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 第81章 东晋朝堂的争执

第81章 东晋朝堂的争执

加入书架
书名:
杀胡令:重生冉闵之不负人屠之名
作者:
有志之峰
本章字数:
6044
更新时间:
2025-06-18

建邺的冬夜,寒风如利刃般刮过太极殿的飞檐,铜铃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太极殿内,十二根盘龙柱上的烛火在穿堂风中明灭不定,将殿内众人的身影投射在金砖地面上,扭曲而诡谲。

晋穆帝司马聃蜷缩在龙椅上,望着阶下争论不休的群臣,稚嫩的双手紧紧攥着明黄色的龙袍下摆。案头姚襄的奏折摊开着,墨迹未干,"殷浩构陷忠良,擅启战端......臣虽获捷,然惶恐难安"几行字,在摇曳的烛光下仿佛活过来一般,刺痛着他的双眼。

"陛下!"殷浩跨前一步,官袍上的仙鹤补子随着动作微微颤动,他手中的象牙笏板重重击在金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位东晋著名的清谈家上前道:"姚襄本是羌人降将,如今拥兵七万盘踞淮南,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番大败臣军,不过是凭借奸计得逞,陛下怎能轻信他这颠倒黑白的奏折?"

他说话时,额头上青筋暴起,眼中满是怨毒,仿佛姚襄己经成了他不共戴天的仇敌。在他心中,姚襄的存在不仅是对他权威的挑战,更是威胁到他在朝堂地位的最大隐患。

桓温抚着美髯,不紧不慢地转动着腰间温润的玉珏。

他身着玄色锦袍,七尺身躯立在殿中,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殷中军此言差矣。"

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故意拉长语调,尾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山桑之败,五万大军折损过半,军械粮草尽入敌手,难道殷中军是想将罪责都推到姚襄身上?"

说到此处,他意味深长地看了殷浩一眼,眼中闪过一丝嘲讽。桓温心中清楚,这是打压殷浩、扩充自己势力的绝佳机会,自然不会轻易放过。

右仆射江虨轻咳一声,广袖拂过笏板,上前一步。他面容清癯,眼神中透着文人的睿智与忧虑:"依臣之见,姚襄虽胜,却主动上表请罪,言辞恳切,足见恭顺。反观殷中军数次兴兵,非但未能平乱,反而徒增百姓负担,致使扬州一带民不聊生......"

"住口!"殷浩暴喝打断,脸色涨得通红,"江大人这是要为羌人张目吗?姚襄在盱眙招兵买马,训练士卒,分明是谋反前兆!陛下若再不采取措施,只怕淮南就要成为第二个国中之国了!"他心中慌乱,生怕桓温一派借此机会彻底压过自己,因此言辞愈发激烈。

殿内群臣顿时分成两派,争吵声此起彼伏。

世家子弟们大多簇拥在殷浩身后,他们与扬州殷氏盘根错节,利益相连,自然不愿看到桓温一派借机壮大。

这些人衣着华丽,神态傲慢,口中喊着冠冕堂皇的话语,实则只为维护自身的家族利益。

而寒门出身的官员们则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他们之中不少人曾听闻姚襄在淮南"分设守宰,劝课农桑"的善政,对姚襄多有好感,因此对殷浩的说法不以为然。

角落里,年逾古稀的王彪之拄着拐杖,剧烈咳嗽起来。

他浑浊的眼珠扫过剑拔弩张的众人,颤巍巍举起笏板:"老臣恳请陛下,莫要因将相失和,重蹈八王之乱的覆辙......"他的声音苍老而疲惫,带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在他漫长的为官生涯中,见过太多因内斗而导致国家衰败的例子,此刻只希望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朝廷避免陷入内乱的深渊。

太极殿外,御花园的鹅卵石小径上,积雪己厚达三寸。

两名值夜的金甲武士抱臂而立,不断跺着脚取暖。

年长的张校尉望着漫天星斗,压低声音道:"听说姚将军在淮南开仓放粮,救活了不少流民?"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向往,在这乱世之中,能有这样一位心系百姓的将领,实在难得。

年轻的李校尉搓着冻僵的手指,嗤笑道:"那又如何?殷大人说了,这叫收买人心。那些流民懂什么,不过是被姚襄的小恩小惠给骗了。"他的话语中带着不屑,显然是深受殷浩言论的影响。

"可我的亲戚在寿春,说殷大人的兵确实抢过百姓粮食......"张校尉话未说完,远处传来更夫梆子声,惊起栖息在梧桐树上的寒鸦,扑棱棱的翅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恐惧,连忙噤声,继续保持警惕的站姿。

与此同时,淮南盱眙的校场却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篝火堆旁,新入伍的流民们围坐在一起,啃着掺了野菜的麦饼。一个脸上有疤的汉子拍了拍身旁少年:"小子,听说你是从寿春逃来的?殷浩的兵是不是真的抢粮食?"

少年抹了把嘴角的饼渣,眼神里满是恐惧和愤怒:"可不嘛!上个月,我娘就是因为护着半袋小米,被他们......"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喉咙里发出呜咽声。

周围的人沉默片刻,突然爆发出愤怒的咒骂声。

人群中站起个独眼老兵,他的独眼在火光中闪烁,脸上的伤疤随着激动的表情扭曲着,"我家遭了水灾,房子和田地全没了。

是将军亲自带人送来种子和耕牛,还帮我们重建了房子。这样的好将军,打着灯笼都难找!"

这番话引来众人附和,欢呼声惊飞了栖息在辕门上的夜枭。"对!跟着姚将军有饭吃,有衣穿!""殷浩那老贼,就知道欺压百姓!"各种声音此起彼伏。

远处,姚襄站在帅帐前,听着此起彼伏的议论,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他手中的狼毫在羊皮纸上顿了顿,继续书写给各地守宰的政令。寒风卷起他的披风,他却浑然不觉。

建邺皇宫内,争论仍在继续,且愈发激烈。

桓温突然上前半步,锦袍下摆扫过满地烛泪,声音铿锵有力:"陛下,臣愿请命前往淮南,一则安抚姚襄,二则整饬边防。淮南乃东晋门户,万万不可有失。"他这一番话,表面上是为国家着想,实则是想借机将势力扩展到淮南,进一步压制殷浩。

殷浩急得面红耳赤,额头上的汗水不断滚落:"桓温!你分明是想借机吞并姚襄的军队,扩充自己的势力!陛下千万不可答应!"他心中慌乱至极,深知一旦桓温前往淮南,自己将再无制衡之力。

"够了!"晋穆帝突然拍案而起,稚嫩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他望着殿下争吵不休的群臣,想起前日收到的密报——淮南百姓自发为姚襄立生祠,香火旺盛;而殷浩治下的扬州,却常有百姓逃荒的惨状。

他深吸一口气,强作镇定道:"姚襄在民间素有贤名,此次殷卿又大败于他......朕看,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吧。"说罢,他摆了摆手,示意退朝,心中满是疲惫和无奈。

殷浩行礼时额角青筋暴起,眼中闪过一丝阴狠。

退朝后,他站在宫门外望着漫天飞雪,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扳回局面。

而此时的盱眙城,姚襄正对着地图沉思,案头摆着最新的密报:殷浩暗中联络前秦苻健,图谋夹击淮南。

他抚摸着谢尚所赠的雁翎刀,忽然轻笑出声,惊得一旁研墨的书童抬头张望。

"传令下去,"姚襄的狼毫在羊皮地图上重重顿下,墨汁在"寿春"二字上晕染开深色的印记,眼神如淬了寒铁般锐利,"让权翼即刻备马前往荆州。告诉他,见了桓温务必言明——唇亡齿寒,殷浩不除,你我皆无宁日。"

他突然将笔狠狠掷入砚台,溅起的墨点如同飞溅的血珠,"另外,各营斥候增至三倍,派人暗中监视殷浩。"

帐外更夫梆子声穿透夜色,惊起栖息在城头的寒鸦。

姚襄踱步至窗前,月光如水般漫过他玄色的披风,在青砖地上拖出长长的影子。

远处城墙上,"姚"字大旗被夜风吹得猎猎作响,旗杆上缠绕的红绸早己褪色,却仍倔强地翻卷着。

他伸手轻抚冰凉的窗棂,指尖触到前日激战留下的箭痕,思绪不禁飘向建邺那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此刻的殷浩,想必正谋划着更毒辣的阴谋吧。

"将军,探马来报,殷浩的使者己进入前秦境内。"副将赵勇匆匆入帐,甲胄上还沾着夜露。姚襄闻言,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却无半分笑意:"果然沉不住气了。告诉弟兄们,从明日起,全军进入战时状态。"

他转身望向漆黑的夜空,乌云不知何时己遮蔽了星月,唯有远处隐隐传来闷雷,似是暴风雨来临前的低语。

姚襄握紧腰间的雁翎刀,刀鞘上的纹路硌得掌心生疼——这场与殷浩的较量,终究要以血来终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