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芸:王者浴血
众生芸:王者浴血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众生芸:王者浴血 > 第三章:政坛搞事我最行

第三章:政坛搞事我最行

加入书架
书名:
众生芸:王者浴血
作者:
历史的搬运工
本章字数:
7418
更新时间:
2025-04-19

1.裴子野:历史是一面照妖镜

浮沉浪,似人潮,半点不由人。

对于再次的下岗,裴子野表现的很淡定。

一日三餐的口粮还不缺,没必要急成热锅上的蚂蚁。

有官当,那就安心地做好秘书的工作。

在其位,谋其政,写好自己的官样文章。

没官做,那就在家看书写文章。

断酒肉,少应酬,弄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历史的故事看多了,人就不计较了。

有啥好计较的,人还能搞得过老天不成?

王侯将相、贩夫走卒,都是为了一口饭而奔波。

什么天下无敌,什么加官进爵,都是谋一碗饭钱。

努力提升自身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才是最大的胜利。

从南齐到南梁,血腥的故事发生的太多。

一个小小的秘书郎,阻挡不了历史曲折前进的马车。

不过是仗着有些个文采,混一口饭吃而己。

所有的才华,不过是无聊的消遣。

当寻常的烽烟,照进历史的寒月如牙。

转角遇见的不可放弃,依旧是心头的白月光。

所以,裴子野才不愿意高歌猛进。

怕辜负了时光里,那无可取代的轻松和潇洒。

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才会对无休止的欲望无动于衷。(完)

2.唐邕:才华是华丽的衣裳

国是君王的,家是臣下的。

唐邕非常清楚这点,所以很认真的干活。

对于高洋的指令,那是言听计从。

高洋说打猎,他就准备好车马。

高洋说喝酒,他就安排好饭局。

特别是高洋外出打仗,必定会带着唐邕。

因为唐邕善于计谋,而且度势极准。

高洋非常欣赏唐邕,给了他很多的赏赐。

臣下的帽子是君主给的,唐邕心里这点逼数还是有的。

所以作为臣下的,要多干活,少说话。

正是凭着出色的眼力劲,在高欢死后唐邕继续为高演服务。

在高演的手下办事,唐邕更是游刃有余。

不仅上下的关系,疏通的妥妥的。

就连用兵打仗,都可以亲自出马了。

唐邕同样知道,凡事是有一个度量的。

特别是当臣下的,一定要有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否则,和君主的关系再好,也不过是个“马屁精”。

识时务者为俊杰,投降北周的唐邕依然混得风生水起。

靠的就是自身能力强,技术好。

要写文就写文,要打仗就打仗,啥活都不挑。

这样的复合型选手,才是政权交替中的“不倒翁”。(完)

3.韦孝宽:借刀杀人的好计谋

三人成虎,谣言可以杀人。

端坐在偏厅的韦孝宽,一人饮酒微醺。

自从,北齐斛律光要攻过来的消息传播开来。

他己经连续几个晚上,没有好好睡觉了。

君上六神无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紧急会议一天开三个,找他们商量对策。

臣下交头接耳,阿谀奉承中藏着狡诈和贪婪。

似乎,等待着树倒猢狲散,重新起灶台。

韦孝宽在朝堂,知心的同僚并不多。

这与他做事的风格,以及对事情精准的研判有关。

他从来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的君上。

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从中规避风险。

斛律光是北齐名将,一旦杀过来后果不堪设想。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斛律光没办法出征。

想要永绝后患,最好的办法就是用离间计。

想到此,韦孝宽心里便有了主意。

功高盖主,向来是当臣子的大忌讳。

高欢,就是韦孝宽想要借的那把屠龙刀。

那就像黄巢那样,弄些小纸条。

教天桥底下的小乞丐,分成九段不停地说。

韦孝宽喝下一杯酒,露出得意的笑容。(完)

4.温子昇:诗文不敌官场屠刀

不吹牛逼的说,温子昇很会写文章。

他写文章的水平,甚至超过了沈约和任昉。

在当时的北魏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是这么个彪炳文坛的人物,却死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原因在于,他那一手比刀子还快的笔杆。

如果他不死,那可能死的就是想杀他的人。

元瑾为什么要作乱,绝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知道内幕的人有很多,但没有一个人敢轻易点破。

那日温子昇借酒三分醉,在好友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

好友为了升官,首接把这件事告发到高澄那边去了。

倒霉的温子昇就被关进了大牢,等待秋后问斩。

温子昇也想过申诉,但他的笔从来不饶人。

连申诉的文辞,都犀利无比,看得典狱长首呼“卧槽”。

温子昇也想过屈服,但他听到背叛他的好友成了红人。

忍不住在大牢里,将高澄骂的猪狗不如。

住在荒郊野外,尚且有鸡犬之音层出不穷。

更何况小小的大牢,怎么可能没有隔墙之人。

诋毁高官的罪名,又被按在温子昇的脑袋上。

他就这样老实不客气的,去见了阎王。

温子昇到了地府,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成了阎王殿里的红人。

在十八层地狱里连番讲学,广受好评,那些自然是后话。(完)

5.游肇:御赐的名怎能更改

风水轮流转,但骨头不能软。

面对髙肇的无理取闹,游肇据理力争。

游肇的名,是高祖拓跋宏所赐。

怎么可以因为髙肇权盛,就随便更改呢。

虽然世宗元恪,连自己的姓氏都轻易改掉了。

但那也是在高祖的授权下,迎合汉族的一招好棋。

那是为了北魏统治,怀柔政策的必要一步。

而自己改名,那不是为了国家好。

只是某些权贵,自以为是的简单想法。

所以游肇做了“强项令”,拒绝不合理的诉求。

元恪也明白,只要游肇不认可,他是不会去强迫的。

毕竟,江山还是北魏的,这个大前提。

至于东风压西风,还是西风压东风,那都无所谓。

管他东西南北方,只要都是元恪掌控的。

任何一缕风,都是手中的飘扬写意,运筹帷幄。

游肇自然明白,骨头的根本,是自己的无欲无求。

所以,他从来不参加任何高规格的宴请。

他也没有任何的小圈子,不参合任何的讨论活动。

更多的时间,他埋首于经史以及《苍》、《雅》、《林》等学说。

与其和那些机会主义者,坐在一起哔哔哔。

不如一杯清茶,独个人对着痰盂嘘嘘嘘。(完)

6.冯宝:岭南之事有难易乎

岭南之事有难易乎,一切靠冼夫人定夺。

身为高凉太守的冯宝,想要平安着陆。

着陆的前提条件,是汉人、俚人、獠人三者和平相处。

冼英作为俚族首领,是冯宝最佳的选择。

当冼英看上了冯宝,冯宝也不想错过机会的时候。

一拍即合,不仅仅是爱情,还有达成目的的政治联姻。

所以,冯宝不再执着于权贵,选择于稳中求进。

想要稳步发展,第一步就是要让俚人和獠人知书达理。

在这一点上,冯宝可谓是煞费苦心。

不仅自费掏腰包,在高凉郡内开办了士林学馆。

还聘请有学问的汉人传授知识,自行督导学科成绩。

对于整日不思进取的俚人和獠人,按规定执行复读制度。

谁没拿到小学毕业证书,就要把学校坐穿。

同时,还他命人传授俚人和獠人耕织技术。

让孤陋寡闻之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冯宝还亲自开坛讲学,集中向俚人和獠人传授汉人的先进文化。

同时,深刻剖析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弊端。

让俚人和獠人,不敢随便他雷池一步。

无所谓懂,或者不懂,时光都只剩评比这一项。

这一切,都如探囊取物般简单。

因为只有选择题,没有比知道答案更加容易了。(完)

7.郭祚:为太原郭氏的荣耀

努力,加油!

郭祚对着茫茫的湖水,喊出响亮的口号。

这里不是澎湖湾,但有外婆家的味道。

这里没有鱼虾蟹爆出来,但有一阵晚风吹过。

这里也没有白浪逐沙滩,但还有乘风破浪的勇气。

郭祚的目标,不仅仅是星辰和大海。

还有超越前人,在建功立业方面的责无旁贷。

不管时光和岁月怎么流逝,心中的梦想永远不会改变。

那就是找回郭氏家族的尊严,以及逝去的荣耀。

太原郭氏,曾经是多么响亮的名号。

努力的少年,从来不惧怕暂时的搁浅。

明确了方向,脚下的路才能一步一个脚印。

襟怀天下,需要运筹帷幄的实力和能力。

而兵法是决胜的基础,实践是达成的手段。

所有从书本中来,又去到烽火与将台。

做人生的主宰,更要做君主手中的王牌。

作为中书博士,他给君主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让君主的霸权,得以伸张。

作为吏部尚书,他任人唯贤防止阶层固化。

让投机分子,没有机会结成裙带联盟。

一切,为了太原郭氏的荣耀!(完)

8.李崇:定边干部要有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定边干部的李崇,为什么受人爱戴。

不是因为他官职高,长得帅。

而是因为他有思想,有办法,能够解决问题。

定边干部不是皇亲国戚,出门镀个金就回去高升了。

而是一件苦差事,弄得不巧一辈子都留在边区。

李崇没有关系,所以只有把手上的活做好。

要做好活,就必须要动脑子,尤其是在外面。

做的不好不仅下面人会嘲笑,连老百姓都会掀桌子。

在兖州,他发现城外的盗贼特别多,经常过来骚扰。

于是命人建了鼓楼,哪里有盗匪,当地的百姓就双槌击鼓。

自此,兖州的盗贼再也没有出现过。

在寿春,他发现当地人不仅不长寿,而且常生病。

于是命人挖通了来自八公山的山泉水源,说是上天的恩赐。

老百姓喝了山泉水,变得长寿了,都感谢李崇。

在定州,他发现一桩流民诈死逃避劳役案。

经过几个月的盘查,对尸体进行检验。

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属下都觉得他很神奇。

李崇的一生,历经北魏三帝,治理八州,五拜都督将军。

这些写在李崇功劳簿上的成绩,令人拜服。他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更值得我们学习。(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