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多数人都会感觉过的很快。
人生苦短,感慨的不只是苦,亦是短。所谓人生,又苦又短,实为世间常态。
弘治十二年,早春二月,柳芽早发,鹅黄着枝。
各地的举子们早早来到了京城,应战三年一次的会试、殿试。
明代,没有什么比科举更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多少学子的命运就决定于这几天的会试。有的青云直上,有的下次再战,有的堕入灰尘。
二月初七,皇帝朱祐樘正式下旨,任命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为已未科会试主考官。
二月初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健代表朝廷,释奠孔子先师。
会试和乡试一样,也是分三场进行,时间为二月初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考试内容及要求与乡试基本相同。
举人们都参加过乡试,因此对会试不算陌生。所差者,心情不一样也。
一个多月前,陈青阳搬出了杨廷和府邸,重新住进了贡院旁的客栈里。按照惯例,陈青阳可以搬往直隶会馆,享受免费食宿。
陈青阳不屑于占这小便宜,会馆里人声鼎沸,迎来送往,俱是虚情假意。
陈青阳生性高傲,但通达务实,这两种矛盾的性格特质完美融合在他身上。
有实力的惺惺相惜,无实力的举手作揖。
持身中正、广结善缘,此为陈青阳之做派。
陈青阳轻车熟路,再次进入北京贡院。与上次不同,现在的陈青阳可是顶着顺天解元的头衔参加考试。
本次科考,风流人物着实不少,除了阳明先生王守仁,还有大名鼎鼎的唐伯虎。
与陈青阳相反,唐伯虎的高调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
早在陈青阳还寄居杨廷和府上时,他就已经从杨廷和那里听到了唐伯虎的大名。
这位唐兄,自打进了京城就没消停过,先是高调拜访了乡试座师梁储。
后又经梁储引见,唐伯虎与徐经一起拜见了礼部侍郎程敏政。
每次拜访,徐经和唐伯虎都携带厚礼上门。徐、唐二人,一个富家子弟,一个自命不凡,两人都是散漫轻狂、行事高调之辈。他们几次拜谒结交活动,闹得京城沸沸扬扬。
唐伯虎深得程敏政等京城大佬赏识,愈发猖狂,见人就吹嘘此科必中。
要说唐伯虎还是没见过世面,你丫见了一个礼部侍郎程敏政,就狂的没边了。
我,陈青阳,能让当朝次辅李东阳折节登门、拜访求教,你有这个本事么?
陈青阳悠然的写着八股文,时间对他而言,十分充裕。因此,在写文章的间隙,陈青阳还能想着唐伯虎的行事是非,顺便在脑海里批判一番。
单论这份心可两用之悠然,整个考场,恐怕也是无人能和陈青阳比拟。
陈青阳有信心登科,同样他也知晓王阳明可以金榜题名。
会试三场考完,陈青阳回到客栈,见到了齐山。小半年没见,二人把酒言欢。齐山将陈青阳父母的叮嘱一一转达完后,询问会试感觉如何。
陈青阳故作忧愁,小声说道:“考的不好,可能名落孙山”。其实陈青阳考的十分舒畅,会试题目比之乡试,更合他的胃口。
程敏政所出的考题,难倒了多数考生,但难不倒陈青阳。
陈青阳穿越前就知晓程敏政所拟之题,开考前早就做过几篇文字,考试时其他考生抓耳挠腮,连题目都看不懂。反观陈青阳,那叫一个春风得意,刷刷刷,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半个多时辰就搞定了这道策问题。
即将开榜,陈青阳异常低调,因为他知道,唐伯虎要倒大霉了。
自已有心拉他一把,前提是自已必须考上,方能在朝廷里为唐伯虎周旋。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会试刚刚结束不久,李东阳、程敏政开始紧张的阅卷。
程敏政看到两篇策问答卷,内容切题、才华横溢,不仅脱口而出:“此二卷必是唐寅、徐经所做。”
说者随心,听者有意。虽然批改完试卷前,主考官、同考官都不得离开,但程敏政无心之言还是泄露了出去。
户部给事中华昶听闻后,上书皇帝朱祐樘:“国家求贤以科目为重,公道所在赖此一途。今年会试,臣闻士大夫公议于朝,私议于巷,翰林学士程敏政假手文场,甘心市井,士子初场未入,而论语题已传诵于外;二场未入,而表题又传诵于外;三场未入,而策之第三四问又传诵于外。”
“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夺其魄,或先以此题骄于众,或先以此题问于人,此岂科目所宜有、盛世所宜容。臣待罪言职有此风闻,愿陛下特敕礼部,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者,许主考大学士李东阳与五经同考官,重加翻阅,公为去取,俾天下士就试于京师者,咸知有司之公。”
朱祐樘览奏大怒,立时召礼部尚书徐琼进宫。
徐琼听明白弹劾原委,躬身说道:“昶必有所闻,故陈此奏,但恐风闻之事,犹或未真,况未经开榜,不知所指实之人,曾取中否?乞如所奏,行令李东阳会同五经同考试官,将场中朱卷,凡经程敏政看中者,重加翻阅,从公去取,以息物议。开榜日期,亦乞改移本月二十九日或三月初二日。”
朱祐樘道:“抡才大典乃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依卿所奏,三月初二日会试放榜!卿会同李东阳,速去勘对,不得马虎!”
徐琼得了旨意,急出宫赶往贡院,向李东阳、程敏政等会试相关官员宣读皇帝旨意。
李东阳听完圣旨,深锁眉头。
程敏政的表情则像吃了苍蝇一样,有苦难言。
尽心竭力为国选贤,没想到让人背后插了一刀。
李东阳、徐琼,与八名同考官,按照皇帝旨意,调阅程敏政取中的试卷。他们首先评判程敏政取中的文章,是否真正优秀。
两日不到,李东阳、徐琼等十人,依次查阅完毕。程敏政所取文章,皆为中式,并无滥竽充数之嫌。
继而,十人将程敏政取中誊录试卷,比照原卷姓名,发现内里并无唐寅、徐经。
程敏政暂时排除了嫌疑。
李东阳头上却冷汗直冒。
如果唐寅、徐经在李东阳所取中的考卷里,结果同样不妙。
李东阳可能和程敏政一起落个朋比为奸、共同受贿的罪名!
考校已完,三百贡士录取名单已经拟定,谁也不确定唐寅、徐经二人是否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