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敬斋随笔
持敬斋随笔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持敬斋随笔 > 第5章 闻笛

第5章 闻笛

加入书架
书名:
持敬斋随笔
作者:
拾趣青春
本章字数:
2936
更新时间:
2025-04-12

清晨早醒,无眠,刷抖音,于首播间听得笛曲悠扬,遂恶寻得全唐诗,补诗词,作《笛赋》记之。

凌晨闻鸡鸣而醒,刷抖音,听得笛声,遂读全唐诗,额儿推窗望月,檐角冰棱正滴落春水,那笛声竟似泛着青铜绿意,袅袅穿过二十西番花信风。案头《李太白全集》被风吹动,停在了"谁家玉笛暗飞声"处。

一管竹笛,仿佛是从楚辞汉赋的字里行间生长出来的一般。那是屈子涉江时腰间所佩的绿竹,是班婕妤团扇上所绘的湘妃泪,历经岁月的沉淀和洗礼,最终凝聚成了这七孔竹笛。

当李太白在洛城春夜听到那悠扬的笛声时,他的心中或许浮现出的是《梅花三弄》的旋律。那笛孔里飞出的梅花,仿佛沾着月光的清辉,轻盈地散入东风之中,转眼间便化作了漫天的柳絮。

而那位醉卧长安酒肆的诗人,在听到这笛声的瞬间,忽然如大梦初醒般坐起。那支穿越了魏晋风流的竹笛,正吹奏着他儿时的回忆,将他带回到碎叶城外的童年时光。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长安的柳色虽然嫩绿欲滴,但终究承载不了陇西的沙尘。那遥远的故乡,那熟悉的乡音,才是他心中真正的归宿。

羌笛何须怨杨柳?那悠悠的笛声,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在王之涣的耳边回荡。玉门关外,一片荒凉,只有那羌笛的声音,在这空旷的沙漠中显得格外凄凉。

这笛声,该是掺着血与铁屑的吧。王之涣不禁想起那些守卫边疆的战士们,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片土地。那笛声,也许就是他们心中的悲歌,诉说着他们的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倦。

凉州城头,那支《折杨柳》的曲子,被无数征人吹奏过。那悠扬的旋律,却在这风沙弥漫的地方,变得如此哀怨。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征人们心中的一滴泪,吹裂了他们的嘴唇,也吹碎了他们的心。

春风吹不度的,又岂止是玉门关呢?那些永远留在龟兹的汉家儿郎,他们的坟头早己长满了芦苇。而这些芦苇,似乎也学会了用胡笳的调子,唱起了那首《敕勒歌》。那歌声,在这寂静的沙漠中回荡,诉说着汉家儿郎们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

酒肆里,醉醺醺的诗人掷笔大笑。他的笑声,在这喧嚣的酒肆中显得如此突兀。他笑的,是自己那破碎的影子,映在那杯葡萄酒里,仿佛也在嘲笑着他的无奈和孤独。

高适笔下的笛声是雪色的。《塞上听吹笛》里飘着梨花瓣般的雪,落在都护的铁衣上。戍楼里的老兵用龟兹乐伎教的指法,把《落梅花》吹成了《关山月》。雪净胡天的春夜,月光在刀刃上流淌成河,不知哪片月色里藏着长安城南的捣衣声?羌笛无风自鸣时,整座燕山都在战栗。

最销魂是李益的受降城。回乐峰前的沙粒分明是千万颗没有归宿的魂魄,在笛声里簌簌滚动。《姑苏行》的婉转遇见霜月便凝成冰棱,刺破多少秋雁的翅膀。征人回首处,北斗阑干南斗斜,不知是塞外的星辰坠入芦管,还是芦管里的乡愁升上了星空?"不知何处吹芦管"七个字,竟把整个盛唐的月色都吹凉了。

今人听笛,总觉不如古人听到的苍凉。《鹧鸪飞》在金属簧片里失了山野气,电子合成器模仿的《牧民新歌》再嘹亮,也吹不出敕勒川的草浪。首到某个雪夜,我在苏州古城的评弹馆檐角,听见穿蓝布衫的老者用排笛吹奏《妆台秋思》。寒星似的音符一粒粒坠入护城河,水面忽然游过南朝乐伎的胭脂,漂来敦煌壁画的璎珞。原来真正的玉笛从未失传,它只是躲在陶渊明的无弦琴里,藏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中,等某个不甘心的人,在月夜推开所有的窗。

晨光微露时,笛声化作白鹭飞去。案头诗集又翻到岑参的"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忽然明白,唐诗里的笛声从来不是乐器,而是山河断裂的声音,是乡愁在骨缝里生长的疼痛,是月光在刀刃上开出的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