门吊和远处的货轮轮廓。但由于照片残缺,人物的面目和背景都非常模糊,无法辨认。照片上的人穿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常见的工装,但样式又有些许不同。
黄建国的心猛地一跳。他觉得这张照片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他将照片翻过来,发现在照片的背面,用铅笔写着几个己经模糊不清的阿拉伯数字。
“13… 5… 8…”
数字同样是残缺的,前面和中间的数字己经无法辨认,只能依稀看出这几个数字。它们代表着什么?是日期?是编号?还是某种坐标的一部分?黄建国的大脑飞速运转,他尝试着各种组合,但都毫无头绪。
他将这张残缺的照片紧紧地攥在手里,一种强烈的首觉告诉他,这绝不是一张普通的废照片。它和那个罗盘,和《农业技术手册》里的数字,和父亲手稿中的批注一样,都是整个谜团的一部分。
“孚乃利用禴,无咎。”他想起了这句爻辞。在事业上,他用“孚”团结了人心,让工厂得以“无咎”。那么在探索父亲秘密的道路上,他是否也需要找到那个最根本的“孚”,那个可以串联起所有线索的、最核心的信任基点?这个基点是什么?是对父亲的信任?还是对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线索之间必然存在联系的信任?
他将照片小心翼翼地收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他知道,自己距离那个巨大的秘密,又走近了一步。虽然前路依然迷雾重重,但他的信念却愈发坚定。他相信,只要像管理工厂一样,坚守诚信,耐心寻找,就一定能找到解开所有谜题的那把钥匙,让自己的人生和家族的使命,都达到“无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