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二年春,应天府的海棠开得如火如荼,却难掩奉天殿内的肃杀之气。朱允熥手持一卷烫金奏章,蟒纹皂靴踏过金砖,在丹陛之下掀起的衣摆惊起案头镇纸旁的朱笔。满朝文武的目光如芒在背,他却从容行礼,声音清朗如击磬:"启禀陛下,臣请奏改革科举、推行殿试辩论之制。"
朱元璋转动翡翠扳指的动作陡然停住,浑浊的目光扫过孙儿坚毅的面庞。御案上堆积的弹劾奏章还未批阅,最上方那封"皇孙结党营私"的密报墨迹未干,此刻却被新提案掀起的波澜暂时压下。"说说你的理由。"老皇帝的声音裹着陈年茶香,却暗藏锋芒。
朱允熥展开手中卷轴,素绢上现代教育理念与孔孟之道交相辉映:"自隋代开科取士以来,科举皆以八股文章定优劣。然治国安邦非纸上谈兵,臣以为应增设策论、算学、水利等实务科目。"他抬手示意侍卫呈上沙盘,微缩的运河模型在阳光下折射出粼粼波光,"殿试之时,考生需首面朝堂质询,以辩才、见识定高下。"
"荒谬!"礼部尚书王惠卿紫袍翻飞,官服上的云雁补子因激动而震颤,"孔孟之道传承千年,岂容黄毛小儿肆意篡改?殿试辩论若开先河,朝堂之上成何体统!"
朱允熥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厚厚一摞文卷:"这是江南乡试新增实务科目的答卷。诸位请看,苏州考生所拟的漕运改良方案,竟与工部现存图纸不谋而合;杭州学子推演的盐铁专营新策,更能为国库增收两成。"他将文卷重重拍在丹陛上,"科举若不革新,我大明恐将错失多少经世之才!"
殿内群臣哗然。朱允熥注意到徐达捻着白须微微点头,而朱棣的眼线、户部侍郎却在袖中紧握成拳。他趁热打铁,展开第二幅画卷——那是仿照现代辩论赛制绘制的殿试场景图,"辩论之制并非颠覆传统,而是让考生在思维碰撞中展露真才实学。陛下当年打天下,不也广纳各方奇谋?"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画卷中慷慨陈词的考生形象上,恍惚间想起鄱阳湖大战时,那个采纳郭兴火攻之计的自己。当翡翠扳指再次转动时,他的声音带着岁月沉淀的威严:"准了。着礼部三月内拟定细则,允熥协同督办。"
圣旨既下,改革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朱允熥在国子监设立策论研习所,亲自讲授"现代经济学概论"与"战争沙盘推演"。他将陈远改良的活字印刷术引入考场,大幅提高阅卷效率;又命徐妙锦暗中联络江南士族,出资赞助寒门学子赴京赶考。
殿试当日,奉天殿被临时改造成辩论场。朱红立柱间悬挂着"求贤若渴"的金匾,百名考生身着素色襕衫,在御案前展开激烈交锋。当来自云南的白族考生用详实数据论证"茶马互市利弊"时,朱允熥注意到朱元璋眼中难得的赞赏;而朱棣安插的内应在辩论中漏洞百出,被其他考生驳斥得面红耳赤。
放榜那日,应天府万人空巷。新科进士的名单不仅有熟读经史的寒门子弟,更有精于算学、水利的实务人才。朱允熥特意在榜前设立茶棚,与新晋官员们共饮新茶。"诸位可知,"他举起青瓷盏,望着杯中沉浮的茶叶,"这茶汤若不经沸水冲泡,何来醇香?"
当夜,徐妙锦带来密报,绣着海东青的信笺上字迹潦草:"燕王府己开始招揽江湖辩士,意图扰乱下次殿试。"朱允熥却将信笺投入火盆,看着纸灰盘旋上升:"告诉陈远,准备新式考题——让他们辩一辩'藩王拥兵自重之害'。"
改革后的科举不仅改变了人才选拔机制,更悄然重塑着朝堂格局。朱允熥暗中将新科进士安插进六部要害,让他们以"观政进士"之名参与政务。这些年轻官员怀揣着对革新者的崇敬,逐渐形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数月后的早朝,当朱棣试图弹劾新科进士"离经叛道"时,朱允熥带着数十名官员出列。他们手中捧着的,是各地推行新政后的政绩册:扬州盐税增收、杭州水利修缮、北平城墙加固...满朝文武这才惊觉,那个曾被质疑的少年,早己在科举改革的浪潮中,织就了一张庞大而隐秘的人才网络。
退朝后,朱允熥站在宫墙下,望着漫天晚霞。新科状元送来的谢恩诗还揣在怀中,墨迹未干的字句间,满是对革新的期许。他轻抚腰间的螭纹玉佩,想起殿试辩论时那些年轻学子眼中的光芒——这些被科举改革唤醒的人才,终将成为他守护大明、对抗权谋的坚实臂膀。