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深秋,淮海战役激战正酣。华东野战军某纵队奉命穿越鲁南的苍龙山,迂回包抄敌军后方。这支队伍由团长陈怀安率领,其中二营五连作为先头部队,踏入了一片常年笼罩着浓雾的山谷。
五连连长赵卫国带着战士们行进时,总觉得西周弥漫着一股说不出的压抑。浓雾中隐隐传来兵器碰撞声和战马嘶鸣,却看不到半个人影。新兵小李脸色煞白:“连长,这雾里有古怪,我好像听见有人喊‘杀’!”赵卫国拍了拍他的肩膀:“别自己吓自己,这是山谷回音。”
夜幕降临时,队伍在一处废弃的古驿站安营扎寨。驿站墙壁上斑驳的壁画引起了赵卫国的注意——画中是身穿明代铠甲的士兵,他们眼神空洞,手中兵器却透着寒光。更诡异的是,壁画角落有一行褪色的朱砂字:“雾锁苍龙,魂归无路。”
子夜时分,浓雾突然变得粘稠如墨。哨兵的惨叫声划破寂静,赵卫国带人赶到时,只见哨兵倒在地上,身上布满青紫手印,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扼住咽喉。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浓雾中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仿佛有千军万马正在逼近。
“全体警戒!”赵卫国举起枪。雾气中渐渐浮现出若隐若现的身影——那是一支穿着明代战甲的军队,旌旗上绣着“戚家军”的字样。月光穿透浓雾,照在士兵们的脸上,他们的面容惨白如纸,铠甲上布满锈迹,有的甚至能看见森森白骨。
老兵老周倒吸一口冷气:“这是戚继光当年抗倭时,在苍龙山遭遇埋伏的那支队伍!县志记载,他们全军覆没,尸体都没找到......”话未说完,明代士兵突然齐声呐喊,声音空洞而凄厉,手中的长枪首刺而来。
赵卫国下令开枪,子弹却穿透了士兵的身体,毫无作用。眼看着明代军队越逼越近,五连陷入绝境。千钧一发之际,陈怀安带着援军赶到,他腰间的祖传玉佩突然发出青光,照亮了整片浓雾。明代士兵们在光芒中顿住脚步,他们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清明。
陈怀安举起玉佩,大声喊道:“先辈们!如今山河破碎,外敌未除,恳请借路让我们杀敌报国!”明代士兵们相视片刻,缓缓放下兵器,为首的将领抱拳行礼,随后整支军队化作点点萤火,消散在浓雾中。
经过这一劫,五连继续前进。但奇怪的事情接踵而至:每当队伍陷入困境,浓雾中就会传来兵器碰撞声,为他们指引安全路线;敌军的炮弹在接近队伍时,总会莫名偏离方向。有战士发誓,在浓雾深处看到过明代士兵的身影,他们手持盾牌,为队伍抵挡炮火。
战役结束后,陈怀安带着人重返苍龙山。在一处隐秘的山坳里,他们发现了一座明代古墓,墓碑上刻着“戚家军战殁将士之墓”。墓碑前,整整齐齐地摆着五连战士们遗落的子弹壳和水壶。
从此,苍龙山的浓雾中,时常能听到兵器碰撞声和军队行进的脚步声。当地百姓说,那是明代的军魂,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也守护着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浴血奋战的后来者。而五连的战士们,每当提起那段经历,都会对着苍龙山的方向敬礼——那是对先辈英灵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