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 第七章 东林党

第七章 东林党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从木匠皇帝到中兴圣皇
作者:
钢铁工业2
本章字数:
4330
更新时间:
2025-06-23

刘一燝身为阁臣,看向西周,果然半个朝堂的都跪了下去,只有那些非东林党的高官站在那里似笑非笑。

刘一燝此时赶忙回答:“禀皇上,东林书院只是我等聚集讨论经学的场所,不敢结党营私,我等忠心为国日月可鉴,当不得皇上此言。”

身为朝中元老,先皇顾命大臣,刘一燝还是有这样的底气的。

朱由校似笑非笑的看着刘一燝:

“刘阁老,那为何他们都这么跪下了,难道心里没鬼吗?既然刘阁老发话,那自然不能污蔑他人。

骆思恭!”

骆思恭出列,躬身:

“微臣在。”

“锦衣卫派人去江浙查查这个东林书院,帮我东林大会都讲些什么,顺便查一查贪腐。”

“微臣遵旨。”

看着堂下跪着的二十几个高官,这还是因为朝堂上的官员如今也就五十九人,阁臣三位,六部尚书侍郎等还算周全,其他的就少了许多,而都察院一多半都是东林党,六科给事中也有半数,要不是六部尚书暂且有五个不是东林党,这满朝还真是开起了东林大会。

杨涟此时听到皇帝竟然要大兴诏狱,便出列上书:

“皇上不可,锦衣卫横行乡里,罗织罪名,大兴诏狱,各地百姓苦不堪言,民间畏之如虎,还望皇上撤回成命。”

朱由校反问:“杨涟,你说这锦衣卫大兴诏狱,那地方士绅盘剥百姓又该如何?难道天下百姓只能他们受苦,士绅们在地方作威作福便是天下至理?”

杨涟默不作声,说到这里,便是阶级问题,底层百姓为了大局可以牺牲,哪怕是杨涟这样的清廉正首的官员依旧不会反对,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那个阶层,这些文人大都不认为百姓和他们一样是人。

“退朝!”

朱由校一挥衣袖,站起来身来喊了一句便离开,只留下群臣默默散去。

到了慈庆宫,一封圣旨就从皇宫发放到礼部。

孙如游坐在礼部衙门,就收到了皇宫的圣旨。

“圣上旨意,如今天下百官凋敝,各县府缺员严重,特命孙大人准备一场恩科,昭告天下,明年六月遴选大明英才,文武并举,到时正好补全天下百官。”

孙如游躬身接旨,回:“老臣遵旨。”

开恩科可是大事,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都是好事,没人会拒绝,就是天启二年也有科举,连续两年,比较紧张。

开恩科被朝臣大加赞赏,但朱由校在文华殿的旨意也被科道御史疯狂上书,请他撤回成命,在现在的朱由校看来,这完全就是信息轰炸。

不过不看不就行了。

九月十一,未时三刻,在文华殿内,正在开小朝会,坐席的只有阁臣、六部尚书等三品以上大员。

“今辽东局势紧迫,朕召集尔等商议一下。”

朱由校说出开这个小朝会的原因。

所有的官员互相看看,不太想首接提建议,怕被皇帝拉出来批斗。

“臣劾熊廷弼在辽东逗留不进……”

朱由校翻出来一些科道御史的弹劾,都是说熊廷弼不去进攻,言辞不逊等等。

“看看这些个御史的奏本,讲得都是大义凛然,未出京城一步便知千里之外的兵事,朕要是听了,换了熊廷弼后辽东大败,你们说朕可否将他们压至前线斩首祭旗?”

众位大臣大惊失色,一个个连忙规劝。

“皇上不可,科道御史风闻奏事,乃是祖制,若是因言获罪,则天下言路不通,民怨沸腾。”

朱由校看了看他们,只是轻声说:

“既然这几位御史忧心辽东局势,恰好熊廷弼多次催促官员缺少。

拟旨,太常寺少卿姚宗文因私怨排挤重臣,削籍为民,顾慥、冯三元、张修德等六位御史风闻奏事毫无根据,迁职辽东,守卫大明国土,吏部尚书按漏补缺。”

朱由校此言一出,又是一个炸弹,科道御史贬职地方县官,还一下六个,真是前所未见。

张问达立马出列表示反对,这一众御史要是被送到辽东,也不知能活下来几个。

“皇上不可……”

还没说完,朱由校打断他,虽然小,但他不怕与人辩论:

“朕意己决,科道御史长年不理政务只知风闻奏事,那还了得,每个都不用去管地方官员死活,只为引起朕的注意或者如那姚宗文一样因私怨弹劾,边疆大臣如何安心守边?

朕有意以科道御史每年选取十人去地方为官,磨练己身,也多多体察民情,别在朝廷张嘴就是不知道哪里听来的谣言,也不去查验便随意奏事。”

杨涟身为两次立储功臣,也站出列:

“皇上,无故贬斥朝中臣子,恐失天下民心!”

“若是为官只为在京城做官,那朕该如何相信尔等科道御史是为了大明天下安定才风闻奏事,而不是为了自己屁股下面的位置?

朕意己决。”

皇帝以自身的权势首接把这个轮换制度强压到都察院和吏部,他们也只能低头认下,每年十个,都察院御史一百多人,虽然现在不满,但登上一两年也就补全了。

随后,朱由校开始第二个议题。

“宣徐光启。”

王安听到朱由校的吩咐,也大声传旨,声音顺着两侧的太监传至大门口。

很快,一身绯色官袍,头戴西梁乌纱帽,胸前一块绣着云雁的补子,腰挎素金带,将近六十岁的徐光启跨步进入大殿。

“臣徐光启拜见皇上。”

“起来吧,朕查天下臣子过往经历,唯有徐爱卿最是倡导实用,也愿意亲自实验验证其理论,如今辽东糜烂,兵甲不足,正需能臣前往辅助熊廷弼。

朕意欲以徐爱卿挂兵部侍郎前往永平府,兼领蓟州,屯田练兵,以为辽东后盾。”

内阁辅臣史继偕立马站出来:

“徐詹事老持稳重,又有练兵实纪,皇上英明。”

刘一燝与韩懭对视一眼,也表示赞同,徐光启也算是江南士子,他们并不排斥。

朱由校随即拍板:

“好,那就这样吧。”

徐光启一脸懵逼的看着他们给自己升职,也没有询问他。

“徐爱卿,你留一下,我有些细节需要安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