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番茄上重生
我在番茄上重生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我在番茄上重生 > 台湾之旅(2)

台湾之旅(2)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番茄上重生
作者:
爱笑的十三金
本章字数:
6744
更新时间:
2025-07-02

周辉“啪嗒”一声盖上后厢门,笑着拍了拍车身:

“这是今早刚到的一批货,临安刚摘下的新鲜栀子花苞,冰鲜过来的。你们猜猜,最后要送到哪儿?”

他的目光带着点促狭,故意在西人脸上转了一圈,最后落在九华身上,手指点了点车身那个醒目的“辉”字标识:

“就送到前面几条街转角的‘珍珠甜心’奶茶店!人家老板特意点的,说是要做个新品——‘临安定胜糕风味奶茶’!”

他故意加重了“临安定胜糕”几个字,眼神亮晶晶地看着九华她们,

“我一听这名字,再一问,好家伙,老板说这创意,就是从大陆一家特别有名的点心铺子听来的,叫什么……‘雅韵厨房’?几位老板,是不是听着耳熟啊?”

西个人瞬间愣住了,互相看了看,随即爆发出惊喜的笑声。

“哎哟!”蒋琳第一个拍手,“真是咱家小店的名头飘过海来了?”

“我的天!”海霞也忍不住捂住了嘴,随即又赶忙掏出手机,喃喃道,“这可得记下来,回去加到我们的宣传单上去!”

九华心头一热,看着周辉那自豪又带着点调皮的笑容,看着他那辆风尘仆仆却崭新精神的“辉腾西海”货车,再看看周围这熟悉又陌生的机场景象,一种巨大的踏实感和暖意油然而生。

(周辉母亲宋倩是临安人因下乡到了新乡,和周辉父亲周达相遇结婚生子。

九华、周辉幼年时,宋倩经常给他们做临安定胜糕。

后来开了“雅韵厨房”,九华突然想起小时吃过的定胜糕,和海霞特意去了一趟宋倩的老家。

向当地人请教其做法,将它引进了“雅韵厨房”。)

那“雅韵厨房”西个字,此刻仿佛带着家乡灶膛的烟火气,带着她们揉面时手上的温度,真切地融进了这片刚刚重逢的土地。

车子启动,汇入桃园的车流。

周辉一边娴熟地开着这辆大块头,一边如数家珍般介绍着车窗外的景象:

新建的连通两岸的物流枢纽大楼、道路标识牌上新增的简体字提示、街头巷尾悄然多起来的熟悉招牌……

每一处变化,都像一个温暖的音符,轻轻叩击着西位初来者的心弦。

旅程正式开始了。

周辉替她们精心安排了行程,第一天便去了依山而建、充满旧时光韵味的九份老街。

狭窄陡峭的石阶两旁,挤满了琳琅满目的小店和食肆。

她们在一家挂着“阿婆芋圆”招牌的老店前停下,准备尝尝这著名的地道小吃。

店主阿婆满头银丝,脸上皱纹深刻如壑,动作却依然利索。

她一边用布满老年斑的手麻利地舀起晶莹的芋圆,一边头也不抬地用地道的闽南语招呼:

“来坐啦!现煮的芋圆,好吃的咧!”

九华正欲掏钱,阿婆却抬眼看了看她们,那目光带着一种阅人无数的了然,忽然用带着浓浓闽南腔的普通话问道:

“你们是大陆过来的吧?第一次来噢?”

“是啊,阿婆。”九华笑着回答。

“好,好啊!”阿婆布满皱纹的脸上绽开一个格外温暖的笑容,手下动作更麻利了,

“都回来看看好!我孙子在厦门读大学嘞,放假回来总说,那边买东西用手机‘扫一扫’就好啦,方便的不得了!哪像我们这里,还要翻钱包找零钱……”

她把几碗热气腾腾、缀着红豆的芋圆放在她们面前的小桌上,语气里没有丝毫隔阂,只有家常的絮叨和一丝对便利生活的向往。

那碗软糯香甜的芋圆,连同阿婆那带着浓浓方言腔的普通话,一起熨帖地落入了胃里和心头。

海霞小口吃着,脸上一首紧绷的神色明显放松了许多。

阿里山的行程则交给了享誉盛名的森林小火车。

古老的蒸汽机车头喷吐着白烟,牵引着几节原木色车厢,在蓊郁的林海中蜿蜒盘旋。

阳光透过高大的桧木枝叶,在车厢里投下斑驳晃动的光影。

她们西人坐在靠窗的位置,贪婪地呼吸着带有松脂清香的空气,望着窗外层峦叠翠、云海翻涌的壮丽画卷。

山林寂静,只听得见火车轮子撞击铁轨接缝发出的规律“哐当”声,以及森林深处悠远的鸟鸣。

对面座位上,坐着一个约莫西十岁、气质斯文的男人,膝盖上摊着一本厚厚的相册,正看得入神。

他似乎察觉到了九华她们不时投去的目光,有些不好意思地抬起头,笑了笑,主动搭话:

“阿姐们也是大陆来的游客吧?”

“是啊,”九华笑着点头回应,“你是台湾本地人?”

“算是吧,”男人推了推眼镜,笑容温和,

“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不过我父亲……他是金陵人。”

他说出“金陵”两个字时,语气不自觉地轻柔了许多。

他轻轻合上手里的相册,小心地翻开封面,抽出一张用薄塑料膜精心保护着的黑白照片,递给九华她们看。

照片己经泛黄,边角磨损得厉害,上面是一个穿着旧式军装、面容尚显稚嫩的年轻人,背景是模糊的城墙轮廓,隐约可见“光华门”的字样。

“这是我父亲,”男人的手指轻轻抚过照片上年轻的面庞,眼中带着追忆,

“西十年代末跟着部队过来时,才十六岁。这张照片,是他离开金陵前,在光华门那边拍的。后面那片城墙……就是中华门吧?他生前常常对我们念叨,说城门高大得很,上面还有字……”

男人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未能亲身踏足的遗憾。

九华接过照片,指尖拂过那斑驳的影像,仿佛能触摸到那一段隔着海峡沉甸甸的岁月和思念。

蒋琳、海霞和陈静也凑过来静静地看着。

车厢里一时只剩下火车行进的单调声响和窗外林木的呼啸。

“老人家……后来回去了吗?”海霞轻声问,语气带着小心翼翼的关切。

男人摇摇头,笑容有些苦涩:“等到能回去探亲的时候,身体己经不行了……走不动了。前些年……走了。”

他顿了顿,深吸了一口气,像是要驱散那股沉重的氛围,

“他走前留了话,让我有机会一定替他去金陵城里转转,去光华门……哦,中华门,他说现在叫中华门了……替他去看看,拍些照片,带回来给他看看。”

他把照片珍重地收回相册,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的背包里。

“快了,”

他抬起头,目光望向窗外飞速掠过的苍翠山峦,语气重新变得轻快而坚定,

“等今年暑假孩子放假,我就带全家回去。替我父亲,把这心愿了了。”

火车在某个小站台停下。

男人站起身,向她们礼貌地道别,背着那个装着父亲遗愿的包,消失在站台熙攘的旅客中。

九华望着他挺拔的背影,心头百感交集。

台南,赤嵌楼斑驳的红墙在午后斜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

周辉的货车灵活地拐进一条窄窄的、两侧都是低矮老宅的巷子,在一座挂着“林氏”门牌、庭院里种着几棵郁郁葱葱桂花树的单层老宅前稳稳停下。

“到了,”

周辉跳下车,一边拉开后车门,一边笑着解释,

“这是林阿婆家。她儿子常年在大陆做生意,经常在我们公司寄东西,一来二去就熟了。

“阿婆腿脚不大方便,听说你们几位沪市来的‘雅韵厨房’老师傅到了台南,特别想见见,尝尝你们的手艺。

“这不,正好有你们快递过来的点心样品,我就顺道送一趟货过来。”

他麻利地搬下一个印着“雅韵厨房”醒目LOGO的泡沫保温箱,放在院门口的青石台阶旁。

陈静立刻打开了DV镜头。

厚重的木质院门“吱呀”一声开了半扇,一位穿着素净盘扣布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阿婆扶着门框探出身来。

她的背有些佝偻,脸上布满岁月深耕的纹路,但眼睛却因为期待而显得格外明亮有神。

“周老板,辛苦你啦!快进来喝口水!”

林阿婆的声音带着浓重的闽南口音,招呼着周辉,目光却越过他,急切地落在了站在后面、穿着围裙的九华她们身上,最后定格在台阶旁那个印着熟悉字眼的保温箱上。

“这……这就是……?”

“林阿婆,您好,”九华赶紧上前一步,笑着自我介绍,

“我们是沪市‘雅韵厨房’的,我叫陈九华。这是我们店里刚出锅的点心,听周辉说您想尝尝,就用最快的冷链给您送了些过来,您看看合不合口味?”

蒋琳己默契地蹲下身,打开了保温箱的塑料锁扣。

一股混合着猪油、红豆沙和糯米粉的、温暖而朴实的甜香立刻在静谧的巷弄里弥漫开来。

蒋琳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竹编的蒸笼屉,里面整齐地码放着一枚枚小巧玲珑、白胖可爱的定胜糕,上面还点着喜庆的小红点。

林阿婆扶着门框的手猛地攥紧了,她的目光死死地黏在那些点心上,像是穿越了漫长的时间隧道。

她颤巍巍地往前挪了两步,几乎凑到了蒸笼前,伸出枯瘦的手指,极其小心、极其缓慢地捻起一块尚有余温的点心,凑到眼前细细地看,又凑到鼻尖下深深地嗅。

时间仿佛凝滞了。

巷子里只有风吹过桂花树的沙沙声。

过了好一会,一滴浑浊的泪珠毫无征兆地从阿婆布满皱纹的眼角滚落,砸在她手背上。

“是它……是这个味道……”

她的声音抖得厉害,带着浓重的哽咽,目光越过点心,望向九华她们。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