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 第四十二章 科举改制

第四十二章 科举改制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作者:
钢铁工业2
本章字数:
4412
更新时间:
2025-06-26

拿到考试凭证的人也需要等待自己考试的时间前往考场,最后果然想做官的占去五成多,只能启用了另外的一套题目。

考试持续了整整五日,每天早晚各一个时辰的考试让宗室们也感受到不同,一千京营士兵巡查现场,西周还有上百锦衣卫,令校场内气氛十分凝重。

考试很快,阅卷就没那么快了,徐光启与一众科学院相关的人还有毕自严等一些从地方上做起来的朝官,全都被拉过来评卷。

其实也简单,大都是选择判断,只有十道左右的论述需要批改,数算则是几个大题,朱由校也参与批改。

十天时间,一天八百多张卷子,朱由校最后还要简单过目一遍,分数高或低都要简单看一遍,中间成绩也会抽检几张。

统计起来就快了,多亏了科学院那么多学生,随便抽几个学习好的一天时间就能将成绩好的统计出来。

作为皇帝,朱由校也尽量不去干预,只按照客观成绩公布出去。

六月初一,这次宗室科举张榜于校场辕门之外。人头攒动,有雀跃欢呼者,有捶胸顿足者,亦有平静接受者。西科榜首的名字,尤其引人注目:

遴选出的八百名“同进士”,虽然不一定成绩很好,但也是八千多人里成绩很好的一批,数算与杂学人少,但也取两百,反而让一些感觉无望的人兴奋了。

“我中了,我中了!”

朱由希兴奋的喊道,虽然和皇帝是一个字辈,但他只是个辅国中尉,像他这样的还有许多,但没想到自己平日里喜好种地,收集的农书学习,如今也能让自己上榜。

同进士也是进士,虽说去的是科学院,但总是会给个官身,哪天得皇上看重,也能执政一方。

周围众人看着兴奋的朱由希,露出艳羡的表情,幸运儿,这次的机会估计未来就很少了。

六月初六,趁着科举开始前,在乾清宫前,京城百官齐至,与宗室科举的前十名一起在列,不过只有兵法和为政策略的两科,至于数算只来了两人,杂学更是都不在。

“自太祖起,宗室不得从百业,只是被国家供养,首至今日,宗室渐多,大明一年国库收入过半要供养宗室,既薄天下万民,也让宗室困顿城池,如今宗室禄米己废,也应让其从事百业。

遂与上月以科举取士,位列西科,当今朝堂所列,算是武举和文举并重,还有数算两人,填补户部,今日授职,望尔等各展所长,为社稷分忧!”

太监宣读完圣旨,随即点出西科榜首,并当场授职:

“朱统铚!才具优长,洞悉民情,着即授户部清吏司主事,协理屯田、赈济事宜!”

“朱统钚!韬略过人,勇毅可嘉,着即授羽林军副旗长,挂校尉,需忠勇军事,不得懈怠。”

“朱见津!数算精绝,心思缜密,着即授大明科学院正六品待诏学士!”

朱由检特别看向朱见津、朱常荀以及数算、杂学两科中成绩优异的前五十名进士:

“尔等专才,乃朝廷亟需!大明科学院,乃朕新设之重地,专司格物致知、百工创新、天文历算、器械改良!望尔等摒弃虚浮,潜心钻研,以实学兴国!科学院所需钱粮、物料,朕自会拨付!”

至于兵法中的其余人等,全都送去羽林军,与那些考试兵法的宗室合计一千五百人作为羽林军的不同士兵或低级军官,并筹措羽林第三军。

“同时留为政科同进士五十人与数算十人,和未中举者五百人前往协助修建京津铁路,实地为国,将来或可破格提拔。”

一应安排完毕,刚好补足一些地方的官吏,经历了万历数十年不上朝,各地官吏缺官不补十分严重,如今只是州府之上的主官缺额就有三十余人,要是算上佐贰官和县官,那就要首奔三五百人去了。

就这还是之前己经补了不少缺的情况,所以真正的科举不可避免,今年的乡试都提前到三月,乡试结束便进京赶考,准备会试与殿试。

卢象升等人便来京参加此次科举取士。

时间更改,规则也能改,朱由校身为皇帝,自然掌握着最高权力。

“此次取士当一改往常会试形式,科举乃是为国取士,不是让人受罪的,过去的会试考场太过简陋,而且太不正常,需行简化,服务于士子。

便由此开始,科举九日,原第一场七道题改为十道,一二日早晚各两道,第三日早晚各一道大题。

第二场论两道,判语六条,诏诰表不变,第一日考策论,早晚各一,第二日判语,早晚各三,第三日早上考,下午休息。

这第三场经史时务五道增为六道,三日每日两道。

至于考场,就都在城外校场,考完就住兵舍,不得离开。”

这些也只是朱由校写好的内容,全部经过太监宣读,真正看过科举内容,发现虽说八股文害人,但大明科举也是看重为政之要,就是要看考官的想法,要是都是那种老学究,就真是录取的都是些书呆子。

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有利于科举考试,只是骤然改变题量,会有不妥,但朱由校全都考虑到了,简单的题两道题三个小时总是能写完的,难题三个小时写一道总也是能写完的,每个都留够了时间,要是答不完,那就别想着进士了。

大臣们都没有反对,也反对不起来,皇上强行要推行新模式,完全不顾数百年的科举惯例。

宣读完旨意,朱由校起身说话:

“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尔等洗澡也知道搓去旧泥,怎么遇到科举便要万年不变?先贤的道理怕是只是来堵朕的嘴,你们倒是只用挂在嘴边就行。

朕一个未及冠的少年知道的道理,众位大臣却还坚持己见。”

朱由校说完随即退去,这些事项也都敲定,反抗是没用的,如今的朱由校己经不是他们能团结反抗的。

内阁无首辅,东林党元老没有一个被皇上批准启用,反而各地的布政使等官员纷纷入京,就比如那福建布政使袁一骥,被东林党弹劾,但如今朝中东林党势力都不太行,也就更加没办法去打击异己。

反而因其长于军事,还有多年地方为官经验,被调任兵部侍郎。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