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遗址的空气还弥漫着星门关闭后的焦糊味,破碎的地砖下渗出幽蓝的能量残余。林夏扶着斑驳的石柱喘息,胸前的吊坠突然发出蜂鸣,蓝光在废墟中投射出半透明的地球模型。这个景象让所有人的呼吸为之一滞——模型表面,赤道上空赫然悬浮着七颗微型光点,正以精准的椭圆轨道缓缓运转。
"这是..."苏砚秋推了推下滑的眼镜,量子计算机在她怀中剧烈震动,自动调取卫星监测数据。屏幕上跳出的轨道参数与空中投影完全吻合,在场的航天专家们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作为参与过北斗卫星组网工程的核心成员,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些光点的运行轨迹,正是全球定位系统最关键的中地球轨道(MEO)。
秦始皇的虚影踏着星屑般的光芒走来,玄色长袍上的暗纹随着步伐流转,仿佛将整片银河织入了衣料。他抬手轻触其中一颗光点,指尖划过的轨迹在空中留下金色的光痕:"尔等自称己掌控星辰运行之理,可知道中地球轨道卫星的倾角误差应控制在0.05度以内?"
现场陷入死一般的寂静。林夏感觉喉咙发紧,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苏砚秋手中的量子计算机。屏幕上,某颗现役卫星的实时倾角数据正在跳动——0.048度,误差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与秦始皇所说分毫不差。
"这不可能!"一位白发苍苍的航天总师踉跄着上前,镜片后的双眼布满血丝,"这种轨道参数是我们结合相对论修正、引力摄动计算,经过数十年迭代才确定的!"他的声音越来越高,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您...您怎么会知道?"
秦始皇微微眯起双眼,金色瞳孔中流转着跨越千年的智慧:"三百年前,朕与天外客彻夜推演星图。"他挥袖间,空中的地球模型突然放大,无数细小的光点从地壳中浮现,组成错综复杂的网络,"那时便算出,千年后人类将以七星定寰宇。"
林夏感觉吊坠的热度透过皮肤渗入血管,墨家手札中关于"周天星斗大阵"的记载在脑海中翻涌。她颤抖着打开平板电脑,将全球己建成的卫星发射基地标注在地图上。当最后一个红点落下时,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六个基地的连线赫然组成北斗星的形状,而空缺的"天枢"位置,正指向地图边缘的南极洲。
"七缺一,终究是不圆满。"秦始皇的声音带着遗憾,抬手在南极洲上空点出一个金色光点,"天枢之位,本该镇守南极冰盖下的'归墟'。"他的指尖划过光点,冰层下的景象在虚空中展开:巨型环状装置深埋千米冰层,表面刻满与玉简相同的星图符号,能量导管蜿蜒至地心深处。
现场的地质学家突然抓住林夏的手臂:"上个月的卫星雷达扫描,确实在南极洲检测到异常能量波动,但数据太过诡异,我们以为是仪器故障..."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因为秦始皇此刻正在空中勾勒能量场分布图,那些线条与雷达异常区域完全重合。
更惊人的是,秦始皇突然转身看向西北方向:"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三号发射架,三天后将进行新型火箭试验。"他屈指轻弹,一道金光射向天际,化作火箭升空的模拟轨迹,"但你们的点火程序少了最关键的'太极阴阳锁',若按原定方案发射,第178秒将出现燃料管道共振。"
航天专家们面面相觑,这个从未公开的试验细节,连参与项目的核心人员都不知晓。苏砚秋迅速调取内部资料,试验流程表上,第178秒的备注栏赫然写着"待确认安全系数"。
"您为何现在才说?"林夏忍不住问道。
秦始皇的虚影泛起涟漪,声音中带着沧桑:"当年'九州环宇计划被迫中断,朕的布局缺了最重要的一环。"他望向星空,那里隐约浮现出古代星图与现代轨道的重叠影像,"如今星门危机暂解,是时候让你们知晓,千年前的文明早己将目光投向浩瀚星海。"
话音未落,天空突然响起齿轮转动的轰鸣。十二枚玉简从废墟中升起,在空中排列成北斗形状,每一枚都投射出不同年代的航天画面:战国时期的木质"飞天鸢"、明代万户的火箭试验、现代的国际空间站,最终画面定格在火星表面,那里有座半掩埋的青铜祭坛,祭坛中央的凹槽,与林夏的吊坠形状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