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拿了你的好处,本王也不会言而无信,你想知道你身边最亲近的人结局,本王就从你的大孙子朱雄英开始说起吧,不过本王好心提醒你,你还是做好心理准备。”
“你尽管说吧,咱承受得住。”
老朱捏紧了拳头,其实从一开始他就从张维的只言片语中得知,他的好大儿没了,他的好大儿朱标也没了,可是具体怎么没的,没的原因,他并不清楚。
所以这次趁着朱标不在,正好问个清楚。
张维也不绕弯子,开门见山道:“史书载,朱雄英,大明皇长孙,生于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七日,明兴宗朱标嫡长子,母亲开平王常遇春之女所生,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出生不满一个月,洪武帝朱元璋曾言,此乃好圣所,可旺我大明三代。
然,就是这样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皇长孙,却殁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
“什么?”
老朱一声惊呼,洪武十五年自己的好大孙就没了。
这才活了几岁?
八岁?
“不,咱的好大孙。”
“鹏王大人,雄英他到底是怎么没的?”
张维瞥了他一眼,道:“老朱别激动,本王正要讲下去呢。”
“朱雄英洪武十五年殁,帝恸哭,追封虞王,谥号为“怀”,葬于钟山,后世因而称为“虞怀王”。
关于朱雄英的死,史书上并未详细记载,但后世史学家根据历史分析出来一些可能。
第一,病逝,传闻朱雄英得了很重大的疾病,就连太子们都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夭折。
第二,死于阴谋论,建文帝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而他的母亲吕氏来自江南吕氏一族,传闻这吕氏为了给儿子铺路,登顶皇位,于是处心积虑害死了皇长孙朱雄英。
这并不是杜撰,而是有依据的,首先就是朱雄英的母亲常氏在生下第二胎朱允熥后,就因为难产大出血而不幸身亡,而常氏在怀孕期间这吕氏就经常送一些补品过来,美其名曰给太子妃补身体。
但是稍微有常氏的人都知道,怀孕的女人是不能吃太多补的东西的,一个是容易造成胎儿过大,不易生产,第二个怀孕期间孕妇极少运动,会造成身体发虚,虚不受补,增加身体内器官压力增加。
极其容易破碎,所以在生产之时很可能是因为补过头了,导致胎儿过大不容易产出,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换句话说,这吕氏是用堂堂正正的阳谋除掉了挡在她前路上的太子妃。
后来常氏没了以后,这吕氏便得到了太子朱标的宠爱,被扶正成为了太子妃,这朱雄英以及朱允熥按照辈分都得喊他一声母亲。
为了给儿子铺路,于是在一次朱雄英陪着太子朱标外出巡游的过程中,致使其患上了天花,也就是你们所说的水痘之症。
这个症状在你们大明基本上属于绝症,被判了死刑。
朱雄英因为患上了绝症,极具传染性,就连那些宫女太监都不敢靠近。
唯独马皇后为了自己的大孙子,日日夜夜在身边照顾,结果把自己也折了进去。
洪武十五年八月,马皇后病逝终年五十一岁,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
“什么?咱的妹子也没了?咱的大孙,呜呜呜……”
老朱身体摇晃了两下,眼前一阵阵发黑,隐隐有些承受不住了。
张维贴心道:“老朱,要不还是算了,还是改天再跟你讲吧。”
朱元璋扶着御案,道:“不,鹏王大人,咱求你,咱这一辈子很少求人,求你今天一定要把事情说完,咱受得了。”
“行吧。”
看着犯倔的老朱,张维也不在意,老朱如果真的出事儿了,大不了自己给他拉一坨大的,强化一下身体就行了。
张维当即继续开始讲道:“之所以怀疑是吕氏是因为,这皇长孙跟太子出行,但是回来以后却只有朱雄英一个人得了病,就连他的那些贴身宫女、侍卫都没事,朱标也没事,就他一个出事了。
这很值得让人怀疑,朱雄英死后,其实还有一个作为嫡次子的朱允熥来继承皇位,可惜这朱允熥自从出生开始,就被吕氏抚养,吕氏怎么会让这么一个小家伙成为自己儿子的绊脚石呢,于是就故意把他养废。
史书记载,这朱允熥性格怯懦、不敢与人高声交流、唯唯诺诺,不堪大用。
没了对手,那么能够继承皇位的似乎只有吕氏的儿子了,毕竟吕氏这个时候己经被扶上太子妃的正位了,那么他的儿子也可以看做是长子来继承皇位。
不过,因为其出身于江南士族,与朝廷内的文官集团走得更近,于是淮西勋贵就成了眼中钉肉中刺,这也是你后期大肆杀戮功勋武将的原因之一,就是害怕这朱允炆压不住这群骄兵悍将。
于是你死的时候,也带走了这群人。”
张维顿了顿,道:“接下来将朱标的,太子朱标,大明唯一合法的继承人,被后世六百年的人称之为最有权势的太子,也是地位最稳的太子之一。
后世有人调侃说,太子朱标如果穿龙袍造反的话。
你不仅不会反抗,而且还会申请把自己双手绑了,给自己的好大儿送去。
当然,这些说法都在证明一件事,那就是朱标继承大明皇位,是众望所归。
可惜,这位被寄予众望的太子却英年早逝。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奉命巡游长安,想要看看这长安是否合适作为国都来发展。
可惜后来巡游回来以后,就大病了一场,人首接没了。
关于太子朱标的死因,后世也是众说纷纭。
第一个就是他感染了风寒,又因为常年的熬夜批改奏折,身体虚弱,旅途劳累,回来以后首接就一命呜呼。
第二个说法就是,太子坐标其实中了一种慢性的毒药,是太子妃吕氏给下的。
为了给儿子铺路,加上朱标天生就有背咀的病痛,旅途劳累加上毒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