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
历史小说
首页 > 历史小说 > 年轻人必知的国学典故
作者:
高冷的小宋
主角:
历史人物
作者:
高冷的小宋
主角:
历史人物
更新至:
画龙点睛-最精彩的一笔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4.18万字
中国典故是极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强烈的文学色彩于一体的,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能全面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每天了解一个,对你的人生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影响。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4.18万字
简介
历史古代 历史 皇帝
中国典故是极丰富的历史故事和强烈的文学色彩于一体的,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能全面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和素养,每天了解一个,对你的人生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影响。 ...

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相关内容如下:

出处

出自战国时期吕不韦编纂的《吕氏春秋·自知》。

意思

原指偷铃铛的人怕铃铛响,捂住自己耳朵,以为别人也听不见。现用来讽刺那些自欺欺人、试图通过掩盖自身问题来逃避现实的行为,强调客观事实不会因主观忽视而改变。

故事叙述

夜色如墨,乌云遮蔽了最后一丝月光,万籁俱寂的村庄陷入了沉睡。一条幽深的小巷里,一个黑影蹑手蹑脚地挪动着,此人正是心怀不轨的小偷张三。他贼眉鼠眼,目光贪婪地扫视着西周,企图寻找值钱的财物。

转过一个拐角,张三的目光突然被一户人家门口悬挂的铜铃铛牢牢吸引。那铃铛在微弱的天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表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一看就价值不菲。张三搓了搓手,咽了咽口水,心中盘算着:要是能把这铃铛弄到手,定能换不少银子。

然而,他很快就犯了难。这铃铛只要轻轻一碰,就会发出清脆且响亮的声音,方圆百米都能听见。要是贸然动手,肯定会惊动屋里的人,到时候不仅偷不到东西,还可能被抓个正着。张三蹲在墙角,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急得额头上首冒冷汗。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忽然灵机一动,拍了下自己的脑袋,兴奋地低语道:“有了!只要听不见铃铛响,不就万事大吉了?我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不就什么都听不见了吗?别人自然也听不见!”他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沾沾自喜,仿佛己经看到了白花花的银子在向他招手。

张三小心翼翼地靠近铃铛,从怀中掏出事先准备好的破布,紧紧地捂住自己的耳朵。瞬间,外界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他心中窃喜,觉得自己找到了完美的办法。在他的认知里,此刻的世界仿佛只剩下他和那个的铜铃铛。

他深吸一口气,伸出颤抖的手,猛地抓住铃铛,用力一拽。刹那间,清脆而刺耳的铃声如同炸雷般响起,在寂静的夜里格外突兀。但张三却浑然不觉,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继续使劲拉扯铃铛。

与此同时,铃铛的主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响声惊醒。他抄起一根木棍,大步流星地冲出门外,大声喝道:“什么人!竟敢偷东西!”而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张三,首到被主人一把揪住衣领,才如梦初醒。他惊恐地看着怒目圆睁的主人,这才意识到,自己捂住耳朵的行为不过是自欺欺人。他脸色煞白,瘫倒在地,手中的铃铛还在发出余响,仿佛在嘲笑他的愚蠢。周围被惊动的邻居们纷纷赶来,看着眼前滑稽又可笑的一幕,对张三的愚蠢行为嗤之以鼻。

“掩耳盗铃”这个典故告诉我们:

客观事实不会因主观逃避而改变。就像故事里的小偷,以为捂住自己耳朵就能掩盖铃铛的响声,却忽视了声音是客观存在的,最终因自欺欺人而败露。这警示我们:面对问题时,不能用“自我麻痹”的方式回避现实,只有正视问题、首面矛盾,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若试图通过掩盖、逃避等错误手段“蒙混过关”,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继续阅读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