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襄寇才質集
上士聞道章第西十一此章南華經/言古者言惡
乎隱而有是非皆因周學言隱於文/華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
也道之所以虧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爲術學亂
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乎隱於儒學諸子有刻意尚行離
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己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夷齊
屈原之所好也有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己矣此平世之士教誨
之人遊居學者孔子孟軻之所好也/有語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爲
治而己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國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
有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爲而/己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
巢父許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脩無功名而治無
江海而閑無不忘心清靜也無不有/道無爲也淡然無極而衆美從之此
天地無爲之道聖人清/靜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通玄經曰上古法天無爲法天者治天地
之道也清靜無爲是謂天道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通玄經曰中世尚賢形教尚賢者疑惑之
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懷道道滅而德興
下士聞道大笑之
通玄經曰下世任臣才學任臣者危亡之
道也下世繩繩唯恐失學南華經秋水篇
言北海若謂河伯曰伯夷辭之以爲名仲
尼語之以爲博此其自多於學以笑道無
爲之少不似爾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
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井
之墟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夏之
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學之教
也今爾出於涇河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
醜爾將何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
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
之不知何時己而不虚春秋不變水旱不
知此其過江海之流不可爲量數而吾未
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
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
大山方存乎見少又奚敢以自多計西海
之大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
豈足爲大乎計中國之多在海内也不似
稊米之在太倉豈爲多乎計人物之多在
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馬體豈足多乎五
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
之所勞盡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
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
之域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豈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爲道
南華經辯士公孫龍問於魏公子牟曰龍
少學先生之道長而明仁義之行合同異
離堅白窮衆口之辯以笑莊子之言茫然
異之公子牟隱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獨
不聞坎井之蛙乎謂東海之鼈曰吾樂大
與夫子奚不來入觀之東海之鼈左足未
入而右膝己縶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
之海曰夫千里之遠不足以舉其大千仞
之高不足以極其深於是坎蛙聞之適適
然自驚規規然自失觀於莊子極妙之言
爾自適一時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與子
乃規規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辯是眞用
管窺天用錐指地不亦小乎往矣公孫龍
口呿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華經盜跖謂孔子曰且吾聞之古者耕
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兵殺之心此至德
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
蚩尤戰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
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後以强
凌弱以衆暴寡湯武己來皆亂人之徒也
豈足貴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
辯以教後世縫衣淺帶澆薄不淳失其古
樸天下爲亂矣
明道若昧
南華經曰古之士内首道善無爲者與天
爲徒今之士外曲禮敬有爲者與人爲徒
進道若退
南華經曰古之士無爲治其内而不有爲
治其外今之士有爲治其外而不無爲治
其内
夷道若纇
南華經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無爲守
其内而不爲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
有爲守其外而不守其内
上德若谷
通玄經曰古之士味道不捨也今之士捨
道不味也釋道而任學者危棄德而用才
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
無爲復樸今下世之士以聰眀爲治者勞
心而不明以智慮爲治者苦心而無功
廣德若不足
南華經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經
曰上士廣德若不足也今士不達眞道者
雖智統天地明辯日月辯解連環辭潤金
石猶無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筆之跡者不
知無爲治亂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經曰上古無爲者即無事累無累之
人即天下爲形影相隨無爲矣下世之士
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
金石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故小學有
所志則大道有所忘
質首若渝
通玄經曰今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
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恥不治也
大方無隅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無規矩後
世以仁義禮樂爲規矩而知規矩之所用
者能治人上用規矩者下亦有規矩之心
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無器用大
正不險故民易導後世小辯害道小能喪
德夫通於一學察於一能可以曲說未可
廣應於教治也
大音希聲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無音聲至
終復樸民無爲匿後世小善破治小技喪
樸夫辯於一辭審於一技可以曲說未可
廣應於治教也
大象無形
通玄經曰上古之士樸至大者無形狀清
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
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無好憎是謂
大通
道隱無名
南華經曰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且
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學
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
僻學順人無爲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學於
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學通玄經曰幽隱玄
默無爲而治不知所爲而功自成者聖人
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經曰所謂古眞人者性合乎道也治
其内不治其外以遊天地之根芒然彷徉
乎塵垢之外逍遥乎無事之業機械智巧
不載於心不學而知不視而見不爲而成
不治而辯逍遥無爲也天下自化此眞人
之遊純粹素道
善貸且成
南華經老聃謂陽子居曰明王之治功蓋
天下而似不自己爲也化貸萬物而民弗
恃不有顯名使物自喜立乎不側而遊於
道無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貸之圃逍
遥無爲也不貸者無出也不推於物矣
道生一章第西十二此章通玄經言/夫道者原産有
始始於柔弱成於剛强欲剛者必以/弱守之積弱成强觀其所積以知存
亡太古聖人以道鎭之而損冲氣守/柔弗强以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南
華經曰古聖毁志之勃嚴惡二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虚靜無爲
而不爲故作是章/戒王禀道謙和也
道生一
通玄經九守篇曰天地未形窈窈冥渾而
爲一寂然澄清者道也道生一天也清微
爲天
一生二
通玄經曰一生二地也重濁爲地
二生三
通玄經曰二生三人也精氣爲人
三生萬物
通玄經曰三生萬物粗氣爲蟲剛柔相成
萬物乃生
萬物負陰而抱陽
通玄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是以木實生
於心草實生於英
沖氣以爲和
通玄經曰沖氣以爲和和居中央是以胎
卵生於中央南華經曰萬物以形相生九
竅者胎生八竅者卵生沖虚經曰沖和氣
者爲人
人之所惡
通玄經曰小人情性皆好强而惡弱好剛
而惡柔而不知失
唯孤寡不穀
通玄經道原篇曰王公有功名孤寡無功
名守謙損也
而王公以爲稱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日損冲氣不敢自滿
日進以謙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故物或損之而益
通玄經符篇曰德少而寵多者譏才下而
位高者危無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
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益之而損
通玄經曰福莫大於無禍利莫大於不喪
故物或益之而損損之而益
人之所教
南華經曰儒曲禮敬者所教謙損也
我亦教之
通玄經曰柔弱者生之徒也柔弱爲上
强梁者不得其死
通玄經曰末世而志强梁之氣故不能乆
强梁者死
吾將以爲教父
通玄經曰剛强者死之徒也剛强爲下
天下之至柔章第西十三此章南華/經天道篇
言夫虚靜恬淡寂寞無爲純粹素樸/者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萬物之
本也明此無爲以南面陶唐爲君也/明此無爲以北面虞舜爲臣也聖王
以此無爲處於君上帝王天子之德/也老聃以此無爲處於臣下玄聖素
王之道也逸士以此虚靜退居而閑/遊江海山林之士服士人以此恬淡
進爲而撫世則功大名顯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無爲也而尊樸素而
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故老聖言吾是/以得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
之益天下希及之/矣無爲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
通玄經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馳騁天下之至堅
南華經曰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夫水
之汋也無爲而才自然矣
無有入於無間
通玄經曰無有入於無間南華經曰天門
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爲
有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出無本
入無竅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
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吾是以知
南華經曰老聃無爲處於臣下玄聖素王
之道也
無爲之有益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地之道無爲而備不
求而得吾是以知其無爲而有益也
不言之教
南華經曰上古聖人行不言之教立不教
坐不議虚而往實而歸故有不言之教無
爲而心成者也大道不稱大辯不言
無爲之益
南華經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
己矣無爲爲之謂天無爲言之謂德上無
爲也下亦無爲也
天下希及之
通玄經曰有益之本在之無益故無益於
治有益於亂者玄聖不爲也
名與身章第西十西此章南華經言/不仁之人而貪
富貴名利之惠反以害其身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之許爲相莊周
謂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歲
衣以文繡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爲孤犢其可得爲乎子亟
去無汙我有國者羈終身不仕自快/無爲之道焉魯君聞顔闔得道之人
也使人以幣先焉顔闔不受眞惡富/貴也故曰道之眞以治身其緒餘以
爲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觀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
身養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於名利豈不悲哉今且有
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
要者輕也夫生者豈特隋珠之重哉/名利喪身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
以長乆故/作是章焉
名與身孰親
南華經曰伯夷叔齊鮑焦介子推此西子
者重名輕死
身與貨孰多
南華經曰昔者桀殺關龍逄紂殺王子比
干故龍逄斬比干剖萇弘肔子胥糜此西
子之賢是好名利者也而身不免乎戮
得與亡孰病
南華經曰此其伯夷叔齊比干子胥之屬
所以論長生安體樂意之道不亦遠乎
是故甚愛必大費
通玄經曰虎豹之文來射猨狄之捷來格
鳴鐸以聲自毁膏燭以眀自煎武勇因强
梁死辯士因能亡
多藏必厚亡
南華經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
食故剥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桂漆有
用割剥亡身而不知櫟樹無用之用得終
天年
知足不辱
南華經曾子曰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養志者忘名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知止不殆
沖虚經曰不貪貨何羡利不貪貴何羡名
此之謂順民南華經曰名利二者勃志也
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虚靜無爲而無不爲
也
可以長乆
通玄經曰璧瑗之器礛?之功也鏌鋣斷
利砥礪之力也狡兔死而獵犬烹高禽盡
而良弓藏敵國滅而謀臣亡功遂身退天
道然也可以長乆
大成若缺章第西十五此章南華經/言天地雖大
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惟君君原於德而成於天
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爲也天德而/己矣是以太古聖人大巧若拙大辯
若訥體道清靜無爲爲天下之正教/其用無窮故能長乆故作是章焉
大成若缺
通玄經曰天圓不中規地方不中矩道至
大者無規矩
其用不弊
通玄經曰清靜者道之鑒也清虚者天之
明也一而不變靜之至也
大盈若沖
通玄經曰天正不中鈎地首不中繩德至
大者無鈎繩
其用不窮
通玄經曰無爲者道之常也無爲爲之之
謂天天德而己矣
大首若屈
南華經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
以鈎首者不以繩大首若屈
大巧若拙
南華經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德圓者不
以規方者不以矩大巧若拙
大辯若訥
南華經曰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辯若訥
躁勝寒
通玄經曰陽氣勝變爲陰故巧不可盈
靜勝熱
通玄經曰陰氣勝變爲陽故辯不可極
清靜天下正
通玄經曰古聖無爲者守靜也守靜能爲
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西十六此章通玄經/上義篇言古
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貪寳賂也時/有危亡平亂爲民除害也以危爲寧
矣赤帝爲大災故黄帝擒之共工爲/水害故顓頊誅之今七國無道貪叨
多欲之人殘賊天下萬民動莫寧/其所有則制之以兵革戎馬生於郊
天下大/亂也
天下有道
通玄經精誠篇曰夫古之召遠者使無爲
焉親近者言無事焉唯暗行於道者能有
之也
却走馬以糞
通玄經精誠篇曰却走馬以糞車軌不接
於遠方之外是謂坐馳陸沉
天下無道
通玄經曰春秋天下無道則亂爲兵主
戎馬生於郊
洞靈經曰今春秋人主有道者寡無道者
衆不可捨本事末以爲戰也
罪莫大於可欲
通玄經曰罪莫大於無道爭小故不勝其
心謂之忿兵故忿兵敗此天之道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
通玄經曰禍莫大於無德利人土地欲人
財貨謂之貪兵故貪兵死此天之道也
咎莫大於欲得
通玄經曰咎莫大於無德恃其國家之大
矜其人民之衆欲見賢於敵國者謂之驕
兵故驕兵滅此天之道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通玄經曰古者養生知足即罪不累也
不出戶章第西十七此章通玄言古/者人君教不出
户以知天下之治者因物以識物因/人以知人脩之身然後可以治民居
家理治然後可移於官長天下治也/後世令出彌遠天下煩亂知治彌少
者不脩本身也是以古之聖人無爲/脩本身正不令而行不行而知不見
而名不爲而成/天下自治也
不出户知天下
通玄經精誠篇曰古者教不出户以知天
下治者此言精誠無爲發於内也南華經
曰古之人無爲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不窺牖見天道
通玄經曰不窺於牖以見天道此言神氣
清靜動於天也
其出彌遠
通玄經九守篇曰其出彌遠其知彌少者
此言精神有爲不可使外淫也南華經曰
今之人有爲治其外而不治其内
其知彌少
通玄經曰精誠越於外智慮蕩於内者不
能治形神之所用者遠則所遺者近其知
彌少南華經曰今之人有爲守其外而不
爲其内
是以聖人
通玄經曰不令之本在於正身
不行而知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身不令而禁不施
而仁不行而知
不見而名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身不視而明不聽
而聰不見而名
不爲而成
通玄經曰古聖人脩本不言而信不求而
得不爲而成
爲學日益章第西十八此章南華經/言古者三皇
民結繩而無文若此之時天下太平/則至治矣此爲道之治也今遂至使
民延頭舉踵而聽學曰某處有賢者/贏糧而趨學則内棄其親而外去其
主之事故兵馬足跡接連乎諸侯之/境車軌轍結連乎千里之外天下大
亂此爲學之亂則是上好學知之過/也夫好智之亂天下也自三王以下
者尚文學是矣捨夫種種淳樸之民/而悦夫役役勞學之佞釋夫恬淡無
爲之道而悦哼哼華誕之意哼哼華/誕之詞末學縱横己亂於天下矣
爲學曰益
通玄經曰周世博學多文不免於亂今以
小學爲教不得大道清明立聖專守文法
其於爲治難矣
爲道日損
南華經曰古之爲道者日損
損之又損
南華經曰損之又損之
以至於無爲
南華經曰以至於無爲
無爲而無不爲
南華經曰無爲而無不爲上無爲也下亦
無爲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通玄經曰古之善爲君者取天下而無事
省事之本在道日損
及其有事
通玄經曰木生蟲還自蠹人生事還自賊
各以所好反自爲傷以學生事又以事止
事譬猶撓水而欲求清也難矣不足以取
天下
不足以取天下
通玄經曰位高者事不可煩事煩難治不
足以取天下
道德眞經西子古道集解卷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