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院中,第二部分的经济课继续进行。
案几上,除了铜钱,还多了一些秦朝常见的商品样品,如麻布、陶罐、铁犁头等。
“长公子,上一堂课我们聊了钱,知道了钱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也是国家收支的工具。”林晚指着这些商品说。
“那么,这些钱和物,是如何在百姓之间,在百姓与国家之间流动的呢?”
扶苏想了想:
“百姓将自己的物产,如粮食、布匹,拿到市集上卖给需要的人,换取钱。再用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如盐巴、铁器。官府则向百姓征收赋税(实物或钱),再用收上来的钱和物去雇佣人、采购物资。”
“长公子说得极是。而这些百姓进行买卖、互通有无的地方,便是‘市场’。”林晚点头,拿起布匹和陶罐进行演示。
“市场的本质,便是需求的交换。农人需要陶罐来盛水盛粮,陶匠需要粮食来养活家人。在没有钱的时候,他们需要首接找到对方进行交换。有了钱,农人可以将粮食卖给任何人换取钱,再用钱去市集上买陶匠的陶罐。陶匠也是如此。”
“钱,让交换变得更加便利和广泛。”林晚继续讲解市场的概念。
“它使得不同地方、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连接。咸阳的丝绸可以卖到边疆,边疆的皮货也可以运到咸阳。南方的粮食可以运到北方,北方的盐巴可以运到南方。”
“这便是‘贸易’的基础,也是陛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的深远意义所在。”林晚强调道。
“统一的道路(驰道)、统一的文字、统一的货币,如同打通了帝国的筋脉,让货物和信息可以更顺畅地流通,使得更大范围内的市场得以形成和繁荣。”
“市场有什么用处呢?”扶苏问道。
“除了让百姓方便买卖,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
“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林晚语气郑重。
“首先,市场能够调配物产。某个地方粮食丰收,价格便会相对低廉。其他地方缺粮,商人便会将多余的粮食运过去卖,赚取差价。这样,粮食便从富余之地流向了紧缺之地,避免了浪费和饥荒。这比官府首接调运要灵活得多。”
“其次,市场能够激励生产。农人种的粮食能卖出去,陶匠烧的陶器能卖出去,他们便有动力去生产更多、更好的东西。如果东西卖不出去,他们就不会再生产了。”林晚用简单的话语解释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获得更多收益,会想办法改进工具,提高技艺,生产更受欢迎的商品。这便是市场带来的活力和进步。”
“再者,市场是国家了解民情和管理经济的重要窗口。官府可以通过观察市场上的物价波动,得知各地物产的丰歉、百姓的生活状况。”林晚指着案几上的铜钱。
“官府也可以通过征收市场交易的税赋(例如,对商人的税收),获得重要的财政收入。”
“林师,我在咸阳城走访时,看到市集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也有官吏在市集上巡逻,维持秩序。”扶苏回想起宫外之行见闻。
“那便是官府在管理市场吗?”
“正是。”林晚点头。
“任何市场都需要规则和管理。没有规矩,便会混乱,出现欺诈、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等行为,最终会损害所有人的利益,破坏市场的信任。所以,官府需要制定法律(例如,秦律中对度量衡不准、欺诈的惩罚),设立官员(如市吏),来维护市场的秩序和公平。”
“国家的管理,就像修建水渠,既要引导水流(鼓励交易流通),又要防止洪水泛滥(防止混乱和弊端)。管理得当,市场便能繁荣发展,惠及万民;管理失当,则可能导致混乱、停滞甚至崩溃。”
林晚拿起铁犁头:“例如,如果国家对铁器实行严格管制,不许百姓私下买卖或制造,铁犁头的价格就会很高,农人买不起,便无法提高耕作效率。但如果完全放任,任由不法商人制造劣质铁器,损害农人利益,同样会破坏农事。”
“所以,如何制定合理的法律和政策,既能鼓励市场的活力,又能有效防止弊端,是治理经济的一门大学问。”
他看着扶苏:“长公子,陛下统一六合,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大市场。这是父皇的伟大功绩之一!让天下物产得以互通,让百姓交易更为便利。然而,如何让这个巨大的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地运行,如何防止其中的弊端滋生,如何让市场的活力真正惠及最广大的百姓,便是长公子未来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林师,儿臣在咸阳市集上,也看到有些商人似乎非常富有,而有些百姓却非常贫困。”扶苏提出了他在宫外观察到的现象。
“这是否与市场有关?官府是否应该限制商人的财富?”
“长公子观察得很敏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林晚收起笑容,神色变得认真。
他知道扶苏触及了古代社会一个普遍的矛盾——重农抑商的政策背景下的贫富分化。
“市场的运行,确实可能导致财富向少数善于经营的人手中集中。”林晚解释道。
“这就像水流一样,总会向低洼处汇聚。商人通过买卖赚取收益,如果他们聪明勤奋,又有机会,便可能积累大量财富。而农人受制于土地和天时,
收入相对固定且艰难。”
“陛下奉行‘重农抑商’之策,便是看到了商业的逐利性可能对农业生产和国家稳定造成冲击,担心商人囤积居奇、扰乱物价、甚至兼并土地,动摇国家根基。”
他分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考量:“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业这个国家的基础,也限制了商人的势力,维护了统治的稳定。然而,它也有弊端。”
“弊端何在?”扶苏追问。
“如果过度压制商业,市场的活力便会被削弱。”林晚说道。
“物产难以有效地流通,各地之间的互通有无就会受阻。百姓除了种地,难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那些善于经营、本可以创造更多财富的人,他们的才能也会被埋没。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引导扶苏思考:“所以,问题不在于商人是否富有,而在于这种财富的积累是否是通过正当的方式获得?是否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以及,国家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既能鼓励正当的商业活动,让物产更有效地流通,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又能防止商人过度逐利、囤积居奇、兼并土地,以及利用财富影响朝政?”
“这需要我们对市场的运行有更深入的理解,需要更精密的法律和管理手段。这便是我们日后讨论经济制度改革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一章的课程,让扶苏对“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他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买卖物品的地方,而是看到了它在调配物产、激励生产、连接不同地区等方面的重要功能。
他也开始思考国家对市场的管理方式,以及市场运行可能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
林晚用浅显易懂的比喻和分析,为扶苏勾勒出了大秦经济体系的轮廓,也为后续更深入的经济制度改革讨论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