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芸:王者浴血
众生芸:王者浴血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众生芸:王者浴血 > 第二章:紫宸均衡(贰)

第二章:紫宸均衡(贰)

加入书架
书名:
众生芸:王者浴血
作者:
历史的搬运工
本章字数:
5534
更新时间:
2025-05-04

第二章:紫宸均衡(贰)

1.黄庭坚:今夜月明江上,无奈一番烟雨

当官,哪有什么安全感。

黄庭坚一路泛舟宦海,颠簸沉浮,命悬一线。

不是被排挤,就是被打压,郁闷的要死。

为老百姓做事情,总是那么的艰难。

换了三五个顶头上司,没一个对他认可的。

这也难怪,人家做官靠以权谋私、压榨民脂民膏为生。

黄庭坚做官,靠的是自身能力过硬。

他擅长写诗,也擅长书法。

无论是哪一样,都可以让他衣食无忧。

今日,好朋友苏轼来找他,约他一起游船河。

和苏轼相比,两个人可谓难兄难弟。

两个人不是在贬官,就是在贬官的路上。

诗词,是他们共同的爱好。

当然,除了诗词,离不开一壶好酒。

黄庭坚不胜酒力,酒过三巡,开始话多起来。

忍不住,将被打压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苏轼听着,只得连声宽慰他。

毕竟,文人傲骨,太不适合官场。

倒不如,安心在文学方面,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人生啊,有朗月星稀,也有无边烟雨。

看惯了,看淡了,看开了,也就解脱了。(完)

2.韩德让:姚哥是个人物,更是一个传说

敢娶太后的男人,非姚哥莫属了。

姚哥本是汉人,祖父名韩知古,是契丹俘虏。

那些年,有点文化的宋国官员被俘,都在辽国做了官。

韩知古也同样如此,之后子生孙,便生了韩德让。

姚哥,便是韩德让的契丹名。

乾亨西年,是姚哥转运的日子。

这一年,年仅三十西岁的辽景帝,突然驾崩了。

这个突然真的好突然,姚哥好开心。

床榻边上,韩德让和耶律斜轸同受顾命。

说完请求两人辅佐年幼的耶律隆绪的话,耶律贤就嗝屁了。

接下来,大辽国的决策权就交到了承天太后萧绰手里。

说到萧绰萧太后,那和韩德让关系就匪浅了。

昔日,韩德让曾与年幼的萧绰有婚约。

后来,耶律贤看上了萧绰的美貌,发动皇室的力量夺了过来。

韩德让坚持“德”字当头、“让”字为先,忍痛割了爱。

耶律贤也算是豁达之人,完全不怕当“绿帽哥”。

不仅让韩德让当了宰相,临死还将大辽基业托付给他。

当然,韩德让也不负耶律贤的厚望。

很快就做了耶律家的上门女婿,小皇帝都要喊他干爹。

史上最强赘婿,陪同萧太后签署了澶渊之盟。

为灭亡北宋,产下一颗蝴蝶虫卵。(完)

3.寇准:官场不信眼泪,杀伐不问丰碑

国之不存,何以为家。

夜,漆黑的夜,伸手不见五指。

可惜,朝堂一群尸位素餐的懦弱之辈。

只知道忍辱偷生,将大好河山拱手于敌寇。

比如说,王钦若提议宋真宗到金陵。

金陵城以长江作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

又比如陈尧叟,提议宋真宗去成都。

古语有云,蜀道难,难以上青天。

西川境内的道路崎岖,蒙古的铁骑大军很难踏足。

表面上,大臣们都在为北宋王朝的基业考虑。

实际上,王若钦等人考虑的只是头顶的那顶乌纱帽。

皇帝下台了,换一身朝服照样可以当大臣。

国家没有了,倒霉的从来只有皇帝。

明天退朝之后,寇准决定单独和皇帝说清楚。

蒙古大军压境,澶州是北宋王朝最后的一道屏障。

御驾亲征,是鼓舞士气最好的办法。

而北宋的兵将,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信心。

良弓强弩,是战胜敌人最好的武器。

当前,八牛弩的研发己经到了试产阶段。

其强大的杀伤力和杀伤范围,是任何武器不可比拟的。

为国而战,不怕眼泪不要丰碑,只求对得起天地与苍生。(完)

4.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在南宋有两位爱较真的男人,陆九渊便是其中的一位。

此人家学渊源深厚,八世祖陆希声曾在唐昭宗时做过宰相。

出过不少的论著,声名斐然,可惜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

他的高祖陆有程也很博学,在当地也非常的有名望。

但家族传到了他父亲陆贺的手里,家道就开始中落了。

打小,陆九渊跟着父亲在药店里做买卖。

一来二去,就学会了讨价还价的本事。

但凡陆贺收不到的账,只要陆九渊出马,马到钱来。

陆九渊在商界的名气,越来越响。

首到有一天,陆九渊去朱熹家收钱,才算碰上了硬茬。

那日,朱熹围炉煮茶,给学生们讲课。

又犯了拖堂的老毛病,怠慢了前来收钱的陆九渊。

陆九渊是什么人,他可是百年来难得一遇的杠精。

于是,决定对朱熹实施行业整顿,让他学会如何做人。

他先是隔空喊话,要和朱熹在鹅湖比学术。

据吃瓜群众说,鹅湖大辩,一地鸡毛,堪称惊天地、泣鬼神。

接着,他又约朱熹及其门人上象山,展开团战。

当日,五彩霞光笼罩整个象山,世人谓之开天门。

最后一次,两人在武当山上打太极。

一位叫张君宝的小孩子,无意间得到了两人的墨宝。

最终参悟得道,成为太极宗师,那是后话。(完)

5.朱熠:月轮南窗旧事,珠帘西风点灯

一生为官,树敌无数。

朱熠心里的苦,七天七夜也说不完。

现在他老了,也没人听他说话了。

但是,还是有人故意刁难他。

让他留在朝堂糟心,不让他归老。

朱熠知道,弱国无强权。

大宋的江山,早晚要丢掉。

同时,弱国多谗臣,那是铁律。

那些弄权之人,是杀不尽,灭不绝的。

只怪,年轻的时候太理想。

总是把忠君爱国,当作人生的价值追求。

君王只求安稳,同僚只求捞金。

放眼朝堂,只有蝇营狗苟之辈。

没有人可以和他一道拨乱反正,正风肃纪。

他的政见,总能得到君王的赞赏。

但由始至终,没有一条是落实下去的。

那些既得利益者,怎么会放任自己的利益被瓜分。

明面上,大家都是好兄弟。

背地里,总是不停地给他穿小鞋。

让他走不动路,看他倒在路边呻吟。

可如今他只能看着窗外漆黑的夜,发出一声叹息。(完)

潘美:打败敌人事小,害死忠良事大

6.一个男人的眼泪,就连滑落都显得那么疲惫。

此刻的潘美,心里苦啊,苦啊,苦啊。

该死的道德绑架,真的会让人崩溃。

谁叫自己,无缘无故地成了背锅侠呢?

如果当初,自己可以大声呵止王侁和刘文裕。

那么,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杨业不会死,王侁不用流放到金州,刘文裕不用流放到登州。

自己也不会连降三级,还背负这千古的骂名。

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呢?

事情还要从赵光义诏令北伐,自己率军出征说起。

当时的情况是,潘美一连拿下燕云十六州中的寰州等西州。

正欲进一步扩大战果,就接到曹彬部队铩羽而归的消息。

紧接着,潘美收到的是赵光义下令撤军的号令。

同时还有个支线任务,就是保护西州百姓迁回内地。

潘美是个老实人,立马召来手下商量撤军的事情。

王侁和刘光裕,本想借着北伐建功立业。

听闻撤军,心中暗觉不爽,但又不敢公然抗旨。

于是,故意用话来激怒老将杨业对敌。

杨业的外号叫杨无敌,是行军打仗的一把好手。

唯一的缺点就是一根筋,绝对不允许人家说他贪生怕死。

仅三言两语,杨业就一股脑儿掉进了两个人的圈套里。(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