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王莽篡汉以后,脱古改制,大兴复古之风,使得社会一片混乱,而后又对内大兴土木,挥霍无度,对外大肆发动战争,致使爆发了农民起义。
在古代,其一直是被认为是逆臣、巨奸,到了近代胡适胡适之先生则评价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而后,光武中兴,再兴炎汉。因迁都洛阳为了区分则称之为东汉、后汉。
……
东汉,汉灵帝光和六年(公元前183年)
汉灵帝刘宏为了平衡朝政,召回了时任益州刺史的李氏第二十二代家主李霓,令李霓为司徒,意图借李氏之手来抗衡太傅袁隗所代表的汝南袁氏。
……
后人燕寻有诗《燕寻杂诗·颂·汉末》云:“秋风过,金乌坠,已落咸池旁,卫霍已随烟云去,徒留后人往。昆阳战,再兴汉室,以定四百基业,转瞬间,在回首,又见狼烟起,西羌,北胡,关内外尽见黄巾起,曾记否,代汉者涂高。”
话说这李霓初举孝廉,后辟为丞相府中,随后官至黄门侍郎、颍川太守、徐州别驾、侍中、益州刺史,而今不过四十便已为至三公,由此可见三大家族的势力。
时人将弘农杨氏、常山李氏、汝南袁氏合成为三大家族,此三家皆世代居三公之位,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众世家皆以其为首。
时李氏有俊杰二人世人称之为常山双龙,即李霓之子李霁字介月,李霓兄子李颖字文召。
只是李霁年幼曾寄养在民间,由此亲近平民百姓,厌恶世俗规矩,其生性潇洒放荡,流浪于世俗之间,不理族事,不仕官场,如今又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然而其兄李颖则与他大大相反,其自幼便有贤德之名,九岁时其父病重,其衣不解带跪侍床前,三日不曾合眼,后其父死,李颖遂守孝十年,期间,三年不发一语,四年不食一荤,由此名动天下而举孝廉。(别问我离不离谱,汉朝以孝治国,可以理解为孝顺的人好做官,世家嘛为了名声,类似的例子多的是,至于有多少水分,谁知道呢,汉朝历史不还有一个守孝二十七年的嘛)
李颖后仕黄门侍郎,与袁、杨二家年轻子弟相交甚密,去岁袁绍新认了个沛国曹家的小弟,三人正闹的火热,是洛阳有名膏粱子弟。
没有意外的话,将来的三公注定是李霁或李颖、袁术或袁绍、以及杨家,至于那个梦想着征西将军的曹操,他一个阉宦之后也配?到时候有一个一地大员的官当当就不错了。
对于这种出身阉宦的世家,其他官宦家族素来是瞧不起的,尤其是曹操、曹嵩这两代,想要脱离阉宦,挤入士人中,更是两面不讨好,为天下氏族所厌弃。
李霓在洛阳府中喝退了下人,长出了一口气,慢慢地思索当前的局势。
随着世家与皇权对权利的争夺越来越激烈,皇帝刘宏不得不另想办法。
于是太平道诞生了,在皇室的推波助澜下开始迅速发展,其中张角自号大贤良师,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下笼络了不少穷苦百姓,当然口号的意思并不是改朝换代,而是扶天子,改正朔。(引用卡纸大寨主的观点)
不过嘛,他们注定是权利争夺的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