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那个身着锦衣的年轻男子出现时,宁老夫人高悬的心一下子凉了,头晕眼花,身体摇摇晃晃,身边的子孙忧心忡忡的扶住她。
居然是锦衣卫指挥使萧临风亲自带队,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灾难。
青年长身玉立,一双眼睛裹着霜雪般寒意,浑身气势骇人,让人不敢直视,满京城的人看到他都恨不得立马原地消失。
他所到之处腥风血雨,抄家灭族,无数人头落地,就算是朝中重臣也对他忌惮至深。
他是当今圣上手上一把刀,手指向哪里,刀就挥向哪里。
他迎着宁家女眷惊恐的目光,神色淡淡的道,“宁家跟北金内外勾结,造成边关失守,六城失陷,六城百姓被屠尽,锦衣卫奉皇命前来抄家发落……”
如一道晴天霹雳砸下来,宁家人不敢置信,“这不可能。”
宾客们惊恐万状,吓的索索发抖。
萧临风看向四周宾客,指了一个方向,“无关人等速速离开。”
一听这话宾客们飞快速散,没有一个敢留下来,生怕被卷进去。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注(1)
风风光光沸沸扬扬的寿宴就这么落幕了,显赫百年的家族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
宁家被抄家,宁家女眷和幼童下天牢,亲眷吓破了胆,纷纷撇清关系,独善其身。
朝廷为怎么处置宁家吵成一团,文武分成两派,文臣一致要求定叛国罪,将宁家满门抄斩,不分男女老少都杀了,震慑朝野。
而武将请求看在宁家过去的功绩上,留下宁家女眷和年幼子嗣的性命,将他们流放到西南,是生是死就看他们自已的造化。
一连吵了好几天,吵出真火都打起来了,高坐龙椅的皇帝无聊的打了个呵欠。
“咚咚咚。”一道鼓声忽然响起,响彻方圆十里,响彻全京城的长空,一时激起千层浪。
皇帝的眉头一皱,“这是什么声音?”
大太监膝盖发软,惊惧交加,“是登闻鼓!”
皇帝猛的起身,满朝文武俱变了脸色,是谁敲起了登闻鼓?是谁不想活了?!
登闻鼓,取“登时上闻”之意,本朝开国皇帝特在皇宫午门口悬鼓,许天下臣民击鼓鸣冤告御状。
开国皇帝下明旨:登闻鼓响,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堂公开会审,务必公正严明,给天下臣民一个交待。
开国二百年,这登闻鼓只响过三次,但每一次都是惊天大案,血流长河,菜市口血腥味数月不散,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启帝在位十五年,登闻鼓从未响过,但他在皇祖父一朝时亲眼目睹过,那一次半朝文武百官和勋贵折进去,杀的是人头滚滚。
“走,一起跟上。”
他倒要看看是谁敢这么胆大包天。
……
一辆普通马车通过城门,驰向内城,渐渐靠近午门。
马车内,宁知微一身雪白素服,白玉冠束发,表情冰冷至极,素手拿起一颗药丸服下。
芍药眼含热泪,“小姐,不如让我去吧。”
宁知微美丽的面容清冷如雪,“你不够格。”
只有宁家人出面,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她淡淡的看向对面的芍药和宁小龙,一双凤眼不怒自威,“一切照我的安排行事。”
“是。”这一次宁小龙真心拜服,这位主子杀伐决断,聪明绝顶。
“小姐,后面马车一直跟着我们,有点奇怪。”
宁知微探头看了一眼,马车有标记,容字?京城哪家姓容?
忽然她想到一人,大理寺卿容靖,是个传奇人物,大齐皇朝史上唯一一个六元及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耀。
十六岁入朝进大理寺,屡破奇案,年纪轻轻就成了大理寺卿,位列九卿,深受帝王信任。
宫门巍峨,庭院深深,午门前的侍卫见一辆马车驰过来,马车没有任何标记,不禁持长枪对准马车,大声喝道,“停下,速速停下。”
马车徐徐停下来,车帘撩起,一条纤细白皙的胳膊伸出来。
一个素服少女走下马车,面色苍白病弱,纤细的身影风一吹就倒般。
侍卫愣了一下,她看似一身普通素衣,但束发的白玉冠玉质洁白细腻,不是凡品。少女容颜美丽出尘,气质不俗,“你是何人?”
宁知微听而不闻,一步步走向登闻鼓,拿起悬挂一边的鼓槌,侍卫们见状吓出一身冷汗,完了,要出大事了。
咋办?
后面的马车跳下一人,身影颀长的青年快步拦住宁知微,“等一下,你可知道这登闻鼓敲响的后果?”
男子一双桃花眼微微上挑,不笑自风流,鼻梁挺直,薄唇轻抿,剑眉英挺,有种天然的疏离感。
若是认为他好相处,那就大错特错了,他是出了名的难缠,涉及到案情绝不容情,上至皇亲国戚,下至三教九流,看到他就避退三尺。
宁知微愣了一下,果然是容靖!上朝时间,他怎么在这里?
“我知道,要先挨三十大板,我一个弱女子绝捱不过去。但人生自古谁无死?为忠义,为江山社稷,为君王而死,死得其所。”
她说的大义凛然,一双纤手重重挥下去。
“咚咚咚。”一下又一下,声闻十里,响彻整个京城。
京城所有百姓纷纷停下动作,惊疑不定聆听鼓声。
这不是帝后薨的报丧钟声,而是传说中的登闻鼓。
登闻鼓,时隔三十年后又响起了!
京城的天要变了!
随后,各行各业的百姓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容靖定定的看着那道纤细的身影,桃花眼闪过一丝疑惑不解。
明明病弱不堪,却,胆色过人,有着不屈的灵魂。
她是谁?
等敲到三十下,皇上来了,文武百官来了,京城百姓们也来了,黑压压的全是人头,议论声嗡嗡作响, 激动,紧张,不安,还隐隐有一丝兴奋。
君王面色淡然,喜怒不形于色。
但,文武百官的脸色就不好看了,礼部尚书大声喝斥,“你是何人?怎么敢敲登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