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村委会里灯火通明。
老支书,姜晓圈,姜晓妍和几位村里的主事人围坐在一张旧木桌旁,桌上铺满了文化节相关的草图和计划。
老支书清了清嗓子,率先开口:“今天排练大伙也看到了,有些地方还得改改,晓圈,你先说说你发现的问题。”
姜晓圈挠了挠头,指着桌上的图纸说:“支书,我觉得咱们场地的指示牌不够显眼,游客来了可能找不到各个体验项目的位置。”
“像那山楂糕制作区和山楂采摘区,离得有点远,要是指示不清楚,容易走冤枉路。”
旁边的王大爷点点头:“晓圈说得在理,咱得想办法把指示牌弄得醒目些,最好老远就能瞧见,用啥做牌子好呢,木头的会不会不结实?”
姜晓妍接过话茬:“要不就用咱山里的大石头,在上面刻字,既结实又有特色。”
“而且咱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石头区分不同区域,比如红色石头指示采摘区,黄色石头指示制作区。”
老支书一拍大腿:“这主意好,晓妍就是机灵, 那还有别的问题不?”
这时,一首没说话的李二叔皱着眉头说:“我担心文化节那天人多,秩序不好维持,就咱村里这几个年轻后生,怕是忙不过来。”
姜晓圈思索片刻,说道:“李二叔,咱们可以提前组织村民培训,分成几个小组。”
“有的负责引导游客,有的负责维持秩序,再给每个小组安排个组长,这样分工明确,应该能行。”
李二叔还是有些担忧:“话是这么说,可村民们没干过这事儿,能行吗?”
姜晓妍自信地笑了笑:“李二叔,您放心,咱们这几天就组织培训,给大伙讲讲注意事项,多演练几次。”
“肯定没问题,而且到时候县剧团的同志也能帮衬帮衬。”
一首坐在角落的张老师扶了扶眼镜,缓缓说道:“我觉得文化节那天可以增加一些文化讲解环节,比如讲讲咱村山楂的历史。”
“还有那些和山楂有关的故事,这样能让游客更深入了解咱的山楂文化。”
老支书眼睛一亮:“张老师这想法好啊,咱村里像王老根儿大爷,肚子里就装着不少故事,到时候让他来讲讲。”
“晓妍,你负责安排这个事儿,找几个识字的后生把故事整理整理,别到时候讲得颠三倒西的。”
姜晓妍赶忙点头:“好嘞,支书,我明天就去找王老根儿大爷。”
柳梦蝶这时也发言了:“还有那山楂文化体验项目,我觉得可以再丰富些。”
“除了制作山楂糕和采摘山楂,咱可以教游客用山楂核做手串,再讲讲这手串在咱村的寓意。”
姜晓圈兴奋地说:“梦蝶姐这提议太棒了,这又多了个特色体验,对了,咱还可以搞个山楂知识问答,答对的游客送点山楂制品当奖品,这样能增加互动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火朝天。
不知不觉,夜己经深了。
老支书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今天讨论得差不多了,大伙回去都好好休息,明天就按咱们说的开始准备。”
“晓圈,你明天带着几个后生去采石头,准备做指示牌,晓妍,你去找王老根儿大爷整理故事。”
“梦蝶,你负责组织妇女们准备山楂核,教她们做手串,回头好教游客,都清楚了不?”
众人齐声应道:“清楚了。”
第二天一大早,姜晓圈就带着二柱子等几个年轻力壮的后生,扛着工具往后山走去。
二柱子一边走一边嘟囔:“这大石头又沉又笨,能做成指示牌吗?”
姜晓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咋不能?咱把石头打磨平整,刻上字,往那儿一放,多气派,到时候文化节办好了,你就知道这石头指示牌的好了。”
到了后山,大伙开始寻找合适的石头。
突然,眼尖的三虎子喊道:“晓圈哥,这块石头咋样?又大又平整。”
姜晓圈走过去看了看,点头道:“行,就它了,大伙一起动手,把它弄下山。”
众人齐心协力,费了好大劲才把石头挪下山。
这边,姜晓妍正坐在王老根儿大爷家的炕头上,手里拿着本子和笔,认真听大爷讲着村里关于山楂的故事。
“丫头啊,咱村呀以前那是真穷啊,那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自从你之梦姐和你景琛哥来了之后,那就大变样了。”
“他们俩带领我们村里人种果树,这山楂树,还是他们俩弄来的呢,因为有了他们俩。”
“我们村不光吃上了白面馒头,还吃上了肉,不光如此,我们还都存了不少钱。”
“丫头啊,现在,村子里能有如此大的变化,都是他们俩的功劳啊。”
王老根儿大爷一边说,一边回忆着以前发生的事。
姜晓妍听得入神,赶紧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大爷,您说得太生动了,到时候文化节上,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他们肯定感兴趣。”
王老根儿大爷呵呵笑道:“希望咱村这文化节能办好,让更多人知道咱村的好东西。”
与此同时,柳梦蝶正在院子里,和一群妇女围坐在一起,研究用山楂核做手串。
李婶拿着一颗山楂核,疑惑地问:“梦蝶啊,这山楂核咋串起来啊?”
柳梦蝶拿起一根细针,示范道:“婶儿,您看,先用这细针把山楂核一个个钻个眼儿,然后用彩绳穿起来就行。”
“这彩绳啊,咱还可以编成各种花样,好看又有寓意。”
王嫂在一旁笑着说:“梦蝶,你这手就是巧,等文化节的时候,肯定能教会不少游客做手串。”
时间一天天过去,距离山楂文化节开幕只剩下半个月了。
这天,姜晓圈正在指挥大伙安装石头指示牌,突然看到一辆熟悉的车开进村子,是县电视台的车。
记者们一下车,就笑着对姜晓圈说:“我们来看看你们准备得咋样了,顺便再拍些素材。”
姜晓圈热情地招呼着:“欢迎欢迎!我们准备得差不多了,就等着文化节开幕啦。”
“您看看我们这指示牌,用的都是后山的大石头,刻上字是不是特有感觉?”
记者围着指示牌转了一圈,点头称赞:“不错不错,很有特色,那其他的体验项目准备得咋样了?”
姜晓圈一边带着记者往山楂糕制作区走,一边介绍:“山楂糕制作区这边,婶子们都准备得妥妥当当,各种工具和材料都备齐了。”
“而且我们还增加了用山楂核做手串的体验项目,可有意思了。”
来到山楂糕制作区,李婶正在整理制作工具。
记者走上前问道:“李婶,文化节那天您就负责教游客做山楂糕啦?您觉得能教会他们不?”
李婶自信满满地说:“那肯定能啊,俺都做了几年的山楂糕了,只要他们想学,俺保证教会。”
记者又问:“那制作山楂糕的材料都是咱村里自己种的山楂吗?”
李婶笑着回答:“那可不,咱村的山楂又大又甜,做出来的山楂糕味道别提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