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西物汤补离人血
边塞的天空终于放晴,暖烘烘的阳光照在大地上,给经历了瘟疫磨难的人们带来了一丝生机。叶天舒和萧承煜在医馆里的日子,也渐渐安稳下来。经过这段时间的救治,大部分患者都己经康复出院,医馆里的忙碌劲儿慢慢缓和了些。
可就在这看似平静的时候,一封从京城来的加急信件打破了宁静。萧承煜看完信后,脸色一下子变得十分难看。叶天舒察觉到他的异样,忙问:“煜,怎么了?出什么事了?”
萧承煜把信递给叶天舒,声音里满是担忧:“阿舒,我母亲突然病重,京城那边催我马上回去。”
叶天舒心里“咯噔”一下,她知道萧承煜是个大孝子,母亲病重,他肯定得回去。虽然心里有万般不舍,但她还是强装镇定,握住萧承煜的手说:“你快回去吧,伯母要紧。我在这儿会照顾好自己,医馆的事儿你也别操心。”
萧承煜紧紧握着叶天舒的手,像是要把她的温度刻进心里:“阿舒,你一定要好好的。等我母亲病情稳定,我马上就回来。”
分别的那天,边塞的风有些大,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叶天舒站在医馆门口,望着萧承煜离去的背影,心里空落落的。她在心里默默念叨:“煜,一路平安,早点回来。”
萧承煜走后,叶天舒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医馆上。每天天还没亮,她就起床,摸索着在医馆里走动,听听患者们的情况。她亲自给病人把脉,开药方,还会守在熬药的炉子旁,监督伙计们把药熬好。
因为她的用心,医馆的名声越来越大,不仅边塞的百姓,就连周边城镇的人都知道这儿有个医术高明、心地善良的叶大夫。来找她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可叶天舒从来没抱怨过累,总是耐心地为每一个患者诊治。
这天,叶天舒正在医馆里给一个小孩看病,助手匆匆跑过来,递给她一封信:“叶大夫,有您的信!”
叶天舒一听,心里涌起一股期待,她连忙放下手里的活儿,接过信。一看信封上的字,就知道是萧承煜写来的。她迫不及待地拆开信,眼睛快速扫过每一行字。
信里说,母亲的病情稍微稳定了些,但还得长期调养。萧承煜在信里还写满了对叶天舒的思念,说他每天都盼着能快点处理好京城的事,回到边塞和她团聚。
看完信,叶天舒嘴角微微上扬,心里既欣慰又有些失落。欣慰的是萧承煜母亲的病情有好转,失落的是两人又得分隔两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
她决定给萧承煜回一封信,把自己的近况和思念都写进去。写完信,她又琢磨着,得给萧承煜母亲准备些滋补的药材和药方,好让她快点好起来。
叶天舒在医馆里来回踱步,突然,她想起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里的西物汤。这西物汤是养血的好方子,萧承煜母亲病了这么久,身子肯定虚,正适合喝这个。
她快步走到药柜前,亲自挑选药材。每拿起一味药材,她都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用手摸一摸,仔细辨别品质。“当归要选这种根须完整、香气浓郁的,熟地得挑颜色乌黑、质地柔软的……”她一边挑,一边小声念叨。
药材选好后,叶天舒又拿出秤,仔细称量。“川芎一钱,白芍二钱……”她称得一丝不苟,每一个分量都精确到了极致。
在煎熬西物汤的时候,医馆里弥漫着浓浓的药香。叶天舒守在炉子旁,看着锅里的药汤慢慢翻滚,思绪飘回了和萧承煜在一起的日子。他们一起救治病人,一起在月光下散步,那些美好的回忆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她脑海里不断闪过。
“等煜回来,我们一定要好好聚聚,再也不分开了。”叶天舒轻声自言自语,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药汤熬好后,叶天舒把它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精致的瓷瓶里,又把信放在旁边,叫来送信的人。她把东西交给他,再三叮嘱:“你一定要把这些安全送到王爷手中,路上千万小心,不能有任何闪失!”
送信人走后,叶天舒又投入到医馆的工作中。可没过多久,医馆的门被推开了,走进来一个神秘的病人。
这个病人全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眼睛,眼神里透着警惕。他走路也轻手轻脚的,说话声音压得很低:“大夫,我来看病。”
叶天舒请他坐下,伸手为他把脉。刚一搭上他的脉搏,叶天舒就皱起了眉头,这脉象十分奇特,和她以前见过的都不一样。
“大夫,我这病能治好吗?”神秘病人问道。
叶天舒认真地说:“你的病情有些复杂,我需要再仔细研究一下。你先把症状详细地告诉我。”
神秘病人犹豫了一下,开始讲述自己的病情。他说得断断续续,还时不时停顿一下,叶天舒总觉得他有所隐瞒。但她没有急着追问,只是耐心地听着,心里想着一定要弄清楚他的病因,把他的病治好。
而在京城那边,萧承煜收到了叶天舒的信件和西物汤。他看着手里的瓷瓶,仿佛看到了叶天舒在医馆里忙碌又认真的样子,心里暖乎乎的。可就在他准备给母亲服用西物汤时,房间的门突然被人用力推开,一个侍卫神色慌张地跑进来,大声喊道:“王爷,不好了,宫里出事了!” 萧承煜一愣,手里的瓷瓶差点掉在地上,他连忙起身,跟着侍卫匆匆往外走,心里满是疑惑和担忧,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