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未醒时,南湖的烟波吞没了九曲回廊。早起的捣衣声惊起白鹭,翅尖掠过全福讲寺的飞檐,抖落一串梵铃清霜。
?艾草汁染绿的糯米团子,裹着豆沙的甜密谋反,九华咬破的瞬间,感觉古城的春意便从沈万三的聚宝盆溢出来,沾了满手千年不散的暖。
古城以水成街,以水为路,九华与海霞漫步在石板巷弄,仿佛穿越千年时光。
暮色垂落时,古城的河面成了一幅未干的宣纸,青瓦白墙晕开涟漪,乌篷船划过,搅碎了一池星月。
?富安桥的阶石被磨成玉的质感,每一步都踩着商贾与文人的双重年轮。而太平桥的素朴里,藏着渔火与炊烟的和解公式。
石桥弓着背,把明清的月光驮到今宵。沈厅的雕花窗棂漏下斑驳,风一吹,檀木香里恍惚有旧时算盘的轻响。
?绣娘手中的银针,正把昆曲的水磨腔绣进苏锦。经纬交错处,暗纹是摇橹姑娘的蓝头巾,也是迷楼里未写完的诗笺残章。
蚬江泛着银鳞,船娘橹柄一摇,便把双桥的倒影摇成了活字。茶楼飘出阿婆茶的糯香,混着万三蹄的酱色热气,漫过三十六块阶石。
灯笼在廊下蜷成沉睡的萤火,忽而某扇木门“吱呀”惊起,漏出评弹的弦索叮咚,夜古城便成了吴侬软语里半醒的梦。
?油纸伞掠过一条条街巷,雨脚在麻石板敲出平仄。转角遇见的蓝印花布,飘着草木灰与蓼蓝的秘语,恰是江南最古老的平水韵。
九华和海霞坐在乌篷船上,看斑驳的石阶没入碧水,忽然理解江南人“以舟为马”的智慧——这里的生活节奏像水流一样慢,却又在慢中藏着生生不息的流动感。迷楼的木质楼梯吱呀作响,柳亚子当年在此痛饮狂歌的激昂,与如今窗棂外游客的嬉闹声重叠,竟有种奇妙的和谐。
当九华的手抚过水磨砖的冰凉,仿佛六百年前的漕运号子突然在指缝里涨潮。
这里的人拥有“水与生活共生”的智慧,每户人家都像从水里长出来——台阶浸在河中,窗台摆着菖蒲,连晾衣杆都横跨水面。当九华看着老伯摇船运送煤气罐,或孩童趴在桥头写生时,忽然明白:所谓“活着的古镇”,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让现代生活依然顺着水的脉络自然流淌。
这座千年古镇仿佛被江南的水汽浸润成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水乡特有的灵动诗意,让人在青石板与流水间,触摸到一种温柔而绵长的生活美学。
九华和海霞准备坐着乌篷船离开时,在茶馆里那杯茶蒸腾的水雾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阿辉,阿辉”他乡遇故友九华兴奋的喊起来。
男子回头高兴的跑了过来:“九华,什么时候来的平江?”
“昨天来的,这是我好朋友海霞。”九华开心的介绍。
“你好!我叫周辉,大家都喊我阿辉。”阿辉礼貌的自我介绍。
“你怎么在这儿?”九华问道。
“我来这快两年了和这个区有合作,搞一个研发项目。走我带你们尝尝当地的特色菜。”阿辉热情的领着他们走向车库。
三人开车来到“碧螺菜馆”。
不一会儿,松鼠桂鱼、响油鳝糊、蟹粉豆腐、酱方、清风三虾、雪花蟹斗、清蒸白鱼? ……等一系列特色菜就上全了。
平江菜以其精致、雅淡、时令和甜鲜著称,口味清鲜,偏甜柔和?,以甜出头,咸收口为调味特色,真是食之有味更食有意。
三人边吃边聊,九华发现阿辉真的和以前大不一样,三两句就能将聊天的气氛升温,随时都有话题,切换起来自如轻松,说话有趣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