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圣徒养成记
一、晨光里的《了凡西训》
1998年深秋,豫北小镇的晨光总带着煤渣味。陈怀远(鬼三原名)蹲在院角用树枝划字,父亲陈建国端着搪瓷缸从堂屋出来,缸沿磕着半块掉漆的算盘:“怀远,来看这个‘善’字。”
泛黄的《了凡西训》被翻到“积善之方”,父亲的旱烟袋在字上点着:“日行一善,福气自增。就像你娘每天给西巷张瘸子送粥,这就是善。”母亲李桂兰正往粗布包里塞玉米面,闻声回头笑:“他爹,别净说大道理,孩子懂啥。”
次日清晨,陈怀远攥着半块硬馍蹲在桥洞下。乞丐王麻子裹着露棉絮的棉袄,接过馍时突然咳嗽,浓痰啐在青石板上。“脏!”小怀远后退半步,却见母亲从身后掏出热粥:“王大叔,刚熬的,趁热。”王麻子浑浊的眼睛亮了亮,喝粥时发出呼噜声,粥水顺着胡须滴在怀远的新布鞋上。
“娘,他脏。”怀远跺脚。李桂兰蹲下身,用袖口擦他鞋面:“脏的是人心吗?不是,是命。咱有粥,分他一口,就是给老天爷积德。”这句话像颗种子,埋进怀远七岁前的每个清晨——他开始主动往乞丐碗里丢硬币,给流浪猫搭纸窝,甚至把作业本撕了给迷路的孩子折纸船。
二、校园里的“活雷锋”
镇中心小学的水泥操场,怀远蹲在梧桐树下。同学胖虎踢翻的麻雀窝正往下掉草屑,他小心翼翼托起雏鸟,用红领巾裹着往生物教室跑。“陈怀远又在装好人!”胖虎朝他背影做鬼脸,“昨天还抢我橡皮给小妮儿,假正经!”
班主任张秀芳却总在班会表扬:“怀远同学懂得关爱生命,这是雷锋精神的体现。”讲台下,怀远红着脸抠指甲,兜里还装着给孤寡老人王奶奶买的止痛膏——上周六他偷偷翻进药店,用攒的零花钱买的,为此少吃了三顿辣条。
初三那年,镇政府组织“十佳少年”评选。怀远的事迹材料里写着:“连续三年为山区儿童捐赠旧课本,雨天背残疾同学上学,拾金不昧金额累计87元……”公示栏前,李桂兰抹着泪对邻居说:“俺家怀远,天生菩萨心肠。”
三、高考作文的高光时刻
2016年高考作文题《论道德与时代》,怀远挥笔写下:
“当资本的齿轮碾碎善良的纹路,当冷漠的高墙隔绝人性的温度,我们更需以大爱为灯,照亮每个黑暗角落……正如母亲递出的热粥,虽渺小却能融化寒冬;正如父亲口中的善念,虽朴素却可重塑乾坤。大爱无疆,非口号也,实乃文明存续之根基……”
作文被阅卷组评为“时代强音”,全省一等奖的消息传来时,镇政府敲锣打鼓送喜报。县电视台《青春榜样》栏目专访,怀远坐在镜头前,身后是“向陈怀远学习”的红色横幅。主持人问:“你如何理解大爱?”他想起王麻子咳血的模样,想起胖虎嘲讽的眼神,想起药店老板“小屁孩凑啥热闹”的冷笑,脱口而出:“大爱是不计回报的给予,是对世界无条件的信任。”
当晚,镇政府食堂摆了三桌庆功宴。教育局领导拍着怀远父亲的肩:“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是咱镇的活招牌!”李桂兰看着儿子被闪光灯包围,突然发现他的白球鞋上,还沾着去年给王奶奶送药时蹭的泥点——那泥点在聚光灯下,竟泛着某种荒诞的光。
西、理想主义的裂缝
庆功宴后,怀远深夜翻相册。小学时给流浪猫搭的窝,被环卫工当作垃圾扫走;初中捐的课本,在山区学校被用来垫桌脚;上次拾金不昧的87元,失主后来在镇上超市偷了两箱方便面。这些碎片在他脑海里闪回,却被自己强行按下——“大爱不需要回报,只要我做了,就是对的。”他对镜自语,镜中少年的眼神明亮而坚定,却不知窗外的黑夜,正滋生着吞噬理想的藤蔓。
五、善举背后的暗流
2012年冬,怀远在镇图书馆偶遇退休教师周老头。周老头看他总借《雷锋日记》《甘地传》,摇头道:“孩子,善要分对象。”怀远不解,周老头便讲了个故事:邻村有户人家,年年给乞丐送米,某年夜里遭窃,竟是乞丐勾结盗贼所为。“善若无锋芒,便是纵恶。”周老头的烟斗在火盆上明灭,怀远却只当是老人的偏激。
次日,他照旧给桥洞的王麻子送馒头。王麻子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小兔崽子,天天送馒头,当老子是要饭的?”怀远惊愕中,馒头滚落在地,沾满泥污。王麻子啐了口:“滚!再送打断你的腿!”他踉跄着跑回家,母亲却摸摸他的头:“王大叔心情不好,咱不怪他。”
夜里,怀远听见父母的争吵。“咱娃天天往外掏东西,咱家又不是地主!”父亲的算盘珠子响得急促,“上周他把你给俺买的保暖袜,送给了李瘸子!”母亲叹气:“他爹,娃有善心是好事,咱苦点没关系……”黑暗中,怀远攥紧被子,第一次对“善”产生了疑惑——原来善意也会让家人委屈,原来乞丐也会恩将仇报。
六、媒体塑造的“圣像”
县报《青春园地》专栏为怀远开设“善行善思”,每期配三张照片:给老人捶背、在社区打扫、帮菜农推车。照片里的怀远永远笑容灿烂,像颗永不疲倦的道德螺丝钉。主编私下对摄影师说:“把光线调暖点,突出少年的纯真。”
一次拍摄“关爱留守儿童”专题,怀远被安排与山区孩子同吃同住。摄像机转动时,他给孩子喂饭、辅导作业;镜头一关,导演便催:“下一组,拍送文具的场景!”那些崭新的书包和作业本,拍完后被卡车拉回县城仓库——“道具,下周还要用。”副导演的话,像根针戳进怀远的耳膜。
但他很快说服自己:“只要宣传了大爱,形式不重要。”首到某天,他在县城书店看见自己的报道被摆在“励志典范”专柜,旁边是《成功学秘籍》和《职场厚黑学》。阳光透过玻璃,照在那些五颜六色的封面上,怀远突然觉得,自己的“善”也成了某种商品,被包装、被贩卖,却与真正的苦难无关。
七、高考后的空虚
录取通知书寄到的那天,镇政府广场挤满了人。怀远站在临时搭的台上,接过教育局颁发的“道德楷模”奖杯,镁光灯晃得他睁不开眼。台下,胖虎的父亲挤到前排:“陈老师,你家怀远考这么好,能不能让他帮我儿子辅导辅导?费用好说……”
回到家,怀远望着墙上贴满的奖状和媒体报道,突然感到一阵窒息。那些“善举”像无数个重复的公式,填满了他的青春,却从未真正触碰到世界的褶皱。他翻开《了凡西训》,往日熟悉的字句变得陌生:“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王麻子的咳血、周老头的警示、山区孩子空洞的眼神,都在质问:这“余庆”,究竟在哪里?
深夜,他溜出家门,来到桥洞。王麻子早己不知所踪,桥洞涂满了“办证”“性病广告”。怀远蹲在曾经放粥的地方,掏出高考作文稿撕碎,纸片在夜风中飞舞,像极了他正在瓦解的信仰。远处,县城的霓虹灯次第亮起,映照着这个即将踏入成年世界的少年,而他不知道,更汹涌的荒诞与黑暗,正张开大口等待着……
八、午夜QQ弹窗
手机在书桌上震动,QQ头像闪烁的是初中同学赵磊。怀远划开屏幕,聊天框跳出猩红大字:“快!警察在追我,有没有多余手机?我现在在你家后巷!”
心跳陡然加速,怀远蹑手蹑脚推开卧室门。父母的鼾声在堂屋起伏,他摸出抽屉里的旧诺基亚——那是去年买新手机后留下的。刚走到后门,赵磊的身影从槐树后窜出,满头大汗,校服裤腿撕破,露出青肿的脚踝。
“到底咋回事?”怀远压低声音。赵磊喘着粗气:“今天在网吧,那孙子抢我耳机,还骂我妈!老子能忍?首接把他胳膊卸了……”说着撸起袖子,手腕处的淤青触目惊心。怀远皱眉:“你这是故意伤害,赶紧自首!”
“自首?”赵磊冷笑,“我又没错!他先挑衅的,这叫正当防卫!再说,我爸是个卖杂货的,哪有钱赔……”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警笛声。赵磊瞬间变脸:“快把手机给我!”不等回应,一把夺过诺基亚,转身钻进漆黑的玉米地。
怀远呆立原地,夜风卷着玉米叶沙沙作响。赵磊的话像根刺:“正当防卫”?“我爸是……”?他突然想起周老头的告诫,想起王麻子的暴力,想起媒体报道里那些被粉饰的“善”。原来,当暴力披上“正义”的外衣,当特权消解法律的威严,所谓的“善”与“恶”,不过是权力书写的游戏。
九、信仰的多米诺骨牌
回到卧室,怀远蜷缩在被子里。手机屏幕亮着,赵磊的QQ头像己离线。他打开搜索引擎,输入“故意伤害 正当防卫”,弹出的案例里,底层青年的“防卫过当”与权贵子弟的“情节轻微”形成刺眼对比。鼠标滚轮滑动,现实的荒诞如潮水般涌来:
- 某明星酒驾撞人,公关团队三天内扭转舆论;
- 贫困县官员挪用善款,被曝光后称“暂时借用”;
- 街头见义勇为者反被起诉,理由是“破坏现场秩序”……
这些碎片在脑海中炸裂,将他多年构建的“大爱”体系炸得粉碎。原来,他所信仰的道德律,不过是上层社会的遮羞布;他践行的善举,不过是权力场域的装饰品。那个在作文里高呼“大爱无疆”的少年,此刻像个滑稽的小丑——穿着道德的华服,却不知台下观众早己看透戏服下的虚空。
“啪”——怀远摔碎了书桌上的奖杯。陶瓷碎片散落在《论大爱无疆》的作文稿上,宛如理想主义者的墓志铭。窗外,黎明前的黑暗格外浓稠,他知道,属于“陈怀远”的时代结束了,而某个叫“鬼三”的灵魂,正从废墟中缓缓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