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底线
“这种字我是不会签的。”
林思思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她将那份印着“公益营销项目上线方案”的文件推回桌面,纸张在光滑的会议桌上滑出一道刺耳的声响。
文件上的“感人故事脚本”和“抖音泪点视频策划”几个字,像针一样刺着她的眼睛。
林思思,某知名企业的品牌传播经理,坐在会议室的长桌一端,面对着上司和几个高层。她的目光扫过对面的人——西装笔挺,眼神里却透着精明的算计。
桌上摆放的投影屏幕还停留在最后一页,标题赫然写着:“助学公益营销——流量变现与品牌提升”。可她清楚,这所谓的“公益”,早己被高层包装成了一场空心的流量游戏。
这个项目本是为了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上学,却在层层操作中变了味儿。他们捏造了“感人故事”,伪造了“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视频,甚至还加入了带货元素,试图用“公益”的外衣吸引融资和流量。她被要求亲自“站台”,策划抖音上的泪点视频,炒作话题,确保热搜榜上有名。
“思思,这是营销策略!内容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卖情绪、带数据!热搜、话题、转化率,这才是实打实的!你看看这方案预期的曝光量和引流效果,这对公司意味着什么?对你个人履历,又意味着多大的机会?”
上司周总靠在椅背上,语气轻松,像在聊天气。他的手指敲了敲桌子,带着点不耐烦,“思思啊,年轻人有原则是好事,别太较真了,也要懂得变通。商业社会,结果导向。这么大的项目,多少人盯着?你负责到底,名利双收不好吗?现在撂挑子,你想清楚后果!”
林思思低头看着那份方案,封面上公司logo闪着光,像在嘲笑她的犹豫。
她想起昨晚加班时,导演组发来的“感人镜头”素材——一个孩子在镜头前哭得撕心裂肺,背景是刻意布置的破旧教室。可她知道,那个孩子是临时找来的小演员,剧本是团队熬夜编出来的,连“眼泪”都是点眼药水挤出来的。
老板那句轻飘飘的话在她脑海里炸开:“眼泪是真的还是演的,故事是编的还是挖的,用户不会深究,他们只需要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一个彰显爱心的渠道。我们提供了,顺便创造价值,双赢嘛。你只需要确保镜头感人,执行到位,其他的,不用想太多。你只要拍出感人镜头,哪来的孩子不重要。”
她抬起头,眼神终于彻底冷下来,目光首首地看向周总,声音平静却像冰面下暗涌的激流:“谢谢提醒,确实是机会。”她顿了顿,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冷笑,“我可以没名没利,但不能没底线。”话音落下,她摘下挂在胸前的工牌,轻轻放在桌上。工牌上的名字“林思思”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她的动作干脆利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起身,转身,推门离开,会议室的玻璃门“砰”地一声合上,只剩空调低鸣,空气瞬间沉寂。
她神色如常,甚至可以说得上平静,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自己的私人物品:桌角的绿植、抽屉里的保温杯、几本专业书籍……只有当她拿起一个厚厚的、装着项目初期真实调研资料的蓝色文件夹时,握紧的指尖无法控制地微微颤抖起来。
那不是恐惧,是克制的愤怒在指关节间奔涌,是紧绷的神经骤然松弛后席卷而来的、巨大的疲惫感。
周围的同事低声议论,目光在她身上游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紧张。她迅速将文件夹塞进包里,拉上拉链,隔绝了那些窥探的目光。
“思思,你真辞了?”隔壁工位的实习生小李压低声音,语气里带着点不可思议。
林思思没抬头,手指微微收紧,握着文件夹的指尖有些颤抖。她拉开抽屉,把笔记本电脑和便签一页页收进纸箱。那是克制的愤怒,也是突如其来的疲惫。她轻声回答:“嗯,走了。”
她没再多说,背起背包,抱着纸箱,头也不回地走向电梯。电梯门合上的那一刻,她终于吐出一口气,像卸下了千斤重担。
回到家,熟悉的寂静拥抱了她。
她甩掉高跟鞋,像卸下千斤重担,又像被抽走了所有力气。把纸箱随意放在玄关,将笔记本电脑丢在茶几上。
手机屏幕上跳出几条未读消息——同事的关心、朋友的八卦,还有周总发来的微信:“思思,冷静一下,明天我们再谈。”她首接删了消息,拉黑了号码。她蜷在沙发上,抱着一只抱枕,目光空茫地盯着天花板。
屏幕因为新邮件提醒亮起幽蓝的光——是猎头的名字,标题写着“急!高薪品牌总监机会!”。林思思看也没看,首接合上了屏幕。自言自语的声音低得像耳语:“能不能……先喘口气?”
窗外的城市灯火通明,喧嚣依旧。可这一刻,林思思像是从那片嘈杂中脱离,掉进了一个静止无声的世界。她的眼神里,有疲惫,有释然,还有一丝尚未明晰的期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