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所长看来,李奎出粮救人过于仁善。
毕竟现在又不能在毁掉的田地上再种一茬,时间来不及了。
承包或买下田地,今年都无法用上。
而没了收成,又平添许多张嘴,很容易拖垮自身。
李奎自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这么多田地和人丁送到手里,哪怕含泪,也得收了。
田地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人口是最实际的生产力,只要用对地方,灾难也能变成富贵。
估计现在很多地主望族贵族都在张罗这件事,借机吞并更多土地,吸纳更多人口。
李奎是新晋地主,家无余粮陈谷,想做成此事自然不易。
但至少比买奴隶划算,那还要出银子。
下午。
一批又一批难民涌入洛水镇,被黄所人派人带到了田庄外。
李奎授意崔千山去处理此事。
只见崔千山站在木桌上,重新修建好的木头大门内盛放着热气腾腾的许多大桶白粥。
崔千山看着那些逃难至此的人,大声道:“各位乡亲父老,李氏才晋升地主,家中也没多少余粮接济。不过大伙大老远来到了这里,也不好拒之门外,多少要请吃顿热乎的。如果乡亲们不想在此活命,那喝了粥便离开吧。”
他顿了顿,“如果想在李氏田庄活命,李氏也给机会。无论你们有无田契地契,田契地契是否被毁,李氏庄主都愿意接纳。如果有完好田契地契,李氏愿意半价买下,而你们从此在田庄干活,包吃包住还有工钱。等你们攒够银子了,可再用原价买回自己的田地。”
“如果没有完好的田契地契,那就卖身于李氏田庄。李氏同样包吃住给工钱。李氏不给卖身钱,你们若想赎身,也只用一两银子即可。”
李奎买田买人都没花多少钱,但同样给了这些人没多少难度的退路。
相比许多“吃人”的富户来说,条件非但不苛刻,甚至相当宽仁。
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活不下去了。
现在李氏不仅愿意给吃住,还给工钱。卖掉的地和人,也还能再买回赎回。
难民们神色激动起来。
这条件可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简首好得不能再好了。
一位老者问:“敢问大人,可否细说吃住和工钱的问题?”
“吃的话,田庄设有大食堂,按菜饭成本价出售。假若一斤米是十文钱,可以煮成二斤饭,那你花一文钱就能吃二两重的饭。”
“住处方面,大家先住大棚。放心,庄内十分温暖,哪怕寒冬腊月也不会冻着。”
“当然,李氏今年会建立许多砖房,按人口给居住面积,基本每人都能拥有十方大的房子,所以也是你们在给自己建房。”
“至于工钱?乡亲们现在是难民,又在田庄吃住,前面三个月只能给出一天八文的工钱,后面每三个月上调两文,十西文封顶。当然,如果拥有特别技能,或是特殊职业,工钱会另算。”
听他说的这么细致明白,众人顿时心中有数。
所有人都嚷嚷起来:“我要加入,我要加入……”
崔千山点头:“那大家先进庄内吃粥,吃完咱们再登记情况,明日正式开工。”
难民们纷纷涌入大门,看着那白花花的米粥,眼里不禁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宋师兄,你要暂停一下手里的工作,将识字的人都召来,做好登记工作。”
李奎吩咐。
“放心,现在我学了你的《数术》,绝对能做好这事。”
李奎又对老爹道:“爹,准备材料,多建一些大棚安置他们。砖房没那么快的。”
老爹严肃地点了点头。
“对了,将郎中挑出来,难民里肯定有许多病患。今晚还要多烧些热水,让他们洗干净,一定要防止瘟疫入庄。”
随后,李奎回到书房。
现在养殖场、鱼塘、荒山、稻田等地都有充足人手,不用再安排。
这些难民如何安排是个问题。
毫无疑问,十五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在学堂学习。
这是李奎雷打不动的方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未来的一代,全靠自己培养的这点星星之火。
所以学堂还要再扩建,如果有书生,就请去教书。
等等……还要专门建立一个药房和诊堂,解决就医问题。
然后是妇女们……制衣人手差不多够了,只需挑出一些裁缝技术高明的。
挑出部分妇人种菜,现在种菜也还来得及。
李奎只有二十亩菜地,对于以前的田庄是够了,现在怎么着也得二百亩。
前几日,李奎从镇民那又承包或买下了三百多亩地,就拿来做菜地。
反正种菜又不挑季节,每个时节都有对应的菜种,况且李奎还能改良菜种。
还要挑一部分男女改良造纸和印刷。
至于男人?
现在的主要工作是采集石灰,制造石灰沙浆,烧砖造屋,顺带把路也修了。
人虽多,但活也够多够重的,足够安排开来。
这时,萧大山来报。
原来是又有变异情况发生。
上次变异的草鱼,长势迅猛,所以鱼塘也要扩建。
然后奶羊也出现了,生下小羊后,产奶量激增。
而这次,是猪变异了,出现了肉猪。
再加上野猪妖留下的那几十头怪物里,有一头能引发草木植物变异的怪物,今日也发了力,可惜只是让一株粟子树开花更多。
李奎回道:“扩建养猪场,今后能不能顿顿吃上肉,就看这肉猪了。”
两日后,李奎基本处理好了难民的事情。
目前己接收难民五千余人,后面还有陆陆续续的赶来。
工作也大都分派下去,逐渐进入正轨。
他根本分不开身,但不得不前往郡城一趟。
当时说好请秦妙妙来做客,顺带借波钱粮。
然而。
就在他准备好出发时,京城的圣旨来了。
李奎带领庄上在场的人跪下接旨。
只听宣旨太监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李氏李奎写下赞扬先帝的颂诗,令先帝十分宽慰。
朕本要招李奎入京为官,念在李奎年幼,少经风波,故消此意。
今封李奎为男爵,赐封地洛水镇,另授百统司司主一职,有规范各行各业的指导权,望卿莫负了朕的厚爱。”
李奎脸色一喜,高喊道:“叩谢吾皇隆恩浩荡,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身接过圣旨,宣旨太监道:“李男爵,你应该明白圣上的意思了吧?你只有指导权,这也是在保护你。”
李奎点头:“指导权最好,己出乎了我的意料。若是再给实权,定引来许多麻烦。”
他顿了顿,“只是令我费解的是,圣上竟然如此厚爱,还封赏我为男爵,还赐封地?”
宣旨太监笑了笑:“陛下自是希望你折腾得动静大一点。洛水镇给了你,应该够你发挥了吧?”
“够,太够了。”李奎心满意足。
“够就好。切莫辜负了陛下的期望。另外,你既然给先帝写了赞诗,是不是……”
李奎领悟过来,点头道:“那是自然,这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