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华殿离开,朝中群臣没有了攻击的对象,便立马偃旗息鼓,准备回去写奏折继续上书。
但那几个御史就有些脱力,锦衣卫查案,哪怕如今的锦衣卫都指挥使骆思恭倾向文官,但东厂跟随查案,他们的那些收受的钱财肯定要是被查出来的,剥皮充草,只是一听,他们就心生恐惧。
这大明未来到底会怎样,位列内阁和六部的大臣们十分茫然,新皇与万历不一样,早朝必上,每月也会召集他们商讨国事,就是主见太强。
皇权强则臣子弱,皇权弱则臣子强,皇帝主见强,他们就十分难受。
“散去吧!”
群臣散去,回去各自处理事务,而离开的朱由校坐着马车前往科学院,马车下面有十六个弹簧作为减震器,让车厢里的朱由校终于不用受颠簸之苦。
科学院极大,砖石建成的各种实验室己经有三十八间,东南临湖的地方有个火药研究所。
当然不是黑火药,而是雷汞和硝化棉。
硫酸硝酸的土法制备己经存在的,徐光启在历史上翻译西方科学书籍便有强水制备方法,其实对于朱由校来说也不难,黄铁矿不就含硫,煅烧过水便能得硫酸,与硝石便是硝酸。
最后两者按照一定比例混合,与汞反应制成雷汞,与棉花反应就是火绵,再处理就是硝化棉,可以作为火枪发射药。
还有许多有机物,反应就有可能生成各种现代炸药原料,这军备不就成了。
宋应星如今主要负责炸药制备,前几天己经得到了较好的比例,按照时间来说今天差不多了。
马车进入科学院,朱由校步行前往火药研究所。
到了门口,他也不进入,先派人进去看看。
“皇上,没有实验炸药。”
“那就好。”
新炸药威力可就不是黑火药能比的,前世的手雷装药也就几十克,放到现在就一两的火药威力覆盖范围足有五六米。
走进研究所,中间便是一个空地,硫酸硝酸的制备自然不在这里,城外有个厂,由内廷管理,里面招募了三百“无根之人”做工,专门制备两酸。
制成品便来到这里制造炸药。
对于炸药的制备,就只能靠试了,每一种比例都试试,再用各种材料混合,测试稳定性,其中最不用考虑的就是雷汞了。
走进实验室,远处的一个房间里,有人隔着很远拿着长柄勺做测试,火药威力太大了,己经炸伤了人,这还是每次量极小的原因。
“马文景,怎么样了?”
在一旁观看实验的男人转头过来拱手拜见。
“禀皇上,这溶解硝化棉的东西找到了,就用硝化甘油就行,两者结合便成为胶状物,稳定性大大提升。
小王,你把架子上那块炸药拿过来。”
很快,一块放在罐子里的炸药被拿过来,朱由校远远避开。
“你扔出去试试。”
“是。”
随即那个叫小王的年轻人就把炸药扔了出去,足足半个拳头大小,扔到地上果然毫无问题。
“不错不错,很好,那这东西可以做发射药吗?”
“皇上,这东西主要是因为硝化甘油威力太大,不适合做发射药,不过我听从宋院长建议,增加硝化棉的比例,也能发射子弹。”
“哦!那很不错,既然如此,就设计一个工坊,朕需要这些炸药,作为发射药的东西也不能是这种果冻装,看看有没有改进方法,制造成一个圆圆的颗粒,方便装填。”
“是,皇上。”
火药制备其实不难,特别是掌握这个偌大帝国,消耗这些资源简首就是玩一样,而这样的炸药在枪械上的使用极少,根据测试,目前的火枪只敢装半钱(1.6克)的新式发射药,与雷汞片形成新式子弹,暂时先用油纸包裹,实现弹药一体化。
“火枪形制也要改变了。”
不过这就不需要他担心了,一封旨意下发到军工厂,孙元化就能召集数百名工匠讨论最新的枪械制造工艺。
他那里有七百多铁匠或木匠,足够探讨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且这些工匠最近还在识字念书,有些虽然年纪大了,但思想却没问题,读书识字认真,也越发了解机械原理,数学,这样就更能发挥其本身强大的手工能力。
从继位之初到现在,只是各地的能工巧匠,朱由校通过锦衣卫和内廷太监召集了两千六百多人,以及三千人的小工匠。
至于这三千人从何而来?其实是一千多工匠家的孩子和接近两千的禁卫子弟,未来他还要再召集通州的三万新营家的孩子,形成一个常规的教育培养模式。
科学院里不仅仅是科研场所,也有一个巨大的学校,给这三千十二至十六的孩子上课。
下午过了午时,算起来还应该学习的朱由校来到科学院的另外一处地方,学校。
他也是一个老师,负责讲解许多课程,只要他会。
“今天该给几班讲课了?”
“一年级十六班,皇上您上次说年轻人更要开发思维,便选了最小的这一班。”
三千人,分成西年级,每级二十到三十个班,他选的这个一年级十六班就是最好的一个。
“十六班,朕记得好像全班的识字量都很高!”
“正是,皇上,这十六班三十个人基本上全都能识五百个字以上,大都可以简单的看您让翰林院译注的白话文书籍。”
“那就非常好了,走,今天给他们启发启发思维。”
进入学校,便是两排两层楼的建筑,总计一百个房屋,给这三千人上课,至于住哪?从这儿出城门,皇宫门口有一片新建的房子,专门给这些孩子居住。
来到左侧第十六个房间,进去就看到三十个十二岁的小孩正在低头写字,手里拿的却不是毛笔,而是铅笔。
若非钢笔的制造还在进行,产能很难扩大,他都要给所有人配备钢笔了。
说起来钢笔制造后面储墨,前面有两片笔尖一样的东西,头磨光滑,就能在纸上书写,两片之间放上一些能过墨的东西,让储墨袋里的墨水能缓慢流出来。
己经有了一支成品,后续的还在制造,主要还是标准化,大规模制造需要时间。
站上讲台,朱由校敲敲桌面:
“上课,上课,今天的课我来上。”
“全体起立,老师好!”
一个高个子的男生站起来,带头喊道,其他学生也都一起站起身来,喊:
“老师好!”
“请坐。”
朱由校让他们坐下,年轻的面孔让他们都很惊讶,这样的小老师能教他们什么?
班长心里却在想:这不会是那个学校里传说的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