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我为扶苏师
大秦:我为扶苏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秦:我为扶苏师 > 第20章 大秦经济初解:钱与物

第20章 大秦经济初解:钱与物

加入书架
书名:
大秦:我为扶苏师
作者:
丶绯绯绯月
本章字数:
5824
更新时间:
2025-07-02

回到清风院后,扶苏对林晚的新学充满了更多期待。

宫外之行,让他深刻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以及深入民间、了解实际情况的重要性。

在经历了外界的议论和父皇的赞许后,他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更加积极和坚定。

今日的学堂,林晚没有拿出器械,也没有铺开地图,而是案几上摆放了几枚秦朝的方孔圆钱(半两钱),以及一些粟米、布匹、刀具等实物或代表性物件。

“长公子。”林晚拿起一枚半两钱,在指尖轻轻转动。

“今日,我们来聊聊大秦的‘钱’,聊聊陛下是如何用‘钱’来治理这个庞大帝国的。”

“钱?”

扶苏拿起一枚铜钱,在他看来,钱就是买卖东西的工具,是官府征收赋税的凭证。

他从未想过,这小小的铜钱,竟与治国如此紧密相关。

“长公子可曾想过,为何这天下间,买卖东西要用钱,而非首接用粮食换布匹,用布匹换刀具?”林晚问道。

扶苏想了想:“若没有钱,便要找到正好需要粮食,且手里正好有布匹的人,才能交换。若要换刀具,又要找到需要布匹,且手里有刀具的人……太过麻烦。”

“长公子说得极是。”林晚赞许道。

“这就是‘以物易物’的弊端。它需要交换双方的需求正好吻合,否则便无法完成交易。这在部落小国时尚可,但如我大秦这般广袤的帝国,物产丰富,人口众多,若是依旧以物易物,天下间的交易将难以为继,互通有无将极为困难。”

他拿起铜钱:“钱,便是解决这个难题的‘通用之物’。它本身或许不能吃不能穿,但天下人都认可它的价值,愿意用自己的物产去换取它,再用它去换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钱,便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林晚解释道。

“就像我们用尺子衡量长度,用斗衡量体积一样,钱便是衡量一件东西值多少的尺度。一件布匹值多少钱,一石粟米值多少钱,一把刀具值多少钱,有了钱,便能清楚地比较不同事物的价值。”

“父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扶苏说道。

“这铜钱的形制和重量,天下皆同。在边疆时,我便深感统一货币的便利,无论是军需采购还是发放军饷,都比以前六国混乱的货币方便多了。”

“长公子能体会到这层便利,便是看到了统一货币的巨大作用。”林晚点头。

“这统一的货币,不仅便利了民间的交易,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掌控。”

“如何加强掌控?”扶苏好奇道。

“首先,赋税的征收。”林晚拿起笔,在纸上写下“赋”字。

“官府向百姓征收粮食、布匹等实物,也征收货币。有了统一的货币,官府可以更方便地核算和调动税收。例如,某个地方粮食丰收,可以多收实物;某个地方商业发达,可以多收货币。再将这些货币调往需要粮食的地方采购,或者调往边疆作为军饷。”

“其次,国家的开支。修建驰道、长城,建造宫殿,供养官员军队,都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林晚指了指那些实物。

“如果都要靠官府首接征发实物,过程繁琐,容易损耗,也难以精确控制。但有了钱,官府可以首接用钱去市场上采购所需的物资,雇佣所需的工匠民夫。这样效率更高,也更灵活。”

“再者,对市场的管理。”林晚拿起铜钱。

“钱的流通,便是市场的血液。官府可以通过控制钱的铸造(铸币权)、钱的价值,来影响市场的运行。例如,如果市场上铜钱过多,物价可能会上涨;如果铜钱过少,交易便会困难。当然,这些是更深奥的道理,我们日后再谈。”

“林师,这钱……既然是‘通用之物’,为何它的价值不会改变呢?”扶苏疑惑道。

“例如,今日一枚铜钱能买一斗粟米,来日也能吗?”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长公子!”林晚赞许道。

“这便涉及到了‘钱的价值’。秦朝的货币以铜铸造,铜本身便是稀缺且有价值的金属。所以,一枚铜钱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它所含的铜的价值。”

“然而,钱的价值并非一成不变。”林晚进一步解释。

“它还会受到市场上物产多寡的影响。例如,如果今年粟米大丰收,市场上粟米很多,那么一枚铜钱或许就能买到不止一斗粟米。反之,如果遇上灾年,粟米稀缺,那么一枚铜钱可能就买不到一斗粟米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价’,物价会随着物产的丰歉而波动。”

他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了货币的金属价值属性和购买力受市场供需影响的初步概念。

“所以,国家统一货币,保证铜钱的成色和重量稳定,便是保证了这个‘尺度’的基本稳定,不至于随意变动,影响交易和百姓的生活。”

“林师,那除了铜钱,还有没有其他的钱?”扶苏问道。

“秦朝以铜钱为主。”林晚答道。

“但在某些大额交易或特定场合,也可能用到金或银(若秦朝有)。金银更为稀有,价值更高,就像铜钱是衡量普通物产的尺度,金银便是衡量更贵重之物的尺度。不过,在日常百姓生活中,铜钱是最常见的。”

他拿起布匹:“除了这些金属铸造的钱,在一些边远地区,或者特定的时期,可能还会以其他大家都认可的物产作为交易媒介,例如布匹、盐巴,甚至一些珍稀的贝壳或玉石。但在大秦腹地,统一的铜钱是主要的流通货币。”

“林师,您之前提到,钱能够衡量万物价值,也便利了国家的开支和赋税。那国家如何知道自己赚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呢?”扶苏问道。

他联想到自己在边疆核算粮草时遇到的困难。

“长公子问到了关键处。”林晚笑道。

“这就是‘核算’与‘记录’的重要性。国家需要有专门的官吏,负责记录每一笔赋税的收入,记录每一笔开支的去向。这便是国家的‘账本’。”

“然而,传统的记录方式(竹简、木牍)和计算方法(算筹)都比较繁琐,容易出错,也难以进行复杂的统计和分析。”林晚指了指他们常用的纸和炭笔。

“运用我们学过的新的数字和算术方法,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记录和核算国家的收支。知道收了多少,花了多少,花在了哪里,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国家是否‘盈余’还是‘亏空’。”

“盈亏?”扶苏第一次听到这个词。

“盈,便是多出来的意思。”林晚解释道。

“国家的收入大于开支,便有盈余。盈余可以用来储存粮食,储备物资,用于未来的建设和应对不测。亏,便是少了的意思。国家的收入小于开支,便是亏空。长期亏空,国家便会入不敷出,难以维持。”

他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比喻:“就像一个农户家庭,如果一年收的粮食(收入)比一家人吃用(开支)的多,就有盈余,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荒年。如果收的粮食不够吃,甚至还要借债,那便是亏空了。”

“治理国家,也如同治家一般,需要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便要知道自己收了多少,花了多少,是否盈余,是否亏空。”

林晚看着扶苏:“所以,理解什么是钱,钱是如何流通的,国家如何通过钱进行收支,以及如何核算盈亏,是治理一个国家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学问之一。这便是我们今日要讲的第一部分。”

扶苏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

他开始意识到,原来小小的铜钱背后,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道理,与国家的运行息息相关。

他对自己以往对“钱”的认识,感到有些浅薄。

在接下来的课程时间里,林晚可能还会结合具体的秦朝例子(例如,修筑某个工程的预算、某个郡的赋税收入等),让扶苏运用新的算术方法,进行简单的收支计算和盈亏判断。

而这些关于“钱”和“盈亏”的初步经济概念,也将在无形中,为扶苏打开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他开始从经济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他即将继承的帝国。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