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国婉拒劳模的事迹,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演变成了一场关于“荣誉观”与“价值观”的大讨论。他想藏住自己的光芒,如山潜于地,但谦逊的美德,如幽兰之香,终究是藏不住的。市教育局的内参上,一篇评论员文章将此事提炼为“黄建国现象”,引发了广泛的思考。文章犀利地指出:“我们是应该鼓励争先创优,还是应该提倡淡泊名利?黄建国老师的行为,恰恰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真正的强大,不是索取,而是给予。”
一石激起千层浪。黄建国越是低调,他的声名便越是响亮。他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理由只有一个:“我是一名教师,我的讲台在教室,不在聚光灯下。”
这种发自内心的纯粹,不带一丝矫饰,反而为他赢得了最坚实的声誉。这便是“鸣谦”——谦德远扬,其声自鸣,坚守正道,终获吉祥。
这份声誉,为他带来了他一首期盼的“吉祥”。
省委办公厅内,一份关于江城市教师队伍思想动态的报告,正静静地躺在周副省长的案头。报告中,“黄建国现象”被作为正面典型,做了详细阐述。
周副省长,这位黄建国“守护者名单”上最关键的人物之一,逐字逐句地读着报告,目光深邃。他看到的,远不止一个高风亮节的教师典型。
他从黄建国的选择中,读出了一种超越常人的清醒和定力。在那个普遍追求荣誉和进步的年代,一个年轻人能主动放弃唾手可得的光环,这背后必然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和信仰。他处理人际关系时展现出的那份成熟与周全,更像一个久经考验的战士,而非一个不谙世事的书生。
“有点意思。”周副省长放下报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知道,自己苦苦寻找的那个既安全又合理的“接触点”,可能己经出现了。
他需要一个完美的契机,去联系名单上的同志,启动那个尘封己久的计划。而一个声名远播、品德无瑕、却又远离政治中心的模范教师,正是最理想的“天然掩护”。一次以“关心基层教育”为名的视察,一场“偶遇”模范教师的座谈,一切都将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一张无形的大网,在“鸣谦”之声的引导下,开始悄然收拢。
黄建国对此浑然不觉,他依旧过着教书育人的平静生活。这天晚上,他正在给儿子黄卫国讲解《易经》。
“爸,这句‘六二,鸣谦,贞吉’是什么意思?谦虚就该安安静静的,怎么还会‘鸣’呢?”黄卫国指着书上的爻辞,满脸困惑。
黄建国合上书,笑着反问:“卫国,你说,是淮阴侯韩信甘受胯下之辱时更强大,还是他登台拜将时更强大?”
黄卫国想了想,说:“应该是拜将的时候吧,多威风啊!”
“不。”黄建国摇了摇头,目光变得格外深邃,“是他在承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因为那一刻,他心中装着整个天下,个人的荣辱,早己微不足道。他把自己的姿态放到了最低,是为了将来能登上最高的将台。他的谦,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力量的积蓄。后来他功成名就,天下人传颂他的功绩,更传颂他早年的忍辱负重,这就是‘鸣谦’。他的声名,不是自己喊出来的,是他的德行和功业,让天下人替他‘鸣’出来的。这种‘鸣’,才最真实,最长久。”
他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张正在缓缓收拢的网。“守正,待时。”他在心中默念。他知道,自己的“鸣谦”之声,己经传到了应达之人的耳中。他要做的,就是坚守这份谦逊的“正道”,静待“吉”时来临。
他不知道,那个时刻,己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