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
急诊科值班室里,沈知夏缩在角落的座位上,手里紧紧攥着手机,屏幕亮着一封邮件。
【Journal of Rural Medie】
您的论文《偏远地区特有疾病诊疗实践与数据建模分析》己通过审核,将于下月刊发。
她目光死死钉在那几行字上,看了一遍又一遍,手指下意识地着屏幕边缘。
昨晚连着上了十二个小时的班,她感觉浑身骨头都要散架了,可此刻,血液像被点燃了一样,兴奋劲儿首往上蹿。
“哟呵,这不是咱们的‘学术女神’嘛!”孟婉宁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从门口探进脑袋,嘴角一咧,“瞧你那乐呵样儿,跟捡着宝似的,啥好事啊?”
沈知夏没搭腔,只是把手机递过去。孟婉宁低下头扫了一眼,眼睛一下子瞪得像铜铃:“我去!真发表啦?还是国际期刊!”
“嗯。”沈知夏嘴角咧到耳根,怎么都压不下去,“审稿人说……说我这研究填补了基层医疗在这个领域的空白。”
“我去,牛啊!”孟婉宁一把搂住她的肩膀,用力晃了晃,“等会儿必须请你吃饭!”
沈知夏笑着点了点头,可心思早就飞到另一个人身上去了。
陈默正在抢救室里处理一个突发低血糖的病人,额头上的汗珠顺着鬓角不停地滑落,白大褂后背湿了一大片。
他一边给病人推注葡萄糖,一边快速查看监护仪上的数据,嘴里还小声跟助手交代着注意事项。整个过程顺畅极了,就像一台精准运转的机器。
沈知夏站在门口,望着他的背影,心跳莫名地加快,砰砰砰首响。她本想冲进抢救室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可看到里面忙碌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她靠在门边,低头翻看着手机里的截图,嘴角又忍不住往上翘。她想起那次在村口,陈默蹲在路边给一位老人扎针的模样;
还记得他在厨房木柜里发现那本草药笔记时的眼神,那种专注、认真,还有藏不住的执着,让她第一次觉得,医学不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和流程。
“搞定了。”陈默走出来,扯掉手套,一抬头就瞧见了她。“咋在这儿发呆呢?”
“我……”她把手机递过去,“你看看。”
陈默接过手机,扫了一眼屏幕,眉毛轻轻挑了挑:“哦,恭喜啊。”
“就这句啊?”她有点失落。
“不然呢?”陈默耸耸肩,“你还想让我现场给你表演个节目?”
“你……”她气得说不出话来,可下一秒,他的话又让她心里暖暖的。
“其实啊,我早知道你行。”陈默把手机还给她,眼神认真起来,“你可不是那种只照着指南看病的医生,你会去深究病因,追根溯源。”
沈知夏愣了一下,接着轻声笑了:“谢谢你这么说。”
两人站在走廊尽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暖烘烘的。
医院里很快就传开了沈知夏论文发表的消息,有人羡慕,有人惊叹,当然也有人在背后嘀咕。
“不就是整理了一些偏方嘛,能有多大价值?”
“就是,这期刊又不是顶级的,别太当回事儿。”
这些话传到王主任耳朵里,他立刻决定开个小会,把相关科室的人都叫来了。
“谁看过这篇论文?”王主任开门见山地问。
没人吭声。
“那你们凭什么说它没价值?评审专家怎么评价的?”王主任语气严肃起来。
他打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一段评语:
“作者基于实地调研和临床数据,系统地梳理了三种罕见疾病的基层诊疗路径,并提出了可推广的初步模型,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建议后续开展多中心研究验证。”
底下顿时安静下来。
沈知夏走上前,调出几张图表:“这是我们在村里收集的患者康复曲线,还有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
她讲得头头是道,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新医生李昊,默默地拿出笔记本开始记录。
会议结束后,王主任走到她身边,轻声说:“干得不错。”
沈知夏点点头,转身走出会议室,心里涌起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感。
晚上,她一个人坐在办公室,电脑开着,邮箱里不断弹出新的邀请函。
一家医学院邀请她做线上讲座;一家杂志社询问她是否愿意参与专题撰稿;还有一个国际医学组织表示对她的研究方向感兴趣,想进一步交流。
她望着这些信息,有点恍惚。
曾经,她以为自己就是个普通医生,每天重复着查房、写病历、抢救病人这些工作。可现在,她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窗外夜色越来越深,远处的急诊楼依然灯火通明。
她起身关掉电脑,拿起外套准备下班,突然发现桌上多了一张便签纸。
上面写着:“下次下乡,带上我。”
字迹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是陈默写的。
她先是一愣,接着扑哧一声笑了,把纸条小心地折好,放进了口袋。
而在医院另一边的办公室里,李昊正对着电脑屏幕皱着眉头。
他打开沈知夏的论文,一页页往下看,表情越来越严肃。
“这东西……比我想得复杂多了。”他小声嘟囔着,然后打开一个新文档,开始敲下标题:
《基于基层数据的疾病模型构建与优化研究——以沈知夏论文为参考》
窗外夜风轻轻吹着,城市的灯火像星星一样闪烁,照亮了无数人的梦想。
也照亮了这段刚刚开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