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刚过,京城的街道上仍带着几分料峭春寒。周延站在"周记豆香"铺子后堂的窗前,望着檐角垂下的冰棱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柱子抱着一摞新到的豆子从门外进来,棉袍的下摆沾着星星点点的泥渍:"哥,山西来的'铁豆'到了,我验过了,比去年那批还要。"
周延转身接过豆袋,指尖立刻感受到豆粒坚硬的触感。这些来自黄土高原的"铁豆"经过长途跋涉,依然保持着干燥坚硬的质地。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小鱼儿蹲在钱塘江边捡豆子时冻得通红的手指,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哥,"柱子神秘兮兮地从袖中掏出个油纸包,"我在豆行会馆认识了个老药农,他说这'铁豆'配上几味药材......"
话音未落,铺子前堂突然传来一阵喧哗。招娣尖细的嗓音夹杂着巧妹的惊呼:"哎呀!这可怎么是好!"
周延和柱子对视一眼,急忙赶到前堂。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瘫坐在地上,面前散落着几盒"琥珀蛋"。老妇人颤抖着手指着蛋盒:"这...这蛋坏了...我孙子吃了......"
周延快步上前扶起老妇人:"老人家莫急,可否带我去看看令孙?"他转向柱子,"承儿,你在这里照看铺子。"
老妇人带着他们拐进一条狭窄的胡同,在一间低矮的土房前停下。屋内弥漫着一股浓重的药味,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蜷缩在炕角,小脸烧得通红。
"这是......"周延蹲下身查看孩子的症状,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豆腥味从孩子的呼吸中传来。
"前日里..."老妇人抽泣着解释,"孙子吵着要吃'琥珀蛋',我就去铺子买了两盒...谁知这孩子吃多了..."
柱子这时也跟了进来,蹲在炕边仔细观察:"哥,这症状像是...豆类中毒?"
周延眉头紧锁。他想起《本草纲目》中记载的"豆毒"症状,与眼前孩子的表现极为相似。但"琥珀蛋"经过严格工序制作,按理说不该出现这种情况。
"老人家,"周延沉声问,"这蛋是何时买的?可曾放在太阳下暴晒?"
老妇人颤抖着指向墙角的一个破陶罐:"就...就是昨日买的...我怕坏了...就放在太阳底下晒了晒..."
周延和柱子交换了一个眼神。阳光首射会导致蛋内温度升高,若是保存不当,确实可能引发变质。但"琥珀蛋"的腌制工艺经过改良,理论上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回到铺子后,周延立即召集所有伙计询问情况。招娣捧着账册的手微微发抖:"哥...昨日确实卖出了二十盒'琥珀蛋'给那位老人家...但我记得清清楚楚,蛋都是新鲜腌制的......"
巧妹突然想起什么:"对了!昨日午后天气转暖,我见那几盒蛋放在柜台边上,阳光首射......"
周延立刻明白了问题所在。虽然"琥珀蛋"的腌制工艺己经成熟,但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暴晒,确实可能导致蛋内温度升高,加速变质过程。
"备马!"周延当机立断,"我要去药铺买些解毒的药。柱子,你立刻去通知赵掌柜,暂停'琥珀蛋'的销售。"
柱子领命而去,周延则快步走向药铺。路上,他不断思索着解决方案。这件事若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周记豆香"的声誉,更可能危及无辜百姓的健康。
药铺里,老大夫听完周延的描述,沉吟片刻:"周老板,这'琥珀蛋'本身并无问题,只是保存不当导致变质。老夫这里有解毒的方子,但更重要的是......"
他压低声音:"令郎去年在会馆提到的'盐水浸泡法',可否再详细说说?"
周延眼前一亮。他想起柱子确实提过用盐水预处理豆子的方法,当时只当是孩子的奇思妙想,没想到现在竟派上用场。
"烦请大夫稍候。"周延匆匆赶回铺子,找到柱子,"承儿,把你的'盐水法'笔记拿来。"
柱子从包袱里取出一本泛黄的册子,翻到其中一页:"哥,我记得当时在钱塘江边,小鱼儿捡到的'铁豆'特别坚硬,我就想......"
周延仔细阅读着笔记,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形。如果能在腌制前用盐水预处理豆子,不仅能延长保存时间,还能降低变质风险。这或许能解决当前的危机。
当天夜里,周延和柱子在后堂熬了一整夜。他们按照新的方法,先用盐水浸泡豆子,再进行腌制。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工作台上,映照着两人专注的面庞。
"哥,"柱子揉了揉酸胀的眼睛,"你说这新方法能行吗?"
周延望着锅中渐渐变得晶莹的豆粒,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值得一试。明日我们就请赵掌柜帮忙,在几家铺子里试卖。"
次日清晨,第一批采用新方法腌制的"琥珀蛋"新鲜出炉。周延亲自带着样品去了药铺。老大夫仔细检查后,点头赞许:"这方法甚好。盐水预处理不仅能杀菌,还能使豆蛋白更稳定。"
消息很快传开。赵掌柜派人送来喜报:"周老板,试卖的'琥珀蛋'反响极好!客人皆称比从前更香更醇。"
雨水节气的最后一天,周延站在铺子后堂,看着柱子指导小鱼儿操作新的腌制工序。少年们专注的神情让他想起多年前的自己。
"哥,"柱子突然开口,"我在想...要不要把'盐水法'写进《豆香谱》里?"
周延欣慰地笑了:"这正是为父所愿。手艺要传,更要创新。"
窗外,初春的阳光温柔地洒在院子里。招娣和巧妹正在晾晒新收的豆子,小鱼儿蹦蹦跳跳地帮忙。远处传来隐约的市声,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
周延望着这一幕,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精神的传递。就像这些豆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双手,变得越来越坚韧,越来越醇香。
"哥!"柱子兴奋地跑过来,"赵掌柜来信了!他说...他说想把'周记豆香'的分号开到天津去!"
周延接过信笺,指尖微微颤抖。十六年前那个雪夜,他和柱子蜷缩在破庙里时,可曾想过会有今日?
"备轿。"他站起身,目光坚定,"去会馆。该见见那些老掌柜了。"
暮色中的京城飘起细雨,"周记豆香"的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曳。铺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笑声,混合着豆香,构成了一幅温暖的人间烟火图。
周延站在窗前,望着雨中朦胧的街景。十六年的风雨历程,从苏州到京城,从一间小铺子到名满天下的老字号,其中的酸甜苦辣,都化作了这绵长的豆香。
"哥,"柱子不知何时站在了他身后,"您说...我们什么时候能回趟苏州?"
周延转身,看着己经比自己还要高大的儿子,眼中泛起温柔的光:"等忙完这阵子,我们就回去。也该让承儿见见他的师兄弟们了。"
窗外,雨渐渐停了。一弯新月悄然升起,洒下清辉。周延忽然想起林氏常说的话:"日子就像腌豆子,急不得,慢不得,得慢慢来,才能腌出好滋味。"
是啊,十六年了。从最初的"藏香蛋",到如今的"琥珀蛋";从一家小小的铺子,到名扬西海的老字号。这一路走来,有风雨,有彩虹,有艰辛,更有收获。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颗小小的豆子,和那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就像这绵长的豆香,穿越时光,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